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93.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9: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凰嬿
研究生(外文):Huang-Yen Yang
論文名稱:性別、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工作參與對就業市場階層化影響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Influence of Sex ,Gender Role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 of House Affair on the Hierarchy of Employ Market
指導教授:黃毅志黃毅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h-Jyh H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就業市場階層化
外文關鍵詞:gender role attitudeparticipation of house affairthe hierarchy of employ marke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4
  • 點閱點閱:30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摘 要
過去國內有關兩性平等的研究議題,大都側重性別對就業市場階層變項,如職業、收入之影響,或是已婚夫婦的教育背景因素對性別角色和家務工作參與的差別影響,甚少有在納入「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工作參與」為中介的情況下,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對就業市場階層化的影響。
即便過去有相關研究企圖將家庭之性別研究焦點(性別角色與家務工作參與)放入就業市場階層化中來探討,多只限於論述,缺乏實證研究;再不然就是只侷限在區域性樣本做說明;各個研究發現往往很不一致,無法對台灣社會作整體性的了解。
因此,本研究根據「第三期二次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之問卷─家庭組」的資料,採路徑分析之方式,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在性別角色態度上,整體而言,台灣地區成年民眾的性別角色態度普遍傾向傳統的面向。除了在女性是否獨立工作的態度上較為分歧外;一般而言,是較同意女性是家庭從屬,且較同意女性工作將會妨礙家庭的。
二、就個人教育程度而言,有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的直接影響;而個人的教育程度越高,越同意「反對女性家庭從屬」,這也有提升個人收入的間接影響。就性別而言,有男性的收入比女性高的直接影響。而女性參與「傳統男性家務工作」較少,這也有降低收入的間接影響;此外,女性的教育程度較男性為低,也使得收入上會不如男性。不過女性較同意「反對女性家庭從屬」,這有提高女性收入的作用,否則男女的收入差距會更大。
三、再就女性樣本所做的分析發現,對女性而言,教育程度越高,有收入越高的直接影響;而女性的教育程度越高,越同意「反對女性家庭從屬」,也有提高收入的間接影響。而女性的出生年次越晚,越「反對女性家庭從屬」,有提高收入的間接影響。此外,相較於未婚者,已婚婦女較不「反對女性家庭從屬」,有降低個人收入的間接影響。至於影響女性不就業,而成為家庭主婦的因素,若女性的教育程度越低,越不「反對女性家庭從屬」及反對「女性工作不妨礙家庭」,越有可能成為家庭主婦。而出生年次越晚,越「反對女性家庭從屬」的態度,越不可能成為家庭主婦。此外,相較於未婚者,已婚婦女較不「反對女性家庭從屬」、較不同意「女性工作不妨礙家庭」,進而使她們放棄就業而為家庭主婦。
關鍵詞: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就業市場階層化
Abstract
In Taiwan, previous studies about gender equity mostl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sex on the hierarchical variables of employ market, such as occupation and salary, or the influence of married coupl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role and house affairs. Some studies adopt gender role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 of house affair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and then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background on employ market. But some of them are only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rather than quantitative analysis; some studies take local sample as participants to do their research. The above studies’ finding are not consensus so no one can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the society in Taiwan.
Therefor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ata from 1997 Social Change Survey in Taiwan by path analysis and has several findings as follow:
1. As to gender role attitude, most of Taiwan adults are inclined to the traditional aspect of gender role attitudes. That is to say, most people 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and “women working outside will hurt family.” But as to the variable of “female should work independently”, their opinion are not consensus.
2. As to the personal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ir salary.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ersonal education, the more they dis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the higher personal salary. As to the sex, sex influences directly salary.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rarely participating the traditional male house affairs indirectly lowers female salaries. Besides, the phenomena of “female education is lower than male” lead to that of “their salary is lower than male.” But when females dis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that will elevate female salary and bridge the salary gap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3. When this study took female samples into the advanced analysis, it finds the higher female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ir salary. The higher female education, the more they dis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the higher their salary. The younger females are, the more they dis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the higher their salary. Besides, compared with unmarried females, married ones rather 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and that phenomenon can indirectly lowers personal salary. As to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emales to be housewives rather than career women, this study finds the lower level of female education, the more they agree “females are family subordinates” and “women working outside will hurt family”, the more they probably become housewives. The younger female are, the more they disagree “women working outside will hurt family,” the less they probably become housewives. Besides, compared with unmarried females, married ones agree “women working outside will hurt family.” That compels females to give up their occupations to become housewives.
Key words: gender role attitude, participation of house affair,
the hierarchy of employ marke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理論意涵 6
壹、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意義 6
貳、解釋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理論 8
第二節 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之理論意涵與相關研究 15
壹、性別角色態度之意涵 15
貳、家務工作參與之意涵 19
參、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工作參與之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背景變項、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和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相關研究 24
壹、探討背景變項對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影響之研究 24
貳、探討背景變項對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相關研究 24
參、探討背景變項對家務工作參與影響之研究 26
肆、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和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9
壹、家務工作參與對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的影響 29
貳、性別角色態度對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的影響 30
參、背景變項透過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對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的間接影響 31
肆、背景變項對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的直接影響 32
第二節 資料來源 33
第三節 變項測量 34
壹、背景變項 34
貳、中介變項 34
參、依變項 36
第四節 分析方法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8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8
壹、百分比次數分佈與因素分析 38
貳、男女樣本與背景變項、中介變項與個人收入之雙變項關聯性分析 44
第二節 影響就業與個人收入之迴歸分析 48
壹、影響女性為家庭主婦的邏輯迴歸分析 48
貳、影響個人收入之迴歸分析 50
第三節 背景變項對中介變項的影響 53
壹、個人背景變項對性別角色態度三面向的影響 53
貳、個人背景變項及性別角色態度對家務工作參與的影響 54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58
第一節 結論 58
壹、台灣地區成年民眾在性別角色態度上的整體看法與家務工作參與的情形 58
貳、兩性在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工作參與及收入上之差異 59
參、造成就業市場上男女不平等之因果機制 59
第二節 討論 61
壹、假設檢證結果之討論 61
貳、假設檢證以外的重要研究發現之討論 64
第三節 建議 65
壹、在教育實務建議方面 65
貳、在未來研究建議方面 65
參考書目 67
A.中文書目 67
B.英文書目 73
圖次
圖二-1 影響家務分工的層級理論…………………………………………………………………21
圖三-1 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工作參與對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的研究架構……………………29
表次
表四-1 重要變項之次數百分比摘要表……………………………………………………………40
表四-2 性別角色之次數分析與因素分析模型矩陣表……………………………………………42
表四-3 家務分工之次數百分比與因素分析模型矩陣表…………………………………………44
表四-4 男女樣本在其他基本背景的交叉百分比與均數分析摘要表……………………………45
表四-5 男女樣本在中介變項與依變項的均數分析摘要表………………………………………47
表四-6 男女性就業情況與為家庭主婦之百分比交叉分析表……………………………………47
表四-7 女性為家庭主婦之邏輯迴歸分析表………………………………………………………49
表四-8 影響個人收入之迴歸分析摘要表…………………………………………………………52
表四-9 性別角色態度之迴歸分析摘要表…………………………………………………………56
表四-10 家務工作參與之迴歸分析表………………………………………………………………57
附圖一:全體就業樣本影響男女收入差別之因果機制 76
註:雙箭頭之弧線表兩變項之間有相關 76
附圖二:影響女性收入的因果機制 77
附圖三:女性為家庭主婦之因果機制 78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三期二次研究問卷家庭組(節錄) 79
A.中文書目
王麗容(民84)。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Vernon G . Zunker著(民85)。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台北:揚智。(原作出版於西元1994年)。
尤詒君(民85)。雙工作家庭生活之家務事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思文(民87)。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行(民86)台灣地區已婚男性對夫妻性別角色觀念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47-78。
王美惠(民7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持與婚姻滿意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叢桂(民91)。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應用心理學,14,77-78。
田秀蘭(民83)。Astin的女性生涯選擇「社會心理模式」。諮商與輔導,100,6-8。
伊慶春和呂玉瑕(民82)。台灣社會學研究中婦女與家庭研究評估。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
伊慶春和高淑貴(民75)。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和簡文吟(民90)。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刊,1,149-182。
余慧君(民89)。以性別角色態度、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色探討女性經理人工作與家庭之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民79)。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所集刊,第50期,25-66。
呂玉瑕(民82)。已婚婦女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就業之關係---底特律區域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4,137-173。
呂玉瑕(民85)。經濟發展中婦女的工作及其家庭地位:華南農村的比較研究。婦女與兩性季刊,10,1-39。
李芳如(民89)。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民78)。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和許美瑞(民82)。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家政教育,12(3),49-56。
李金開(民85)。從钜觀面看女性勞動參與和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星雲(民87)。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生活科技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和鍾秋玉(民85)。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美玲、楊亞潔與伊慶春(民89)。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寬芳(民84)。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台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鴻章(民91)。教育程度、性別角色認知與家務分工、家庭決策的關聯性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7-62。
周玉敏(民90)。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周玉敏(民90)。雙親家庭夫妻家務分工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233-262。
周玟琪(民83)。影響台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業謙和周光淦譯(民88)。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林中正和林鶴鈴(民82)。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101-160。台北:葉強初版社。
林生傳(民88)。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教育學刊,15,1-34。
林幸台(民77)。性別因素,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高一學生對職業的考量與選擇之研究。輔導學報,11,71-94。
林幸台和田秀蘭、張小鳳和張德聰(民86)。生涯輔導。台北:空大。
林松齡(民86)。夫妻分工模式與夫妻關係: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5,170-220。
林松龄(民89)。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林芳玫、張晉芬(民88)。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199-238頁)。台北:巨流。
林美和(民86)。兩性教育問題及其改革策略。社會教育學刊,26,1-13。
林美容(民89)。台灣漢人家族傳統的社會化。台灣風物,40(1),67-77。
林敏宜(民82)。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中華家政,22,76-85。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鶴玲和李香潔(民88)。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475-528。
胡幼慧和周雅容(民85)。代際的交換與意涵:台灣老年婦女的家務變遷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1-48。
范麗娟(民74)。男女薪資差異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仙梅(民84)。雙薪家庭家務分工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唐仙梅(民85)。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28。
唐仙梅(民86)。家事分工理論模型----從層級觀點的思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3,63-86。
唐仙梅(民87a)。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是及休閒時間之分配。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75-104。
唐仙梅(民87b)。家庭決策與家事分工。黃迺毓等編著,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唐仙梅和曾敏傑(民85)。已婚男性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9-105。
孫清山和黃毅志(民83)。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東海大學。
孫清山和黃毅志(民84)。教育、收入與社會資源和階級取得過程之關聯。收錄於林松齡、王振寰主編(民84),台灣社會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孫清山和黃毅志(民85a)。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清山和黃毅志(民85b)。台灣地區教育經濟發展與職業取得之變遷。華人社會社會指標研究新領域,430-475。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徐宗國(民82)。女人與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
徐麗湘(民83)。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認知性角取代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長(民82)。台灣地區婦女就業與性別歧視之實證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44卷,4期,223-247。
高淑娟(民87)。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晉芬(民84)。綿綿此很可又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剖析。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維安(民83)。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分析,收錄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43-270。
張維安和黃毅志(民87)。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莫藜藜(民86)。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莫藜藜和王行(民86)。已婚男性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9-105。
莊淑芳和陳彰儀(民83)。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17),455-476。
莊慧美(民87)。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之衝突與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猷(民75)。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郭黎灔(民78)。已婚職業婦女性別角色態度、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娥(民89)。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杏枝(民88)。社會化。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民88),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學(89-119頁)。台北:巨流。
陳易甫(民89)。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聯性研究。東吳社會學報,9,31-76。
陳旻(民90)。女性公務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前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憙(民82)。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建志(民88)。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志(民89)。台灣地區科系、職業性別隔離與收入性別差異之變遷。教育與心理研究,23(下冊),285-312。
陳建志(民91)。人力資本差異或性別歧視?就業市場性別差異化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期,363-407。
陳皎眉(民78)。婦女日常生活需求、支持系統與家庭集婚姻滿意的關係。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民78),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陳皎眉(民85)。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7-23。
陳皎眉、江漢聲和陳惠馨(民86)。兩性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曾敏傑(民90)。台灣地區兩性薪資差異與變遷:1982、1992、及2000年的比較。人口學刊,23,147-209。
程瓊瑩(民77)。大專(商科)女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職業期望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陽琪和陽琬譯(民84),Goodman, N. 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幸美(民83)。女性教育與勞動參與之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7,185-206。
黃幸美(民84)。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
黃朗文(民87)。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形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7,81-111。
黃慧馨(民89)。台灣成年男性婚姻觀及其家婷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59-80。
黃毅志(民76)。教育與社會階層化。收錄於陳奎憙主編(民87),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毅志(民81)。地位取得:理論與結構分析。思與言,4期,131-167。
黃毅志(民82)。台灣地區教育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期,125-161。
黃毅志(民84a)。台灣地區職業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東吳社會學報,4期,227-260。私立東吳大學。
黃毅志(民84b)。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期,243-273。
黃毅志(民85)。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期,213-248。私立東吳大學。
黃毅志(民86)。出身背景、勞力市場分割,與事業發展。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毅志(民87)。工作特質、工作報酬與階級意識、工作滿意度。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毅志(民88)。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政大社會學報,28期,25-55。
黃毅志(民89)。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級認同、階級界線。政大社會學報,30,1-42。
黃毅志(民90)。台灣地區勞動市場分隔之探討:流動表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5,157-200。
黃毅志(民91)。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
黃毅志(民92)。「社會變遷調查新職業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送審中。
楊國樞和葉光輝(民85)。社會取向與個我取向之心理與行為的家庭教化歷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葉紹國(民75)。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熊瑞梅和周顏玲(民87)。台灣已婚勞工家務分公不平等的影響因素與意涵。「跨世紀台灣的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1998年3月21、22日,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齊力(民79)。近二十年來台灣地區家戶核心化趨勢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秀娟(民8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修靜(民89)。國小教師職業刻板印象、成就動機之關係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287-314。
劉錦添和江錫九(民86)。台灣有偶婦女時間分配型態之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19。
蔡如珮(民91)。台東師院男女生的價值觀、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選擇的差異之關聯性。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民76)。職業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期,61-91。
蔡淑鈴(民76)。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1,61-91。
蔡淑鈴(民77)。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44。
蔡淑鈴和瞿海源(民77)。性別與成就抱負:以台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12,135-168。
鄭淑子(民81)。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23,55-103。
黎麗貞(民86)。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示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爾柔和黃馨慧(民8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發表於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員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謝小芩(民81)。性別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人文及社會學,2(1),98-118。
謝小芩(民84)。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權的解放。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出版社。
謝小芩(民87)。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秀芬(民87)。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1-34。
謝秀芬(民87)。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1-34。
謝雨生和黃毅志(民88)。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民88),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學(158-197頁)。台北:巨流。
叢肇祥(民77)。丈夫參與家事分工及其對夫妻雙方感受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淑芳和葉秀玲(民83)。女主管現代化性別角色、職業角色適切性與工作現況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3,177-192。
B.英文書目
Adams,B.(1995).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5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Company.
Baruch, G.. K. & Baenett. R. C.(1987)Determinants of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9,29-40.
Becker, G. S.,(1964), Human Capital,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G.. S.,(1985)Human capital, effect 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3, 103-110.
Bergen, E .(1991). The Economic Context for Gender Stratifica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 12, 140-157.
Berk, Sarah F(1985).The Gender Factory : The Apportion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 New York: Plenum Press.
Blair, S. L.& D. T.Lichter(1991). Measuring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 Gender segregation of housework among coupl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 91-113.
Blau, F. and Feber, M.A.(1986). The Economics of Women, Men, and Wor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lau, P.M.and O.D.Duncan(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 Wileyew.
Bridges, W.P. and R.L.Nelson(1989).Markets in Hierarchies:Organizational and Market Influences on Gender Inequality in a State Pay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Vol.95(3),616-658.
Burns, A. & Homel, R.(1989). Gender division of tasks by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3(1),113-125.
Bussek , Kay and Albert Bandura(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 Psychological Review.
Charles, M(1992).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7, 483-502.
Collins, R., 1971)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6.1002-1019.
Coverman, S(1985).Explaining Husband’s Participation in Domestic Labor.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26,81-97.
Davis, K. and W.E. Moore(1945).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10 242-249.
Duncan, Otics D., David L. Featherman , and Beverly Duncan(1972).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and Achievement. New York: Seminal.
Eccles, J. S.(1987). Gender roles and women’s achievement-related decisio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1(2),135-172.
Ericksen, J.A., W.L. Yancey and E.P. Ericksen(1979).The Division of Family Ro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1,301-313.
Ferree, Myra Marx(1990)Beyond Separate Sphere: Feminism and Family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52,844-866.
Geerken, M. & W.R Gove,.(1983) . At home and at work. Beverly Hills:Sage.
Glass, J. and V. Camarigg(1992). Gender , Parenthood, and Job-Family Compati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Vol.98.131-151.
Golant, M. with Golant, S. (1992). Finding time for fathering. New York: Fawcett Columbine
Gottfredson, L. S.(1981). Circumscriptions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Monograph.28(26), 545-579.
Greenstein, T. N.(1996). Husbands’ participation in domestic labo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ives’ and husbands’ gender ideolog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58, 585-595.
Hardestym, C. & J. Bokemeier(1989). Finding Time and Making Do : Distribution if Labor. Beverly Hill, CA: Sage.
Hoffamn(1977), L. W. Changes in Family Roles , Socializa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32,664-657.
Huber, J.& G. Spitze(1981)Wives’ employment, household behaviors, and sex-role attitudes, Social Forces, 60(1),150-169.
Huber, J.& G. Spitze(1983).Sex Stratification: Children, Housework, and Job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acobs, Jerry A.(1995). Gender and Academic Specialties : Trends among Recipients of College Degree in the 1980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68, 81-98.
Kamo, Y.(1988).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Resources, Power, and ideolog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Vol. 9 , 177-200.
Kilbourne, B.S. et al,.(1994).Returns to Skill ,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and Gender Bias:Effects of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Wages of White Women and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0(3),690-719.
Maret, E. & Finlay(1984 ).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among Women in Dual-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 357-364.
Mincer, Jacob and Solomon Polacneck(1974).Family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earnings of wome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2,76-111.
Moore, G(1990).Structural Determinations of Men’s and Women’s Personal Network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5, 726-735.
Oakley, Ann(1974)Sociology of Housework.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Phelps, Edmund S.(1972).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4),659-666.
Pittman, J. F., & Blanchard, D.(1996). The effects of work history and timing of marriage on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 A life-cours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78-90.
Pleck, J.(1981).Changing patterns of work and family role.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Vol.8,24-28.
Presser, H. B.(1994). Employment schedules among dual-earner spouses and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by gen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348-359.
Ridgeway, C.L.(1997) .Interac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 Considering Employ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2, 218-235.
Ross, C.E.(1987)The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Social Forces 65, 816-833.
Seccombe, K.(1986)Th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Conditions upon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An Application of Kohn’s Theo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839-847.
Sewell, W.H. & R.M. Hauser (1980).Sex, Schooling,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6.No.3,551-583.
Sewell, W.H., Haller,A.O. and Portes,A (1969).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4 .82-92.
Shelton, B A., & John, D.(1996).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Annual Revies of Sociology,.22, 299-322.
Tam, Tony(1997).Sex Segregation and Occup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Devaluation or Specialized Training?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Vol.102(6),1652-1692.
Tomaskovic-Devey,D.(1993) .The Gender and Race Composition of Jobs and the Male-Female, White-Black Pay Gaps. Social forces.Vol72, 45-76.
White, M.C.(1981). Achievement,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traits, leadership ability :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ex differences. Psychological Reports,Vol. 48, 547-569.
Wilson, K. L. & K.P. Boldizar, (1990).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 education : Effects of aspirati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incom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63, 62-74.
Wright, E.O.(1979).Class Structure and Uncome Determin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毅志(民82)。台灣地區教育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期,125-161。
2. 謝小芩(民87)。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3. 黃毅志(民81)。地位取得:理論與結構分析。思與言,4期,131-167。
4. 黃幸美(民84)。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
5. 洪振方(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教育,7,2-10。
6. 鄭淑子(民81)。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23,55-103。
7. 黃朗文(民87)。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形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7,81-111。
8. 林陳涌(1996):「了解科學本質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4(1),31-58。
9. 許秀惠、徐世典。1991。台灣茄科細菌性斑點病菌對銅劑及其他藥劑之感受性。植物保護學會會刊33:410-419。
10. 許秀惠、徐世典、曾國欽。1990。台灣茄科細菌性斑點病菌之特性,病原型與血清型。植物保護學會會刊32:59-69。
11. 蔡淑鈴(民76)。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1,61-91。
12. 劉修靜(民89)。國小教師職業刻板印象、成就動機之關係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287-314。
13. 黃毅志(民85)。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期,213-248。私立東吳大學。
14. 黃毅志(民84b)。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期,243-273。
15. 黃毅志(民84a)。台灣地區職業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東吳社會學報,4期,227-260。私立東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