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期刊
文崇一、張曉春(1979)。職業聲望與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台灣人力資源會議論文集,623-639。
王淑敏(2006)。職業性別與職業聲望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9(2),57-73。李春玲(2005)。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社會學研究,2,71-92。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林清江(1981)。台北市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3,99-177。陳佳吉(1997)。軍人經濟地位與社會聲望的描繪。國軍八十六年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4。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劉若蘭、黃光國(1984)。影響職業聲望的權力因素:研究方法上的一項探討。中國社會學刊,8,59-89。
蔡淑鈴、瞿海源(1989)。主客觀值業量表之初步建構,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477-516。
鄭義融(2001)。高雄、台南地區教師與藝文類職業群之聲望調查。就業與訓練,19(3),61-67。蘇薰璇(2013)。保險是騙人的-壽險業汙名形成之制度因素。長庚人文社會學報,6(2),251-298。顧浩定(1971)。臺灣之職業聲望結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7,67-79。
(二)書籍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台北:三民。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彭蕙仙(1993)。億兆傳奇:國泰人壽之路,台北:商周文化。
(三)學位論文
王涵青(2004)。國軍志願役軍官職業聲望之研究-以專業化角度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台北。何佳霖(2009)。消費經驗對合購美食虛擬社群之影響: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吳美貞(2004)。網路零售品牌消費經驗之研究-跨國性台日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高雄。李金佩(2014)。消費者認知風險、購買動機、購買經驗對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虛實通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李錫宗(2004)。壽險業務人員業績表現與個人因素之關係-以A人壽保險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林文蘭 (2001) 生命商品化的社會基礎與運作機制:以戰後臺灣人身保險業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林清江(1980)。台北市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晟鑑(2008)。教師職業聲望與師資培育改革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四所國中教師之調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郭子寧(2012)。夜市遊客消費經驗、需求滿足對參與意願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彭佳紋(2010)。就消費者的觀點探討業務人員核心能力之研究-以保險金融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黃瀅玉(2001)。顧客價值的方法目標鏈結模式之研究-以童裝之消費經驗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楊勝任(2013)。職業聲望的跨世代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楊翔如(2005)。虛擬通路選擇和顧客價值之分析-以消費者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台北。劉志賢(2008)。大台北地區教師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蕭秀芬(2010)。壽險傑出業務員之業務績效影響因素分析探討。樹德科技大學金融與風險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龔書逵(2015)。陸軍心輔人員職業聲望、角色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相關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班碩士論文,台北。冀凱倩(1990)。從組織大小探究台灣製造業男女工之職業聲望和收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四)雜誌
方雪俐(2017,01)。第24回全國消費者壽險購買行為調查---1000萬個壽險再購商機。現代保險建康+理財雜誌,(337),頁86-95。
(五)其他
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3月28日。網址:http://www.lia-roc.org.tw/index05.asp?item=index05/rgt/rgtxlse3.htm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3月28日。網址:http://www.tii.org.tw/opencms/research/research05/category03/000121.html
二、外文
Becker G. (1975).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nece to Education , Second Edi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ew York.
Dewey, J. (1992).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Hare, C. (2003). The food-shopping experience: A satisfaction survey of older Scottish consum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1(5), 244-255.
Hart, Cathy , A., Andrew, M. Farrell, Grazyna, B. Stachow, Gary Reed & John, W. Cadogan (2007). The Impact of Shopping Experience Enjoyment on Customers’ Repatronage Intention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7(5), 583-604.
Hassenzahl, M. (2007). The hedonic/pragmatic model of user experience. In Proc. workshop Towards a UX Manifesto.
Hirschman, E. C., (1984). Experience Seeking: A Subjectivist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2(1), 115-36.
Holbrook, M. B. (1999). 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Value. in Morris B. Holbrook (Eds.), 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pp.1-28). NY: Routledge.
Jencks, C. (1990). What is true rate of social mobility? pp.103-130 in R. L. Breiger(ed.)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thur, D. C. (1971). Naturalistic philosophies of experience: Studies in james, dewey, and farb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husserl's phenomenology. St.Louis, Warren H.Green.
Treiman, Donald J.(1977). 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