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52.91.0.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6: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之君
論文名稱:花神的饗宴—李商隱詠花詩探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feast of the floral goddess:chanting poetry
指導教授:梁淑媛梁淑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李商隱李義山詠花詩花意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8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唐代三百年間,湧現出大批優秀詩人。唐詩詩歌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晚唐時期,則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但仍有許多流名青史的詩家,李商隱即為當時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具有真摯的情感,風格深情飄渺,綺麗華美,隨著美學、修辭學、文學批評等學問的發展,李商隱詩逐漸受到重視。他的寫作題材涉獵廣泛,舉凡規諷時事、男女豔情、寫景、詠物到自傷生平諸作,都是後人習寫的典範。「工於比興,妙於象徵」,是他詩中最主要的藝術特色。他善於寓象徵於比興之中,用敏感而多情的心靈,探索內心世界,創造出朦朧深遠的意境,變化無端的意象,詩中蘊涵豐富的情感,容易讓人產生共鳴。詩中真摯與深沈的情感、象徵暗示的手法、朦朧隱約的詩境,與清麗婉轉的語言,都為其詩蒙上獨特的光彩。
李商隱的詠物詩,多為詠物寓懷之作,有的詩作表現了詩人不畏強權與堅毅挺拔的精神,有的則呈現出對未來的空虛感與不安定感,有的顯現出自憐與自傷的情感,有的抒發不平之鳴。他筆下意象的呈現,蘊含著深切的情感,在六百多首詩作中,「花」字使用頻繁,共出現在一百二十幾首的詩作中,比例高達六分之一,其中亦不乏具有標竿性質的詠花詩。李商隱的詠物詩善於作意象的強化,或特寫微小的事物,誇大某些特徵,使得意象的表現別出心裁,在詠花詩中,可見端倪。本文以李商隱「詠花詩」為研究焦點,探討李商隱寫作之動機、情感表現及意象呈現的表現手法。
李商隱的詩篇經後人不同角度的註解,所產生的差異性極大,主要還是與他的生平經歷有關,其詠花詩即與他生平背景、政治生涯有密切的相關。本文從「知人論世」之觀點切入,由於晚唐的政治局面是紛亂的,其中「朋黨問題」對李商隱影響甚鉅。當時牛僧儒、李宗閩與李德裕、鄭覃等,因私利政見和出身等不同,各成黨派,互相對峙,其相爭達四十年之久,就在藩鎮、宦官、朋黨三方的禍害下,晚唐的政治生態紊亂,義山就這樣成為這場混亂中的犧牲者。義山的詩作與其不遇的政治生涯,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一生中,十年京舉應試、十年京師求仕,李商隱整整二十年華的歲月,浮浮沈沈,卻終未能在京都找到一席棲身之地,他許多著名的詠花詩,就是在此困蹇的情境下完成的。本研究藉由李商隱詠花詩的探討,除了了解李商隱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對於其詠花詩創作的影響外,同時也深入探討李商隱的情感表現,展現李商隱詩的高度藝術藝術特色。義山之詠花詩,別出心裁之處,在於其境界的跳脫,以及其人生理想的蘊含價值。他的詩歌寄寓深遠,與他敏感纖細的心思,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以及詩歌表達方法相關,因此「寄託」手法與意涵,是本研究的另一個焦點。李商隱詩中的寄託,緣起於「香草美人」的傳統,本文深入闡釋「香草美人」的觀念與沿襲,以助於釐清李商隱詩中寄託表現的手法與本意。李商隱詩中的寄託遙深,實際上正是他詩中現實主義精神之所在,因為只有對客觀現實的深刻認識、強烈感受,才談得上寄託。他以大量比興手法,創造了詠物詩獨特的自我色彩,在物象中展現其精神理想,並且寄寓著自己對社會或人生感觸。由於詠物詩具有遮護作用,詩人不能或不願放心直言的題材,尤其是有關自身遭遇和愛情方面的,就會藉由詠物詩以抒發,詠物詩中隱含詩人的心靈世界是最為完整的,本研究藉由詠花詩的探討,拼湊出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本文即由李商隱的生平背景切入,分析其花意象運用的原因及背景條件,並將研究焦點放在意象的表現手法上,研究其特色及呈現角度。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緒論。此章談論本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確定研究的範圍和方法。並略述李商隱研究及詠花詩相關研究的文獻探討。
第二章 李商隱詠花詩背景分析。此章略述李商隱的生平經歷,與其所處的居住背景、時代背景,探討兩者與李商隱詠花詩創作之關聯性。
第三章 李商隱詠花詩花意象探討。此章先分類探討李商隱詠花詩中花意象之題材象徵意義,接著探討其詠花詩中之情感表現,最後歸納整理其詠花詩之藝術特色。
第四章 李商隱詠花詩寄託情懷分析。此章先略述屈原之「香草美人」傳統,再分析李商隱詩之創作手法與「香草美人」手法的承繼關係,最後統整歸納李商隱詠花詩中的寄託情懷。
第五章 結論。對本文作一結束與回顧。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目的--------------------------------------------9
第四節 選材原則與範疇-------------------------------------11

第二章 李商隱詠花詩的背景分析-------------------------------15
第一節 李商隱詠花詩之生平背景-------------------------------15
一、 少年時期-------------------------------------------16
二、 京師應舉時期---------------------------------------17
三、 京師求仕時期---------------------------------------19
(一) 開成二年(西元八三七年)~開成四年(西元八三九年)------19
(二) 開成五年(西元八四O年)~會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21
(三) 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24
四、 幕府時期-------------------------------------------27
第二節 李商隱詠花詩之時代背景及居住背景----------------------31
一、李商隱詠花詩之時代背景-----------------------------------31
二、李商隱詠花詩之居住背景-----------------------------------36
第三節 小結---------------------------------------------40

第三章 李商隱詠花詩花意象探討-------------------------------41
第一節 李商隱詠花詩題材象徵--------------------------------41
一、千嬌百媚‧美好之意:牡丹、桃花、石榴-----------------------45
二、早開早謝‧衰敗凋零:紫薇、荷花、槿花、梅花、櫻桃花----------52
三、楚楚可憐‧委棄於野:木蘭、菊花、李花、杏花-----------------61
四、其他--------------------------------------------------67
第二節 李商隱詠花詩花意象情感分析---------------------------69
一、借物抒懷-----------------------------------------------70
二、借物託諷-----------------------------------------------76
三、託物明志-----------------------------------------------77
四、純粹詠物-----------------------------------------------79
第三節 李商隱詠花詩藝術特色--------------------------------81
一、物我交融,以身體物--------------------------------------82
二、時空遠隔,殘缺心態--------------------------------------84
三、色彩跳脫,語言精鍊--------------------------------------86
四、刻畫精細,善於用典--------------------------------------89
五、象徵豐富,寄託深遠--------------------------------------90
第四節 小結----------------------------------------------93

第四章 李商隱詠花詩寄託情懷分析------------------------------94
第一節 屈原之「香草美人」傳統------------------------------94
一、《屈騷》之「香草」意象--------------------------97
二、《屈騷》之「美人」意象-------------------------102
三、屈原「香草美人」之意涵------------------106
第二節 李商隱詩「香草美人」之傳承-------------------------108
一、李商隱詠花詩之精神特質與《香草美人》之承繼關係------111
二、李商隱詠花詩之藝術特質與《香草美人》之承繼-----------113
三、義山詠花詩承繼「香草美人」之託喻手法----------------------115
(一)以花託喻高潔德行之美-------------------------------116
(二)以花託喻遲暮不遇之感-------------------------------117
(三)以花託喻君臣忠怨之情-------------------------------118
第三節 李商隱詠花詩之寄託情懷-----------------------------120
一、借花起興----------------------------------------------123
二、借花自況----------------------------------------------125
(一)借花之形態表抒才幹--------------------------------128
(二)借花之處境表抒個己之遭逢---------------------------129
第四節 小結---------------------------------------------131
第五章 結論-----------------------------------------------132

參考書目--------------------------------------------------134

附錄-----------------------------------------------------146
一、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書:
1. 【唐】李商隱:《 李義山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稽瑞樓鈔本,1929年)
2. 【唐】李商隱,徐樹穀,徐炯:《李義山文集箋注》(崑山徐氏花谿草堂刊本 ,清康熙間(1662-1722))
3. 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2月)
4. 【清】俞琰編:《歷代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5. 【唐】李商隱:《李義山集》(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唐人集八種本)
6. 【梁】鍾嶸:《詩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7.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南:平平出版社,1974年)
8. 李商隱著,馮浩注:《玉谿生詩詳註》(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9. 李商隱著,朱鶴齡注:《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10.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南:南台圖書公司,1984年)
11. 李商隱著,朱鶴齡注:《李義山詩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二、 現代專書:
1. 黃侃:《李義山詩偶評》(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2. 朱偰、何蟠飛、劉盼遂同撰:《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3月)
3. 顏崑陽:《滄海月明珠有淚--李商隱詩賞析》(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9月)
4. 劉維崇:《李商隱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3月)
5. 陳永正選注:《李商隱詩選》(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6.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7. 楊柳:《李商隱評傳:詩人的生死愛恨及其創作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8. 郭明進:《抒情詩人 李商隱詩選》(臺北:漢威出版社,1986年8月)
9.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10.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7年3月)
11.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9月)
12. 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編撰:《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13. 郁賢皓、朱易安:《李商隱》(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
14. 高明總編:《李商隱》(臺北: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8月)
15.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16. 周振甫:《李商隱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11月)
17. 曹淑智:《此情可待成追憶:李商隱詩歌賞析 》(臺北:開今出版社,1994年)
18. 王蒙、劉學鍇編:《李商隱研究論集(1949~1997)》(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19.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20. 杜少春主編:《痛苦而執著的戀曲:李商隱詩名篇欣賞》(臺北:學鼎出版社,1999年)
21. 杜少春編:《〈唐〉李商隱‧愛情詩名篇賞析》(臺北:天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2. 朱梅生:《滄海曉夢 : 李商隱詩選》(臺北:成陽出版社,2000年)
23. 黃世中編:《相見時難別亦難》(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
24. 劉學鍇:《李商隱評傳》(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25.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26. 劉學鍇、李翰:《李商隱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7.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修訂一版)
28. 黃盛雄:《李商隱詩選註》(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三、其他專書:
1.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4月)
2.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4月)
3. 蘇雪林:《楚騷新詁》(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3月)
4.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一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5. 伍稼青:《花事叢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0月)
6. 程兆熊:《論中國庭園花木》(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5月)
7. 栗斯:《唐世風光和詩人》(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8.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9月)
9.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10. 高興選注:《古人咏百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11. 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12. 徐彥文、喻滿生:《花草情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月)
13. 陳俊愉等編:《中國花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8月)
14. 朱碧蓮:《楚辭論學叢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6月)
15.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
16.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17. 陳怡良:《屈原文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18. 張洁凱、全鳳榮:《四季詠物詩賞析》(臺北:添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8月)
19.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20. 徐志嘯:《楚辭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21.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0年10月)
22.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初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5月)
23. 楊成鑒:《中國時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24. 程龍、宋寶軍編:《賞花吟詩》(臺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8月)
25. 張萬佛:《花木綴談》(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26.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27. 曹正文:《花鳥詩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10月)
28.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29.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30.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
31. 顧雪梁主編:《中外花語花趣辭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5月)
33.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
34.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35.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36.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4月)
37. 賴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38. 簡錦玲:《詩情花意—中國花卉事典》(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39.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40. 鄭文惠 :《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9月)
41.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42.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2月)
43. 李栩鈺:《不離不棄鴛鴦夢: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2月)

四、國外文獻:
1. 荒井健編:《李義山文索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東洋
學文獻,1984年)

(二)博碩士論文
一、碩士論文
1. 陳聖萌:《唐人詠花詩研究--以全唐詩為範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
2. 簡恩定:《杜甫詠物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3. 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4. 盧先志:《唐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5. 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6. 梁淑媛:《唐代詠月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7. 李玉玲:《齊梁詠物詩與詠物賦之比較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
8.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9. 方復華:《李商隱詩「不圓滿」情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0.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1. 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2. 芮英淑:《李商隱與佛教因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13. 張琪蒼:《唐代詠花詩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4.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5. 徐玉舒:《李商隱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6. 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7.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8. 陳貞俐:《蘇軾詠花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19. 陳淑媛:《李義山詩神話題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2003年〉
20. 王英俊:《清代李商隱詩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21.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22. 劉盟潭:《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詮釋策略之研究》(臺中: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23. 楊儀君:《論牛李黨爭與李商隱政治詩的關係》(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4. 黃勝雄:《李商隱與令狐氏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及史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25. 林欣怡:《宋詩話對李商隱詩評論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6. 張麗琴:《李商隱牡丹詩之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27.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8. 廖敏惠:《李商隱、杜牧詩中夢的意象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29. 張家豪:《李商隱詠史詩解讀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30. 李秋嫺:《義山詩修辭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31. 賴佳玉:《小李杜詩歌色彩比較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二、博士論文
1. 吳榮富:《李商隱詩用典析疑》(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三、期刊論文
1. 黃永武:〈古典詩中的美人幻象〉《中華文藝》第15卷(1978年7月),頁20-28。
2.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1集(1979年12月),頁159-178。
3. 簡政珍:〈隱喻與換喻—以唐詩為例〉《中外文學》第12卷第2期(1982年7月),頁6-17。
4. 朱學瓊:〈詩的意象與象徵〉《大陸雜誌》第71卷第3期(1985年8月),頁107-113。
5. 方瑜:〈李商隱的情念之美〉《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頁41-45。
6.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第15卷第10期(1987年3月),頁118-142。
7. 沈秋雄:〈李義山詠物詩探析〉《教學與研究》第13期(1991年6月),頁47-60。
8. 孫康宜:〈《樂府補題》中的象徵與託喻〉《中外文學》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頁49-57。
9. 王熙元:〈芬芳高潔的期許--〈離騷〉中香草的隱喻意義〉《國文天地》第8卷第12期(1993年5月),頁9-13。
10. 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頁535-553。
11. 孫秋雲、陳寧英:〈由美色、美人談古人的審美觀〉《歷史月刊》第131期(1998年12月),頁128-132。
12. 盧明瑜:〈李商隱神話詩歌原型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45—77。
13. 翁成龍:〈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特色〉,《臺中商專學報》第31期(1999年6月),頁1-9。
14. 龔鵬程:〈英雄與美人—晚明晚清文化景觀再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63-75。
15. 曾淑巖:〈我是夢中傳彩筆--淺談李商隱詠物詩〉《屏中學報》第8卷(2000年6月),頁139-148。
16. 林翠芬:〈李商隱詠物詩的藝術手法〉,《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3月),頁1-8。
17. 許東海:〈白詩與香草美人—白居易花木、女性諷喻詩中的楚〈騷〉身影與新變風貌〉《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4期(2001年12月),頁97-142。
18. 張琪蒼:〈唐代詠花詩的技巧表現〉,《中二中學報》第4期(2001年6月),頁22-42。
19. 戴寶珠:〈花落有情皆含「恨」--從「落花」的主題意象探索玉谿生詩之創作情結〉,《靜宜人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頁33-42。
20. 馬美娟:〈詩歌「詠物寄託」之探討〉《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6期(2002年3月),頁97-115。
21.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3年6月),頁1099-1383。
22. 張清發:〈論李義山詠植物詩的題材運用與情感意蘊〉,《語文學報》第10期(2003年12月),頁219-240。
23. 朱錦雄:〈李商隱詩中的「神話意境」--以《常娥》詩為例的詮釋進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卷(2003年6月),頁137—153。
24. 傅怡靜:〈詩家“三李”女性觀比較論〉,《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170-179。
25. 曾彩娟:〈我是夢中傳彩筆--李商隱詠物詩之藝術成就〉,《國文學報(高師大)》第2期(2005年6月),頁175-202。
26. 薛乃文:〈從〈離騷〉中的草木意象論屈原之人格精神〉,《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3期(2007年9月),頁83-106。
(四) 大陸期刊論文
1. 劉學鍇:〈李商隱的託物寓懷詩及其對古代詠物詩的發展〉,《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山西:山西出版社,1988年3月),頁427-4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黃永武:〈古典詩中的美人幻象〉《中華文藝》第15卷(1978年7月),頁20-28。
2. 1. 黃永武:〈古典詩中的美人幻象〉《中華文藝》第15卷(1978年7月),頁20-28。
3. 2.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1集(1979年12月),頁159-178。
4. 2.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1集(1979年12月),頁159-178。
5. 4. 朱學瓊:〈詩的意象與象徵〉《大陸雜誌》第71卷第3期(1985年8月),頁107-113。
6. 4. 朱學瓊:〈詩的意象與象徵〉《大陸雜誌》第71卷第3期(1985年8月),頁107-113。
7. 6.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第15卷第10期(1987年3月),頁118-142。
8. 6.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第15卷第10期(1987年3月),頁118-142。
9. 7. 沈秋雄:〈李義山詠物詩探析〉《教學與研究》第13期(1991年6月),頁47-60。
10. 7. 沈秋雄:〈李義山詠物詩探析〉《教學與研究》第13期(1991年6月),頁47-60。
11. 8. 孫康宜:〈《樂府補題》中的象徵與託喻〉《中外文學》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頁49-57。
12. 8. 孫康宜:〈《樂府補題》中的象徵與託喻〉《中外文學》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頁49-57。
13. 9. 王熙元:〈芬芳高潔的期許--〈離騷〉中香草的隱喻意義〉《國文天地》第8卷第12期(1993年5月),頁9-13。
14. 9. 王熙元:〈芬芳高潔的期許--〈離騷〉中香草的隱喻意義〉《國文天地》第8卷第12期(1993年5月),頁9-13。
15. 10. 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頁53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