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危芷芬(2010)。成就動機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國教新知,57,52-63。任翌瑜(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自主學習對於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杏芬(2010)。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正向心理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裕隆(2008)。國民中學藝術才能班家長教育期望對學生成就動機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沈碩彬(2008),正向心理學在教師教學上的應用。師說,203,4-8。吳宗立(1993)。成就動機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分析。國教園地,44,67-73。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素秋(2009)。發展自主學習之閱讀學習策略課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
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臺北市。
吳淑惠(2007)。以六大技能為鷹架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導向學習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0)。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AS。臺北市:五南。
周美志(2010)。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女玲(2010)。專題導向學習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主學習與批判思
考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
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林均倫(201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正向心理、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怡珊(2010)。北區三類成人教育機構學習者之主動學習與心流經驗比
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佳蓉(2011)。桃園縣國中生線上遊戲使用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佳慧(2009)。自主學習融入閱讀教學對小二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8-25。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盈伶(2005)。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清山(2000)。學習理論與教育心理學的互動。教育研究集刊,7,1-13。林煥祥(2006)。臺灣參加PISA2006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委
員會計畫。
侯亭妤(2006)。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唐宗浩、李雅卿、陳念萱(2006)。另類教育在臺灣。臺北市:唐山。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
代教育研究,14,171-206。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臺中
教育大學學報,20,31-46。
莊敏華(2010)。臺北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子女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
2,52-76。
郭淑珍(2011)。國中七年級學生正向心理特質與數學學習表現之研究─
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郭肈盛(2009)。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心理情意教育方案發展與成效之分
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純瑗(2007)。網路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
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
許芳菊(2010)。失落的國中三年。親子天下,9,156-165。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敎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3)。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13年12月28日,取自教
育部網站,網址https://stats.moe.gov.tw/files/detail/101/101_basej.xls。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芸珊(2010)。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之使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騏龍(2010)。當前國民教育學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師說,218,4-16。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曾俊凱(2006)。彩虹般的教育潮流─我國另類學校現況與省思。研究資
訊,23,45-54。
黃文三(2009)。校園輔導與正向管教相關問題及因應。教育文粹,38,31-36。
黃心怡(2005)。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我賦權:以臺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
學生為例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4,81-113。
黃秉勝(2008)。在網路專題式學習中搭建自主學習的鷹架─以行動研究為
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絢質(2010)。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荊生(2005)。正向思考與生命關懷。開拓生命關懷視野、提昇全方位
人文素養:思維、詮釋、表達的新向度2005年學術研討會。萬能科
技大學,桃園縣。
詹光霖(2009)。六堆地區父母管教方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
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1,32-51。
鄭呈皇(2006)。正面思考的威力。商業周刊,974,56-64。
鄭惠文(2009)。臺灣大學生社會資本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以淡江大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賴英娟、巫博瀚(2007)。自我調整學習理論在網路學習情境之應用。課
程與教學,24,28-29。
賴虹燕(譯)(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原作者:
酒井隆)。臺北市:博誌。
劉靜文(2008)。正向心理學的觀點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師說,203,9-13。蘇芷玄(2007)。大學生正向心理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龐維國(2003)。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市:東華師範大學。
貳、外文部份:
Aspinwall, L. G. (2001). Dealings with adversity: Self-regulation, coping,
adaptation, and health.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1,
159-164.
Atkinson, J. W. (1957).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64, 359-372.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lter, D. (2002).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investigat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ntribu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1),
59-63.
Ito & M., Nakamura, K. (1997). Humans’ choice between different reinforce amount and delays: Effects of choice procedures. Learning & Motivation, 28(1), 102-118.
Luthants, F., & Jensen, S. M. (2002). Hope: A new positive strength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1, 304-322.
Luthant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Y: Appleton.
Nolen-Hoeksema, S., & Davis, C. G., (2002). Positive responses to loss: perceiving benefits and growth.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Paris, S. G.,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2), 89-101.
Rogers, C. R. (1982). Freedom to learning. Columbus, OH: Merril.
Seligman, M. E. P. (1998). Learned optimism. NY: Pocket Book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y, 55, 5-14.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NY: Oxford.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berican
Psychologist, 60 (5),410-421.
Stajkovic, A. D., & Luthans, F. (1998). Self-efficacy and work-related performance: Ameta-analysis. Psycological Bulletin, 124, 240-261.
Syder, C. R., Sympson, S., Ybasco, F., Borders, T., Babyak, M., & Higgins,
R.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ate hop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321-335.
Tugade, M. M., & Fredrickson, B. L. (2004).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20-333.
Woodrow, J. (1990). Locus of control and student teacher computer attitudes. Computers in Education, 14, 421-432.
Zimmerman, B. J. (1986).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ich are the key subproces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 307-313.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86).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merci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 61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