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9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7/26 22:5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呂玫樺
論文名稱:
淡北陳維英及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
論文名稱(外文):
Tao Yuanming’s Image In The Poems Of North Tamsui Department Chen Wei-Ying And Two Jing
指導教授:
梁淑媛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淡北
、
東晉劉宋
、
陳維英
、
曹敬
、
黃敬
、
陶淵明意象
外文關鍵詞:
North Tamsui
、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
Chen Wei-Ying
、
Cao Jing
、
Huang Jing
、
Tao Yuanming’s Imag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5
點閱:1185
評分:
下載:95
書目收藏:0
本篇論文的題目是「淡北陳維英及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因此研究的問題就是為何生活在清治時期的陳維英和二敬,會寫出生活在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之意象的詩。第一章是緒論,先寫研究的動機和目的。因為對陶淵明的人格和思想有興趣,因此想研究陶詩的內容。經由淡北詩人的詩作,除了可以了解陶淵明本來寫作的內容和意義之外,也可以學習他們對於陶淵明意象的再創造。研究的方法則是透過空間理論、接受理論和擬代的討論來實行。第二章是時代和地域,分為清治時期的淡北,以及東晉劉宋這兩個時期。這兩個時代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同樣混亂的年代,造成同樣的社會不安定,於是人民生活不穩,尋求各種的心靈慰藉。
第三章是心理歷程和生活經歷,主要研究陳維英、二敬和陶淵明的生平事蹟。希望藉由研究他們的生活經歷,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陳維英、二敬和陶淵明在人生經歷方面,有一顆一樣重視親情感情的心;也同樣都喜愛讀書,勤奮不已;居住的地方也都是在一個景致優美,讓人忘憂的環境。第四章是陶淵明意象的研究,先將陳維英和二敬詩中有陶淵明意象的詩作分類和整理。以辭彙和文字為研究重點,其中田園類和名稱類的意象最多,而菊花是三人寫陶淵明意象的重點。其次還有隱逸類和飲酒類,對於陶淵明的人格都頗為推崇。第五章結論,則總結淡北陳維英及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是因為外在和內在都和陶淵明有相同的地方,於是對陶淵明產生認同和接受。因此對於陶淵明的尊崇和感動,化作詩句,從中表達自己的嚮往和志向。
This paper’s subject is “Tao Yuanming’s Image In The Poems Of Dan Bei
Chen Wei-Ying And Two Jing.” Therefore,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 reason Chen Wei-Ying And Two Jing who lived in the Ching Dynasty governance had written the poems which were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lived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The chapter one is a foreword,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is I have the interest about Tao Yuanming and want to research Tao Yuanming’s poems. Through the poets in Dan Bei, we can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ao Yuanming’s poems and learn they’re methods that rewrite Tao Yuanming’s image in poem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space theory, accept theory and Nidai. The chapter two is the times and region, it will depart two times Dan Bei was dominated by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 between the two times are the disorder society and uneasy peoples sought mind consolation.
The chapter three is mentality and experience, and 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 is Chen Wei-Ying ,Two Jing and Tao Yuanming’s life. Hoping find they’re common points by researching they’re life. Chen Wei-Ying, Two Jing and Tao Yuanming had a valuing feeling mind and strived studying and lived in a beauty place. The chapter four is researching Tao Yuanming’s image in the poems. First, get the same images together and put the words to the focal point. The countryside category and name category are the most, and they most liked to write chrysanthemum. Aside from countryside category and name category,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obscurity category and drink wine category were be used to enthrone Tao Yuanming’s personality. The chapter five is conclusion, the reason for Chen Wei-Ying and Two Jing wrote the poems that including Tao Yuanming’s image is they’re external quality and inherent quality were same to Tao Yuanming in some sides. Therefore they accepted and identified Tao Yuanming and use these Tao Yuanming’s image to expressed they’re aspirations.
第一章 緒論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5
一、空間理論7
二、接受理論8
三、擬代9
四、士大夫精神10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12
一、陶淵明詩文和思想之研究12
二、陳維英及淡北二敬之相關研究12
三、陶淵明影響之研究12
第二章 時代和地域14
第一節 清治時期的淡北14
一、地理及政策14
二、社會風俗16
三、教育文化18
第二節 東晉及劉宋之背景21
一、政治情況21
二、社會經濟22
三、思想文化23
第三節 淡北與東晉劉宋比較24
一、混亂時代的不安24
二、迷信的寄託25
第三章 心理歷程和生活經歷27
第一節 文人生活27
一、清治淡北時期27
二、東晉劉宋時期28
第二節 陳維英與二敬的生平與交游29
一、生平事蹟29
二、交游比較34
第三節 陶淵明的生平思想和影響35
一、生平35
二、個性思想37
三、影響38
第四節 陳維英及二敬與陶淵明心理上的共性39
一、親情的重視39
二、居住的景色41
三、勤奮讀書43
第四章 陳維英及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45
第一節 陳維英詩中的陶淵明意象45
一、詠物類46
二、詠懷類50
第二節 二敬詩中的陶淵明意象54
一、曹敬54
二、黃敬55
第三節 陳維英及二敬的陶淵明意象比較59
一、題目內容比較59
二、意象彙整歸納61
第五章 結論68
一、時代環境的影響68
二、心理經歷的影響70
三、意象表現71
參考書目74
一、 原典
《觀潮齋詩集》,黃敬撰,陳鐓厚編,芸香齋藏書,1930年。
《偷閒錄》曉綠抄本,陳維英,臺北:臺灣圖書館藏,1931年。
〈偷閒錄(一)〉,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8月,頁107-117。
〈偷閒錄(二)〉,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2卷第4期,1954年1月,頁100-106。
〈偷閒錄(三)〉,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3卷第1期,1954年5月,頁113-130。
〈偷閒錄(四)〉,陳維英撰,廖漢臣整理,《臺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5年3月,頁91-100。
《曹敬詩文略集》,曹敬撰,陳鐓厚錄,《台北文獻》直字15、16期,1971年6月。
《三輔決錄》,(漢)趙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全臺詩》,施懿琳等編,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2月。
《宋書》,沈約,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
二、 方志
《臺灣府志 》,(清) 高拱乾,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清) 劉良璧,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北市文獻會,1970年。
《臺北市志》,黃宇元,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年。
《重修臺灣省通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重修臺灣縣志》,王必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淡水廳志》,陳培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6月。
《淡水廳志稿 》,鄭用錫,文建會,2006年。
《續修臺灣府志》,余文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陳壽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續修臺灣縣志》,謝金鑾,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三、 專書
(一) 臺灣文學
《臺灣文學史綱》,葉石濤,文學界,1993年9月。
《臺灣的文學與環境》,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麗文文化,1996年。
《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文津出版社,1999年。
《臺灣文學研究》,龔顯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9月。
《臺灣詩選注》,陳昭瑛,正中書局,1996年2月
《清代臺灣詩歌的氣候識覺》,丘逸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5年。
《分裂的臺灣文學 》,古遠清,海峽學術出版,2005。
《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黃美娥,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
(二) 臺灣史料
《臺灣通史》,連橫,《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1961年2月。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曹永和,聯經出版社,1979年。
《清代科舉》,劉兆璸,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10月。
《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楊熙,天工書局,1983年6月。
《臺灣史》戚家林,上下冊,1985年9月。
《臺灣民俗》,吳瀛濤,眾文圖書公司,1987年11月。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 》,陳其南,允晨,1987年。
《臺灣小史》,種村保三郎,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8月。
《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 》,林偉盛,自立晚報,1993年。
《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卓意雯,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5月。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王世慶,聯經出版社,1994年。
《清代臺灣知識份子社會參與之研究》,郭伶芬,必中出版社,1994年。
《台灣的書院與科舉》,林文龍,常民文化,1999年9月。
《臺灣與傳統文化》,陳昭瑛,臺灣書店出版,1999年。
《臺灣歷史辭典》,許雪姬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臺灣政治史》,戴寶村,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台灣歷史與文化 : 福爾摩沙的住民.心性.生活與記憶》,王振勳,華立圖書,2010年。
(三) 陶淵明
《陶淵明批評》蕭望卿,臺灣開明書店,1957年。
《陶淵明及其作品研究》,施淑枝,國彰出版社,1986年2月。
《陶淵明評論》,李辰冬,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8月3版。
《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陳怡良,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3月。
《陶淵明探索》,陳美利,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
《莫信詩人竟平澹─陶淵明心路歷程心探》,劉真,臺灣書店,1998年10月。
《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阮廷瑜,國立編譯館,1998年10月。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王國瓔,允晨出版社,1999年。
《陶淵明飲酒詩》,葉嘉瑩,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2月
《陶淵明》,蔡日新,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3月。
《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李劍峰,齊魯書社,2002年9月。
《田園詩人陶淵明》,方祖燊,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陶淵明研究》,袁行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陶淵明探新》,陳怡良,里仁書局,2006年5月。
《陶淵明集校箋》,楊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葉嘉瑩,中華書局,2007年2月。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蔡瑜,聯經出版社,2012年4 月。
(四) 其他
《中國詩學》,劉若愚原著、杜國清譯,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6月。
《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
《接受美學》,朱立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余英時等,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9月。
《接受美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王衛平,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梅家玲,里仁書局,1997年4月。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Yi-Fu Tuan,潘桂成譯,國立編譯館 : 正中書局經銷,1998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楠,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詩一百首》,錢志熙,岳麓書社,2011年1月。
《魏晉南北朝分裂動盪的年代》,羅宗真,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張豈之,五南圖書出版府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空間詩學》,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張老師文化,2003年。
《新譯唐詩三百首》,邱燮友,三民書局,2003年2月。
《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張錯,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10月。
《意象學廣論》,陳滿銘,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世說新語》,蔡靜瑛註議,文國書局,2005年12月。
《新譯古文觀止》,謝冰瑩等注譯,三民書局,2009年7月。
《新華成語詞典》,江遠等,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11年9月。
《楚辭─澤畔的悲歌》,呂正惠,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四、 學位論文
《清代台灣科舉制度的研究》,王惠琛,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施懿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溫振華,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8年。
《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謝志賜,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清代臺灣民變與宗教關係的研究》,謝宜蓉,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林孟輝,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施懿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葉憲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白居易詩歌中的陶淵明風範〉,蔣淨玉,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林偉盛,《臺灣風物》第5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7-56。
《陳維英生平及其詩歌研究》,謝碧菁,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月。
《陳維英及其文學研究》,楊添發,私立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6年2月。
《陶淵明飲酒詩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游顯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年。
〈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許惠玟,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林昭毅,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2008年。
〈陶淵明與李白飲酒詩之比較研究〉,陳萱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9年。
〈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蔡惠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2年。
五、 期刊論文
〈大龍峒小志〉,黃水沛,《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8月,頁47-51。
〈先曾叔祖維英公事蹟〉,陳培漢,《臺北文物》2卷2期,1953年8月15日。
〈巢名太古尋遺跡——記迂谷陳維英〉,廖漢臣,《臺北文物》第2卷2期,1953年8月,頁95-100。
〈大龍峒人物軼事〉,曹東華,《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8月,頁60-63。
〈大龍峒之沿革〉,黃得時,《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8月,頁39-46。
〈陳迂谷與曹敬〉,一剛,《臺北文物》第9卷第2期,1960年11月,頁31。
〈從陶淵明的飲酒詩談起〉,尉天驄,《文藝月刊》43期,1973年8月。
〈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陳其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0年,頁 115~147。
〈臺北人物傳記〉,邱麟翔,《臺北文獻》直字第84期,1988年6月,頁65-88。
〈清代台灣的「羅漢腳」〉,吳密察,《歷史月刊》7期,1988年8月,頁66~69。
〈秘密結會與清代臺灣民變〉,劉妮玲,《臺灣風物》第33卷第4期,1983年12月,頁25-42。
〈陶詩中的隱居之樂〉,王國瓔,《臺大中文學報》7期,1995年。〈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許達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1-74。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許雪姬,《臺北文獻》直字第102期,1997年6月
〈陶淵明的任真思想對其詩作的影響〉,常進山,《天中學刊》第12卷,1997年8月。
〈陶淵明的〈飲酒〉詩〉,傅武光,《國文天地》14卷10期,1999年3月。
〈陶淵明〈飲酒〉詩試探〉,黃淑貞,《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8月第233期。
〈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張勝彥,《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1期,1999年11月,頁1-46。
〈清代臺灣羅漢腳存在因素之探討〉,林丁國,《臺灣史料研究》,14 期,1999年12月,頁33~57。
〈史傳中的陶淵明〉,王國瓔,《臺大中文學報》12期,2000年5月,頁193~228。
〈陶淵明的變身手段──陶詩中的酒與鳥〉,鄭源發,《國文天地》198期,2001年。
(陶淵明隱逸心理結構及詩歌意境),王海平,《社會科學家》第88期,2001年3月。
〈陶淵明〈飲酒詩〉淺析〉,周敏華,《中國語文》540期,2002年。
〈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林偉盛,《臺灣風物》第5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7-56。
〈臺灣清代淡水廳之研究〉,張勝彥,《竹塹文獻》第25期,2002年10月,頁8-35。
〈錢鍾書的陶淵明接受史研究〉,盧佑誠,《皖西學院學報》,2003 年2 月第19 卷第1 期,頁101-104。
〈陶淵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及影響〉,高建新,《零陵學院學報》24卷3期,2003年5月,頁42~45。
〈臺灣清治中期淡北文人曹敬及其手稿的詮釋〉,林淑慧,《臺北文獻直字》152 期,2005年6月,頁59~94。
〈從飲酒到自然──以陶詩為核心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2期,頁223-268,2005年6月。
〈陳維英詩歌反映之臺灣自然與人文〉,謝碧菁,《臺灣文學評論》5卷4期,2005年10月,頁65~87。
〈從鄭用錫、陳維英、施瓊芳看清代道咸時期臺灣詩人的傳承與發展〉,余育婷,《國文天地》21卷10期=250期,2006年3月,頁87~91。
〈陶淵明的「自然」〉,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叢刊》,21輯,頁53-76,2007年8月。
〈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隱士形象探析〉,林昭毅,《東方人文學誌》,第7 卷第1期,2008年3月,頁95-118。
〈隱逸之中見風流一—淺析陶淵明其人其詩〉,張禕,《當代小說》第22期,2009年11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
2.
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
3.
清代臺灣科舉制度的研究
4.
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
5.
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
6.
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
7.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8.
陳維英及其文學研究
9.
陳維英生平及其詩歌研究
10.
清代臺灣民變與宗教關係的研究
11.
陶淵明與李白飲酒詩之比較研究
12.
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1.
〈史傳中的陶淵明〉,王國瓔,《臺大中文學報》12期,2000年5月,頁193~228。
2.
〈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林偉盛,《臺灣風物》第5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7-56。
3.
〈陶淵明〈飲酒詩〉淺析〉,周敏華,《中國語文》540期,2002年。
4.
〈陶淵明的變身手段──陶詩中的酒與鳥〉,鄭源發,《國文天地》198期,2001年。
5.
〈清代臺灣羅漢腳存在因素之探討〉,林丁國,《臺灣史料研究》,14 期,1999年12月,頁33~57。
6.
〈清代臺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張勝彥,《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1期,1999年11月,頁1-46。
7.
〈陶淵明〈飲酒〉詩試探〉,黃淑貞,《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8月第233期。
8.
〈陶淵明的〈飲酒〉詩〉,傅武光,《國文天地》14卷10期,1999年3月。
9.
〈陶詩中的隱居之樂〉,王國瓔,《臺大中文學報》7期,1995年。〈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許達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1-74。
10.
〈秘密結會與清代臺灣民變〉,劉妮玲,《臺灣風物》第33卷第4期,1983年12月,頁25-42。
11.
〈清代台灣的「羅漢腳」〉,吳密察,《歷史月刊》7期,1988年8月,頁66~69。
12.
〈清代台灣社會的結構變遷〉,陳其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1980年,頁 115~147。
13.
〈從陶淵明的飲酒詩談起〉,尉天驄,《文藝月刊》43期,1973年8月。
14.
〈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林偉盛,《臺灣風物》第5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7-56。
15.
《臺灣文學史綱》,葉石濤,文學界,1993年9月。
1.
論陶淵明之思想及其實踐
2.
陶淵明詩文中的人生夢想研究
3.
陶淵明詩文意象之研究
4.
以〈飲酒〉之分析說明陶淵明對道的體悟
5.
陳維英及其文學研究
6.
陶淵明作品中詩人形象及其修辭現象探索
7.
陶淵明的詩文及其思想研究
8.
陶淵明飲酒詩研究
9.
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10.
陶淵明與李白飲酒詩之比較研究
11.
陶淵明思想矛盾及其超越研究
12.
陶淵明的詩歌研究
13.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14.
魏晉自然主義美學之美育意涵---以阮籍、稽康與陶淵明為例
15.
陶淵明之思想及其田園詩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