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淺談中小學教師夥伴合作學習。教師天地,175,38-43。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215 ,5-16。
丁一顧、鄒鈺萍(2007)。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共同備課、觀課與省思。教師天
地,151 ,23-2。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55-79。王真麗(2001)。協同教學知多少。國教天地,146,85-93。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 06月29日)。取自:
http://kidedu.ntpc.edu.tw/files/11-1000-501.php
幼稚教育法(1981 年11 月06 日)。取自:
http://kidedu.ntpc.edu.tw/files/11-1000-66.php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
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彰化市。
江麗莉(1997)。邁向專業成長之路。新幼教,14,4-6。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1-22。朱正雄、林俊瑩(2011)。追求卓越精進的動力來源-學前教師參與專業成長活動的影響機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25-15。
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浚碩(2008)。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具體策略。教育趨勢導報,28,107-115。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6,83。
呂淑莉(2004)。教師分級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師說,180,17-19。呂翠夏(1998)。如何與你的夥伴教師合作:一份觀察實例。成長幼教季刊,34,21-26。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級為例。臺南範學院學報,34,475-492。
李芳菁(2009)。幼稚園輔導方案與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54-59。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俊湖(1997)。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97-102。李俊湖(2011)。實踐本位教師專業學習規劃。教師天地,175,31-37。何欣姿(2007a)。公立幼稚園教師在合作教學上之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致遠管理學院學報,2,29-56。何欣姿(2007b)。私立托兒所教保人員初次合作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沈育慧(2008)。公立幼稚園資深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谷瑞勉(1999)。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守則初探。幼教資訊,105,49-53。谷瑞勉(2000)。兩位老師搭檔合作下的班級經營。幼教資訊,116,18-20。余立棠(2006)。國小英語協同教學之探討--以新竹市茄苳國小為例。國教新知,53,34-41。
宋銘豐(2003)。建構同儕合作情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汪慧玲、沈佳生(2007)。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實踐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5,59-74。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臺北師院學報,9,803-832。林育瑋(2008)。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1,15-48。林春妙(2005)。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
林家蕙(2004)。情意教學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幼教資訊,158,45-47。林清章(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8,53-79。林智怡(2011)。幼稚園輔導方案互動歷程中的教師專業成長—以濱海附幼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惠真(2001)。家長的參與活化了學校教育--臺灣家長的任務與成果。基礎教育學報,10,129-136。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T/STAT使用方法。臺北市:智勝。
周怡萱(2003)。協同教學中的危機與轉機—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園。幼教資訊,157,23-29。周崇儒(2000)。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74-84。
柯俊欽(2003)。淺談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專業化。南投文教,19,29-34。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5,8-35。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洪毓瑛譯(2000)。幼教綠皮書─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原作者:
Bredekamp, S. & Copple, C. )。新竹市:和英。(原著出版年:1997)。
范熾文(2001)。教學方法的革新趨向-協同教學 。空大學訊,269,59-64。范熾文、張瑜(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學校行政,58,94-118。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3,57-78。陳仲翰(2011)。教師專業倫理發展在師資培育過程上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103,69-90。
陳伯璋(2002)。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現代教育論壇,6,508-514。
陳欣希(2009)。引領幼教師專業成長的祕訣-激發並維持成長動力。國教新知,4,27-36。陳英明(2004)。藝術與人文協同教學模式對藝術與人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
楠梓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春琴(2011)。金門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厚傑(2011)。法國與日本教師專業發展比較與評析。臺灣教育,671,37-41。陳雪芳(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淑敏(1997)。從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談教師專業成長-以義大利雷吉歐市立幼
教系統為例。新幼教,14,7-11。
陳瑋瑜(2008)。協同教學之中、外籍英語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鳳妹(2003) 。國小教師的協同教學困擾。國教之聲,35,38-45。高紅瑛(2000)。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77,57-62。高博銓(2003)。協同教學的理念與實施。中等教育,54,124-139。
高誼婷(2006)。「1+1>2」─談幼稚園教師間的協同教學。南投文教,24,102-104。翁素雅(2004)。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翁葦菱(2011)。論幼稚園轉型與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以一所參與幼稚園輔導計
畫之園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彰化市。
郭彩紅(2008)。托兒所教師參與課程轉型的轉變與成長。親民學報,14,1-9。
徐綺穗(2012)。教師參與行動學習團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215,30-39。
陳淑娟、江麗莉(2001)兩位教師的搭檔。幼教資訊,112,34-36。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陳玉枝、程鈺菁、蘇慧娟(2008)。幼兒體能與遊戲課程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8,81-99。莊淑玲(2003)。幼稚園教師面對合班搭檔衝突之詮釋、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莊敏雄、洪振方、宋國城(2011)。網路探索協同教學在國小自然科的應用與成
效。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23-45。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模式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9,66-82。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 師友月刊,387,43-47。張瑋玲(2009)。主題課程中之協同教學探究-以臺中縣太陽國小附幼園原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勤英(2005)。幼稚園帶班教師英語協同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張瑜(2007)。花蓮縣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銀鳳(2000)。兩位帶班老師相處之哲學。幼教資訊,118,56-57。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50-54。張德銳(2004)。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134-143。
許育齡(2008)。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團體之運作。竹縣文教,37,8-10。許靜文(2003)。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以反省性思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梁雅如(2011)。公立幼稚園教師協同教學中所面臨之衝突及解決策略(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媛甯、邱美雲(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69,63-82。張德銳、郭淑芳(2011)。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實務與研究的問題與展望。師
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專刊,4,21-44。
黃文娟(2003)。一位資深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黃文樹(1998)。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公教資訊,2,70-77。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34-43。黃彥侖(2005)。團體討論中兩位老師的合作教學與幼兒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
教育,71,29-34。
黃雪偵(2007)。國小啟智班教師合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惠雯(2009)。高雄市學前融合班普幼師與特幼師合作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靖嵐(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彭欣怡(2000)。新進教師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傅清雪(2005)。幼教師專業成長之重要性。幼教資訊,178,8-12。黃玉娟、杜華綠(2004)。協同教學之探究。國教世紀,211,13-26。彭欣怡、林育瑋(2012)。幼教教師案例撰寫歷程及專業成長之研究。樹德科技
大學學報,14,59-92。
黃永和、莊淑琴(2004)。「協同教學」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7,64-77。游振鵬、蕭立成(2008)。幼教教師專業發展面向之理論分析。研習資訊,3,113-120。斯偉義、饒見維(2010)。從「教師專業證照」與「醫師專業證照」的對照探討我
國中小學教師專業證照更新制度之實施策略。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
刊,3,1-16。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年11月1日)。學校服務:學校資料。取自:
http://www.ntpc.edu.tw/_file/2052/SG/25532/D.html
葉金鳳(2007)。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環境。師說,199,1。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4,124-131。
鄭玉卿(2002)。協同教學的理念與教師專業文化的建立。現代教育論壇,6,
518-521。
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2,126-137。鄭淑玲(1994)。如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師說,70,1-8。
鄭嘉凌(2008)。學前特教班夥伴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文琪(2010)。臺北縣公立幼稚園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劉淑娟(2012)。在專業發展園所中邁向開放之路- 一位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蔡佳雯(2004)。與我們共舞--協同教學的初探。國教新知,50,94-98。蔡美如(2011)。臺中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春美(1998)。幼稚園兩位教師協同教學搭配情形初探。幼教學刊,6,52-56。
蔡菁菁(2003)。我、合班教師、園長-談幼師的人際關係及我的自處之道。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歐姿秀(1998)。幼兒園裡的親密關係-幼教老師同班共處問題面面觀。成長幼教刊,34,17-20。
賴佳郁(2004)。當理想遇見現實-敘說一個幼教老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賴美娟(2004)。協同教學與教師的專業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賴麗卿(2010)。臺北縣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蕭福生(2002)。共譜一首美麗的樂章-協同教學的實務分享。現在教育論壇,6,
527-535。
盧綉珠、黃儒傑、陳雪芳(2009)。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評量之研究。大同幼保研究集刊,1,165-186。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
謝振裕(1999)。從成人教育理念看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51-56。謝雅玲(2004)。幼稚園合班老師的互動關係-以兩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維齊(2003)。從衝突理論談教師專業成長 。南投文教,19,38-40。簡楚瑛(1997)。幼稚園班級經營。臺北市:文景。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Cook, L.,&Friend, M. (1996). CO-Teaching: Guidelines for effective practice.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8(2),1-12.
Curtis, A., & Hevey, D. (2000). Training to work in the early years. In B. Cosin, & M.Hales (Eds.) , Families, education, and social differences (pp. 49-63). Manchester: Elsevier B. V.
Duke, D. L. (1990). Teaching a introduction. NY: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Dettmer, P., Dyck, N., Thurston, L. P. (2002). Consultation,collaboration,and teamwork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4^(th ) ed.). Boston, MA: Allyn&Bacon.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Rev. ed.) . Chicago,IL: Follet Publishing Co.
Pratt,D. D. (1993). Andragogy after twenty-five years. In S. B. Merriam(Ed.). An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pp.15-2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andhotltz, J. H. (2000).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eaching a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7(3),39-54.
Shields, J. L. (1997). Team teaching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members. ERIC ED417177.
Sockett, H. (1990). Accountability, trust, and ethical codes of practice. In J. I.Goodlad,R. Soder & K. A. Sirotnick (Eds.),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pp. 224-25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haplin, J. T. & Olds, H. F. (1964). Team teaching. NY: Harper & 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