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8.57.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俐婷
研究生(外文):Li-Ting Wang
論文名稱:以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作為一種教育方法— 以「台江全紀錄 台碱安順廠檔案紀錄」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oduction of Documentaries as a Teaching Method - Taking the Course "Documentary of Taijiang - A Full Record of China Petrochemic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Shun Sit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井迎瑞井迎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ing, Ray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成人教育教育方法台碱安順廠
外文關鍵詞:continuing educationteaching methodChina Petrochemic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Shun Si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以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作為教育方法是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所對於西元2000年以後觀察到的紀錄片風格逐漸單一化的現象,提出從「創作的典範」到「研究的典範」;從「作者典範」到「去作者典範」的典範轉移中的其中一項。2013年台江分校開設「台江全紀錄:台碱安順廠檔案紀錄」課程,由我擔任講師。在教學上,不單單只是做一個技術上的指導或是期待學員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已。而是透過以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作為一種教育方法,讓學員在製作紀錄片的過程當中,獲得因為拍片所能夠養成的人文素養,例如:溝通、平等、同理心、觀察、組織、培力等等。課程中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我作為一個指導老師以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的操作。第二個層次為我以行動研究的方法作為紀錄片的製作方法,來帶學員們學習這種紀錄片的生產方式。師生彼此合作從訂定目標、釐清拍攝問題、學習拍攝技巧、匯集知識和努力、剪輯、運用得到的知識與社會對話。這是一個將紀錄片製作帶進成人教育以及推動知識解放的嘗試,同時也是開發紀錄片對於社會參與的可能。
As scholars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udies in Documentary & Film Archiving of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NNUA) have observed, the style of documentaries has gradually homogenized after year 2000; thus, they propose to make transition of “models” – from “model of creation” to “model of research;” from “model of creator” to “model of de-creator.” Tak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documentaries as a teaching method is among the changes they proposed. In 2013, Taijiang Branch of TNNUA opened a new course – “Documentary of Taijiang – A Full Record of China Petrochemic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Shun Site,” of which I took the role of lecturer. During the course, what I did was more than acting as a technical instructor or simply expecting my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works, but using the process as a teaching method, and let the students acquire human accomplishments such as communication, sense of equality, empathy, observation, organization and empowerment through filming the documentary. There are two layers of significance in the course. The first is I, as an instructor, use the making of the documentary as a teaching method; the second is I, as a producer, make the documentary with the mean of mobile research,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hrough this method as well. The students and I collaborate with each other in objectives such as setting goals, solving filming-related issues, learning filming techniques, collecting our knowledge and efforts, film-editing, and communicating to the society with acquired knowledge. This is an attempt to bring documentary making into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knowledge liberation, also to open up the possibility of documentaries as a wa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III
目錄…………………………………………………………………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高教與社教:南藝大學分班與台江社大班………………………… 2
第二節、我的學習背景………………………………………………………… 4
第三節、從學生、助教到老師………………………………………………… 6
第四節、問題意識……………………………………………………………… 7
第二章 台灣紀錄片的典範轉移
第一節、 兩千年以前的台灣紀錄片發展
一、五〇至七〇年代—教化性的宣傳、 浪漫式的感懷…………… 9
二、台灣紀錄片的第一個高峰—綠色小組………………………… 11
三、台灣紀錄片的第二個高峰—全景、南藝大紀錄所、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紀錄片雙年展……………………………………………
12
四、兩千年之後—消費主義下的人道關懷………………………… 18
第二節、作者論到去作者論:紀錄片的典範轉移…………………………… 19
一、紀錄片的多元典範………………………………………………… 23
二、社區影像培力…………………………………………………… 24
三、檔案、資料庫的概念…………………………………………… 25
四、主體共構………………………………………………………… 25
第三節、以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作為教育方法………………………………… 26
一、以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作為一種教育方法……………………… 26
二、以行動研究作為紀錄片的生產方式…………………………… 30
第三章、「台江全紀錄—台碱安順廠檔案紀錄」的開課…… 30
第一節、社區大學的影像教育………………………………………………… 32
第二節、台江分校的「台江全紀錄:台碱安順廠檔案紀錄」課程………… 34
第三節、學員的組成…………………………………………………………… 35
第四節、資料蒐集方法………………………………………………………… 37
第四章、臺碱安順廠
第一節、台碱安順廠的設廠與關廠…………………………………………… 38
第二節、污染事件的爆發……………………………………………………… 40
第五章、上學期上課過程
第一節、上學期課程…………………………………………………………… 42
第二節、從媒體識讀開始……………………………………………………… 43
第三節、拍攝的方向與目標的討論…………………………………………… 44
第四節、學員們的實際操作…………………………………………………… 51
第五節、課程出現的困難與自我檢討、方向調整……………………………… 56
一、進不去的複雜田野……………………………………………… 56
二、與台江分校在課程進度上的分歧……………………………… 61
三、自我檢討與方向調整…………………………………………… 64
第六章、下學期上課過程……………………………………………… 66
第一節、課程的事前規劃:以攝影機作為催化劑,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 67
第二節、課程未來拍攝方向的討論…………………………………………… 68
第三節、口述歷史……………………………………………………………… 76
第四節、繪製宿舍區的地圖…………………………………………………… 77
第五節、從地圖到影像文化地圖……………………………………………… 79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學員們在過程中獲得的涵養………………………………………… 81
第二節、學員心得……………………………………………………………… 87
第三節、檢討與反省…………………………………………………………… 89
參考文獻…………………………………………………………………… 92
附錄…………………………………………………………………………… 94

參考文獻
1. 專書
王墨林,<台灣紀錄片中的身份認同>,《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下)》,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國家電影資料館,2000年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2007年
盧非易,<台灣新聞與紀錄片資料庫之建構與片目初探>,《廣播與電視》第16期

Paulo Freire著,方永泉譯,《被壓迫者教育學》,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

3. 期刊、演講
井迎瑞,<過程、工具與意志>,《藝術觀點》第21期,2004年
井迎瑞,<我為什麼要帶行動研究>,《2005行動情報串刊號》,2005年
井迎瑞,《重返作為方法:影片《沙鴦之鐘》的觀看之道》
井迎瑞,《社區影像教育的本質再梳理-台灣案例》,雲大演講,2013年
李泳泉,〈全景學派的誕生—台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電影欣賞》20卷3期(2002.06),P18-27。
林信誼,<台灣紀錄片發展的歷程>,《2009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影像的在第紀錄、生產與社會實踐》,2009年
張怡蓁,〈永遠在搶救膠卷的路上 井迎瑞談影像的維護保存〉,《放映週報》第355期,2012年
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獨立評論@天下,2013.12.16
曾吉賢,〈個人創作VS集體意識:社區影像課程的實踐經驗〉,《2009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影像的在地紀錄、生產與社會實踐》,2009年

3.碩博士論文
王藝樺,《媒體識讀與成人教育:以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課程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 管理研究所碩士,2004年

林琮昱,《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變貌(1990~2005年)》,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 管理研究所碩士,2006年

易璇,《人道關懷與溫情主義—21世紀初台灣主流紀錄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邱孟篁,《差異性現金補償政策對褐地居民社區意識變遷之影響 中石化安順廠與林園事件個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2012年

張玉欣,《中石化安順廠補償政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2009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