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44.223.94.1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成璋
研究生(外文):Cherng-Jang Lee
論文名稱:線上讀書會提升社會科學習興趣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Applying On-line Reading Club in Increas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e on Social Study–An Example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鄭夙珍鄭夙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ellie S.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學習興趣社會科線上讀書會
外文關鍵詞:on-line reading clublearning interestssocial stud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瞭解藉由實施線上讀書會對於國小五年級社會科的學習興趣是否有所提升,並瞭解在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反應及對教師教學的影響,以及實施時可能面臨的困境及因應策略。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選擇基隆市一所國民小學五年級某班級為研究對象,實施線上讀書會輔助社會科教學。利用基隆市教學網路平台開設線上讀書會的課程,分析社會科課本內容後蒐集補充閱讀資料,製作成線上閱讀教材,提供學生線上閱讀及進行閱讀心得書寫及分享,由教師及同學給予回饋。資料蒐集包含了教學教師及觀察教師的記錄、學生線上學習的記錄、教師省思札記及社會科學習興趣量表等質化及量化資料,利用以上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出結果。

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實施線上讀書會之後,研究者發現學生藉由線上觀賞閱讀教材,對歷史更加熟悉,除了增加社會科的知識外,也提升了上社會課的專注力。而多元有趣的閱讀教材,則讓學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在線上書寫閱讀心得時,能再度省思自己的想法,逐漸提升表達的能力。藉由線上互動,師生彼此分享及討論,讓學習克服時空的限制。而線上讀書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脫離被動學習,進行主動學習,資訊能力也因此而得到提升。

研究者依據在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及研究發現,對主管教育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字:線上讀書會、社會科、學習興趣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use of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can increase fif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social science. Also, it examined effects of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on students’ learning reaction and teachers’ instruction during the study. Meanwhil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were studied when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was applied.
This study, an action research, selected some fifth grade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Keelung City as participants in which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was used to assis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was created on e-learning platform of Keelung City where on-line reading materials are composed of supplementary reading materials after content of the text books of social science was analyzed. The platform allowed students to do on-line reading and write, share their afterthoughts, and get feedback from teachers and peer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eachers’ and observers’ logs, materials posted by students on-line, teachers’ memos and by learning interest scales. The data consist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nes.
After data analysis,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With use of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via on-line reading materials. Learners not only enhance knowledge of social science but also improve attention span in the class of social science. Diversified and interesting reading materials enrich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social science. When writing reflections on-line, students are able to look at the same thing in more than one aspects, improving ability to express. On-line interaction allows educators and students share and discuss their ideas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being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The on-line reading club enables students to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learning. Therefor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improved as well.

The researcher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chools and follow-up research.

Keywords and phrases: on-line reading club,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interes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線上讀書會 7
第二節 社會科教育 15
第三節 學習興趣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模式 25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41
第三節 資料蒐集 4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效度檢核 51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3
第一節 第一階段線上讀書會實施情形 53
第二節 第二階段線上讀書會實施情形 63
第三節 線上讀書會的實施成效 69
第四節 教師的成長與省思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附錄一 社會科學習單 95
附錄二 學生對社會科學習興趣量表 98
中文文獻
方隆彰(1998)。讀書會面面觀:兼談佛教圖書館讀書會的營運善巧方便度眾生。佛教圖書館館訊,13,頁6-13。
王以仁(1998)。如何運用讀書會達成輔導效果。書香緣---兒童讀書領導人參考手冊。嘉義市文化中心。
王思峰、李昌雄(2005)。如何增進線上學習成效:線上實務社群的浮現觀點。中山管理評論,13(2),頁749-776。
朱文雄(1978)。現代班級教學與學習興趣發展之關係。教育輔導月刊,28(3),頁20-22。
何琦瑜(2007)。中小學現況大調查,天下雜誌特刊,3,頁147-151。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周立勳、洪美齡、甄曉蘭(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頁25-26。
林奇賢(2000)。虛擬學校之建構與應用。中小學網路學習環境設計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2-14。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市:天衛文化。
林美琴(2001)。青少年讀書會DIY。台北市:天衛文化。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發展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頁6-15。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臺北市: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青少年休閒品質低落、六成幾乎不運動(2006,12月21日)。人間福報,6版。
柯華葳(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的特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頁147-153。台北。
胡寶玉(2005)。線上學習社群中的互動。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4,30-60。
計惠卿(2001)。網路讀書會之學習社群機制設計發展。2001之事經濟與教育法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高玉祥、陳勃、李焰、吳志超(1994)。興趣與成材。台北:新雨出版社,頁27-28。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連啟瑞、盧玉玲(1995)。都會區小學高年級學童自然科學興趣主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49-179。
郭文耀(2006)。線上學習與社會臨場感。社教雙月刊,134,頁28-32。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 精華。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28,頁157-162。
陳昭玲(2004)。大學生非同步網路讀書會以閱讀摘要與討論帶領促進閱讀理解與思維表達之發展歷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國彥(2000)。九年一貫社會課程統整初探。國教天地,141,頁3-9。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
陳逸芬(2003)。非同步討論中帶領者領導風格與互動技巧對於小組團體歷程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麗華(1996)。開創根深花香的本土文化。康橋教研學會雜誌,21,頁51-52。
彭成瑋(2000)。網路教學系統的理念、設計與實作。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琳雲(2004)。線上學習環境之優勢、限制與因應。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291-304。
游福生(1992) 。談學習的興趣。國教輔導,32(1),頁54-55。
黃文棟(2000)。漫畫青少年讀書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8,頁20-21。
黃昆輝(1973)。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炳煌(1999)。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
楊碧雲 (1998)。學習型社區之鑰---讀書會指導人員手冊(終身學習叢書,第十輯)。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鄒景平(1998)。應用網路建立學習型電子社區--從網路讀書會談起。管理雜誌,290,頁90-93。
鄭歐誠(2003)。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內容本土化之形式與省思—以台灣歷史文本為例。臺灣教育,624,頁2-8。
盧富美(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社會研究,2,頁29-58。
鍾宜智(2001)。非同步遠距教學中影響互動的因素與改進之道。文教新潮,6,頁44-47。
簡靜惠(2001)。以素直精神經營讀書會群。臺北市: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英文文獻
Aragon, S.R.(2003). Creat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 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100, 57-68.
Bordia. P. and R. L. Rosnow (1998). “Rumor rest stop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5(2),163-179.
Chen, A.(2001). An examination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sour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83-400.
Coppola, N. W., Hiltz, S. R., & Rotter, B. G.(2002). Becoming a Virtual Professor: Pedagogical Roles and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8(4),169-189.
Hollingshead, A. B., McGrath, J. E., and O’Connor, K. M. (1993).“Group task 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ersus face-to-face work groups. ”Small Group Research, 24, 304-333.
Rovai, A.P(2002). Sense of community, perceived cognitive learning, and persistence i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5(4),319-322.
Super, D.E., & Crates, F.O.(1962). Appraising vocational fitn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Walther, J. B. (1995). “Ration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rganizational Science, 6, 180-203.
Walther, J. B., and Burgoon, J. K. (1992).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50-88.
Wheeler, S .(2005). Creating social presence i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Presence of mind ? Featured Paper for the TAFE Conference,Queensland,Australia: 11 November,2005.
Xu, Y.(2005). Creat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 In B. Hoffman(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Retrieved September 28,2006.
Yang, Heng-Li & Tang, Jih-Hsin(2003).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aiwa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7(3),September 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隆彰(1998)。讀書會面面觀:兼談佛教圖書館讀書會的營運善巧方便度眾生。佛教圖書館館訊,13,頁6-13。
2. 王思峰、李昌雄(2005)。如何增進線上學習成效:線上實務社群的浮現觀點。中山管理評論,13(2),頁749-776。
3. 周立勳、洪美齡、甄曉蘭(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頁25-26。
4.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頁2-14。
5.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發展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頁6-15。
6. 胡寶玉(2005)。線上學習社群中的互動。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4,30-60。
7. 郭文耀(2006)。線上學習與社會臨場感。社教雙月刊,134,頁28-32。
8.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28,頁157-162。
9. 陳國彥(2000)。九年一貫社會課程統整初探。國教天地,141,頁3-9。
10. 游福生(1992) 。談學習的興趣。國教輔導,32(1),頁54-55。
11. 黃文棟(2000)。漫畫青少年讀書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8,頁20-21。
12. 鄒景平(1998)。應用網路建立學習型電子社區--從網路讀書會談起。管理雜誌,290,頁90-93。
13.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社會研究,2,頁29-58。
14. 鍾宜智(2001)。非同步遠距教學中影響互動的因素與改進之道。文教新潮,6,頁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