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David Marsh、Gerry Stoker 等編(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陳義彥、陳景堯譯)。台北:韋伯。
Earl Babbie (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陳文俊譯)。台北:雙葉。
Richard Bronson & Gary Bronson (2001)。管理數學(吳炎崑、葉丁鴻、林義貴譯)。台北:滄海。
Stone, D. A (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朱道凱譯)。台北:群學。(原著於1988年出版)
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畫師制度為例。未出版,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田國興(2003)。我國政風機構組織設計之研究─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未出版,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朱瑄珉(2012)。收回ETC主控權,網友將發起遊行。台灣新生報。2012年10月21號取自於雅虎奇摩新聞。網址:http://tw.news.yahoo.com/。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2007)。行政學下冊。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秀光、許立一(2008)。公共治理。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英明、張其祿(2005)。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台北:商鼎。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務實: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頁59-106。
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林水波(1999)。政府再造。台北:智勝。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淑馨(2005)。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PFI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6,頁1-31。
林淑馨(2009)。日本公私協力推動經驗之研究:北海道與志木市的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2,頁33-67。
林彰聰(2009)。從公私協力制度探討台灣國道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ETC)事件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侯依真(2009)。社區大學與公部門辦理外籍配偶語文教育之研究-公私協力的觀點。未出版,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烏偉凱(2010)。以制度與交易成本觀點探討轉型經濟體地區差異性影響進入模式之研究-以台灣製造業投資中國大陸為例。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花蓮。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1期,頁145-162。
張聖奕(2011)。圖利遠通電收?高公局強調全民得利。台灣新生報。2011年9月19 號取自於雅虎奇摩新聞。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08/128/2ybxj.html。
黃明聖(2006)。ETC案的爭議。經濟前瞻,119-124。陳小坪(2009)。WTO架構下兩岸經貿互動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陳心冕(2011)。收回ETC主控權,網友將發起遊行。台灣醒報。2011年8月31取自於雅虎奇摩新聞。網址:http://tw.news.yahoo.com
陳恒鈞(2009)。我國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政策變遷之分析:整合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39,頁1-54。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頁17-70。張學孔(2006)。台灣ETC何以行路難。營建評論,278,8-17。
陳麗春(2007)。從新制度主義觀點探討全民健保總額支付制度。未出版,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詹中原等(2000)。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務實。台北:五南。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台灣民主季刊。8(4),頁83-133。
郭棨堯(2011)。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閻大富(2011)。獨厚遠通?高公局:e-Tag符合約精神。中廣新聞。2011年10月5號取自於中廣新聞網。網址: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11092800838,00.html
閻大富(2012)。ETC利用率達不到,遠通將被罰2億2千萬。中廣新聞網。2012年10月21號取自於雅虎奇摩新聞。網址:http://tw.news.yahoo.com/
賴沅暉(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公共行政學報,25,頁119-129。
蔣旻良(2008)。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模式之研究:以國道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為例。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蕭苑瑜(2010)。公部門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發展文化觀光產業之研究-以嘉義市國際管樂節為例。未出版,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盧義光(2003)。企業經理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企業永續經營協會為例。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遠通電收(2012)。ETC科技智慧。遠通電收。2012年10月18號取自於遠通電收網站。網址:http://www.fetc.net.tw/portal/front/iTech。
二、英文部分
Arrow, Kenneth. (1985). The Economics of Agency. Principals and Agents, edited by J. Patt and R. Zeckhaus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len M.Immergut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cience, 26 (1) : 18.
Friedman M.(1971). Capitalism and Freedom, p.133
Goodin, Robert (1996).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dge, G. A., & C. Greve (2007).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3): 545-558.
Johe Forrer, James Edwin Kee, Kathryn E. Newcomer, Eric Boyer (2010).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the Public Accountability Ques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475-482.
Johnson Harold I.(1971). 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Framework and Issues.
Klijn, E.-H., & G. R. Teisman (2003). Institutional and Strategic Barriers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Dutch Cases.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23(3): 137-147.
Kooiman, J.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Langton, D.
March, J.& J. Olsen.(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734-749.
Morrow, J. D., (1994) Game Theory on Political Si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one, D. A. (1988).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Wettenhall, R. (2003).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 3(1): 77-107.
Williamson, Oliver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NY: the Free Pass.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Economics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Y: the Free 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