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成之約(2000),「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第10期,頁1-23。2. 朱愛群(2003),「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研究」,國家菁英,民94.03 頁205-228。3. 朱愛群(2003),「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範圍、甄選、權利及義務之研究」,考試院考銓研究報告。
4. 洪國平(1999),「析論重新建構聘僱人員管理體制之構想」,公務人員月刊,第36期,頁15-19。5. 洪國平(2005),「聘用人員聘用事項之整建」,公務人員月刊,第105期,頁6-15。6. 施能傑(1999),「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第28卷第4期,頁45-53。7. 施能傑、蔡秀涓(2003),「契約性人力運用之理論與實踐」,公務人員月刊第81期,頁15-26。
8. 施能傑、蔡秀涓(2004),「契約性人力制度之規劃作法」,公務人員月刊,第102期,頁15-34。9. 黃英忠、張肇松、杜佩蘭(2002),「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公辦民營與公立醫院為例」,醫院,35卷1期:10-24。
10. 李青芬等人(2002),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文化。
11. 吳定等人(2000),行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2. 吳萬益(2005),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書局。
13. 許士軍(1990),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14. 張春興 ( 1993) ,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15. 朴英培(1988),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以韓國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李佳怡(2000),知覺組織支援對員工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李亮宏(2005),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彈性化與契約性人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8. 余德成(1992),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女性員工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杜佩蘭(1999),組織承諾、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
雄市政府主計處外派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20. 林昭吟(2004),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策略與工作者反應之探討-以不同僱傭
關係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林秋宏(2004),人事人員集中辦公政策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以臺北縣政
府所屬機關學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林蕙雅,(2006),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戶政人員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23. 吳源益(2004),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國際
級大飯店第一線服務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徐瑞萍(2000),終身僱用導向對員工公平認知、工作動機與組織承諾之影響,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6. 莊榮霖(1994),國中教職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市地區市
立國中調查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曾介宏(1999),「行政機關臨時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再造之釐探」,人事行政,第129期,頁47-63。28. 黃麗華(1996),大學職員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山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郭明德(2002),我國地方政府人事人員領導型態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30. 陳富祥(1984),個人屬性、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關係之探討( 以金融業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架構、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32. 劉冠蘭(2006),組織文化、組織信任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量販業為例,
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Alpander G.G.(1990).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itment to hospital goals and
job.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15(4),51-62.
2. Allen, N. J. & Meyer, J. P.,1991, 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3, pp.1-18.
3. Becker,H.S.(1960).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gy, 66, 32-42.
4. Farnham, D. and Horton, S. (2000),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es in the public
service,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Ltd
Hoppock, R.(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pper & Raw.
5. Mowday, R. T., Porter, L. W., & Sterrs, R. M.(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al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 Meyer, J. P., & Allen, N. J.(1991).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 61-98.
7. Morrow, P. C.,1983,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3), pp.486-500.
8. Polivka, A. E.&Nardone, T. 1989.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9-16.
9. Porter, L., Steers, R., Mowday, R., & Boulian, P.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10. Robbins, S.P.(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1. Reyes, P., & Pounder, D.G. (1990).Teachers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value orientation: A study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12. Randall, Donna M. 1987. 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Man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3):.462.
13. Van Dyne, L., &ANG, S. (199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f contingent workers in Singapo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692-703.
14. Wiess, D. J., Dawis, R. V., England, B. W., & Lofquist, L. H. (1967). 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inneapolis Industrial Center. Univ. of Minnes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