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專書
牙氏,1986 年,達賴喇嘛傳。台北:文殊出版社。
中國局勢分析中心主編,1998 年,重返西藏。香港:明鏡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5 年,西藏文史資料選輯。
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編, 1993 年,以事實證明西藏的真相。達蘭薩拉。
林恩顯,1990 年2 月,邊政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陳又新,1996 年,西藏政教制度略述稿。台北:蒙藏委員會印行。
蒙藏委員會主編,1985 年,蒙藏現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魏萼等著,1986 年,西藏現況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編,1998。《中國臺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虞義輝,(2006),「青藏鐵路興建及其戰略價值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冬季刊,12 月,頁75~95。趙育賢,( 2007),青藏鐵路通車戰略涵義之研究,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494 期,頁91。劉曉鹰,(2008),「青藏鐵路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推動」,西南术族大學學報,11 月,頁21。
劉志軍,(2008),「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開創和諧鐵路建設的新局面」,鐵道經濟研究雙月刊,第1 期,頁6~181。
劉却德,(2006),「構想南亞大陸橋」,瞭望新聞週刊 ,6 月10 日,頁64。
劉志揚,(2006),「神聖與內在的潔淨」,廣西术族學院學報,第3 期。
熊 關,(2008),「青藏鐵路對西藏旅遊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商場現代化,總528 期,1 月,頁225
張虎,1987。《中共之對外戰爭》。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郭立民編,1992。《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臺北,永業出版社。
楊中美,1999。《胡錦濤: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臺北:時報出版。
楊中美,2002。《中共新領袖胡錦濤》。臺北:時報出版。
楊開煌,2005。《出手-胡政權對臺政策初探》。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鄭宇碩,2004。《胡錦濤的新時代》。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藏文和譯本部分:
平措次仁,1992 年,藏史明鏡(藏)。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流亡政府新聞與外交部編輯, 1995 年,論蒙藏關係的真相( 藏)。
事成堅固,1991 年,簡述西藏的歷史真相和回顧淚血年代(藏)。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著,陳峰森譯,我的土地和我的人民。香港:香港支持西藏之亞太廣場出版。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著,康鼎譯,1998 年,流亡中的自在。台北:聯經出版社。
十四世達賴喇嘛著, 丹津格桑等譯,1993 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言論
選集。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出版。
布頓著;郭和卿譯,1988 年,布頓佛教史。台北:華宇出版社。
S.P.古達和K.S.冉曼.君達然合著,達瓦才仁譯, 1997 年,西藏簡史。
新德里:西藏議會與政治研究中心出版。
學位論文
童振源,2002。〈中國對臺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新挑戰》。臺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年,頁312-345。
楊開煌,2004。〈胡溫體制下中共對臺政策之走向與操作〉,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63-190。
譯著
林布隆原著,劉明德譯,1991。《政策制訂過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阿爾蒙德•包威爾著,曹沛霖等譯,1987。《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期刊論文
天下雜誌 2009.08 月,台北:天下遠見圖書公司
《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
《中國邊政》,台北:中國邊政雜誌發行。
《北京之春》,美國:北京之春編輯部出版。
《西藏通訊》,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外交與新聞部發行。
《前哨》,香港:明力有限公司出版。
李明峻,2005/9。〈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美國「臺灣關係法」之比較分析〉,《臺灣國際法季刊》,第2卷第3期,頁51-76。吳志中,2005/9。〈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之法律問題〉,《臺灣國際法季刊》,第2卷第3期,頁77-106。林濁水,2004/12。〈「反分裂國家法」與中國的對臺戰略〉,《國家發展研究》,第4卷第1期,頁207-240。邵宗海,2006/4。〈建立「依法涉臺」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頁1-52。邱漢誠,1992/5。〈中共一國兩制策略形成的歷史背景〉,《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5期,頁80。姜守危,2006/1。〈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對臺商大陸投資行為之影響―從風險與投資角度的觀察〉《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期,頁76-81。陳一新,2002/5。〈胡錦濤訪美對美中臺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頁1-3。
童振源,2003/3-4,〈中共「十六大」後對臺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44。黃嘉樹,2005/5。〈中國新領導核心對臺政策的調整與新意〉,《中國評論》,頁9。
楊開煌,2005/1。〈兩岸間的法律戰〉,《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頁1-5。
楊開煌,2005/4。〈《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頁1-5。會議論文
黃嘉樹,2004/8。〈517 聲明與北京對臺政策新思維〉,《第十三屆海峽兩岸關係研討會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頁14。
碩博士論文
黃馨慧,2001。《江澤民主政時期之中共對臺政策(1989~2001)》。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慶星,1996。《江澤民時期中共對臺軍事戰略之研究(1989-1997)》。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蔡憲欽,1992。《中共對臺政經策略之研究(1979-1992)》。臺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顏肇瑩,1994。《中共對臺軍事戰略之深層探討(1949-1994)》。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報紙
2005/6/16。〈臺灣居民就業 中共放寬〉,《經濟日報》。
王綽中,2002/3/5。〈今在人大提出政府工作報告 朱鎔基重申對臺新三段論〉,《中國時報》。
王綽中、王銘義、亓樂義,〈胡錦濤提出對臺工作四點意見、三個凡是〉,《中國時報》,2003年3月12日。
朱建陵,2000/1/29。〈錢其琛:兩岸可談臺灣政治地位〉,《中國時報》,版13。
朱建陵,2003/6/21。〈對臺工作,胡錦濤提三項優先〉,《中國時報》,版13。
江澤民,1995/1/30。〈促進祖國統一大黨的完成而繼續奮門〉,《人民日報》。
呂雪彗,2005/3/2。〈謝揆:中共通過反分裂法 後果自負〉,《工商時報》。
網際網路
2002/5/2。〈布希總統會見胡錦濤副主席 就多個問題交換意見〉,《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5/02/content_380295.htm>。
2003/3/11。〈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對臺工作四點意見〉,《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3-11/26/281301.html>。
2004/10/1。〈臺灣問題 胡錦濤執政大考驗〉,《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4100100104,00.html>。
2005/3/4。〈胡錦濤提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5-03/04/content_2649922.htm>
2005/4/2。〈陳雲林:歡迎親民黨及宋楚瑜主席方便時訪問大陸〉,《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5/Apr/827301.htm>。
2005/6/15。〈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51>。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5-08/21/content_3382704.htm>。
2005/11/1。〈上海11月1日正式成立臺胞接待服務中心〉,《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11/01/content_3715633.htm>。
徐學江,2004/12/23。〈《反分裂國家法》彰顯五大意義〉,《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12/23/content_2367810.htm>。
陳仲志,2004/12/28。〈《2004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凸顯中共解決臺灣問題之迫切〉,《多維新聞網》,<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4_12_28_8_25_22_355.html>。
陳曉宜,2005/3/15。〈馬英九:中國錯估臺灣民意〉,《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15/today-fo12.htm>。
富權,〈胡錦濤集中事權後對臺工作也應有新思維〉,《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3726>。
董新峰,2005/7/6。〈王金平馬英九電視辯論 馬的支持率暫時領先〉,《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47109/47119/3521842.html>。
謝文卿,2005/3/6。〈《反分裂法》五大面向不可輕忽〉,《國家政策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4/NS-C-094-037.htm>。
羅曉荷,2005/5/24。〈政策論述 正名制憲 新系不主張政府推動〉,《Hinet新聞網》, <http://times.hinet.net/news/20050524/headline/6286987.htm>。
二、英文部分
專書
Acheson, Dean, 1969.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ew York: Norton.
Easton, David, 1953.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Easton, David, 1956.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Y: Prentice Hall.
James, D. Clayton, 1985. The Years of MacArthur, Vol.3 Triumph and Disaster, 1945-1964.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asswell, Harold D. & Abraham Kaplan, 1950.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Truman, Harry S., 1965.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rry S. Truman, 1950.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網際網路
2004/11/29. “Daily Press Briefing, Richard Boucher, Spokesm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r/pa/prs/dpb/2004/38805.htm>.
2004/11/20. “President Bush’s Remarks with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4/11/20041120-1.html>.2004/12/6. “Daily Press Briefing, Adam Ereli, Deputy Spokesm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r/pa/prs/dpb/2004/39460.htm>.
2005/1/5. “Daily Press Briefing, Adam Ereli, Deputy Spokesm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r/pa/prs/dpb/2005/40342.htm>.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r/pa/prs/dpb/2005/44465.htm>.
2005/6/4. “Remarks as Delivered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Donald H. Rumsfeld, Shangri-La Hotel, Singapore, Saturday, June 4, 200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link.mil/speeches/2005/sp20050604-secdef1561.html>.
2005/6/4. “Remarks as Delivered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Donald H. Rumsfeld, Shangri-La Hotel, Singapore, Saturday, June 4, 2005,”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link.mil/speeches/2005/sp20050604-secdef1561.html>.
Testimony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April 6th, 200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05/44299.htm>.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http://www.dod.mil/news/Jul2005/d20050719china.pdf>.
Zoellick, Robert B., 2005/9/21.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s/d/rem/53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