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楊牧詩文集
《葉珊散文集》(台北:文星書店,1966)
《非渡集》(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燈船》(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1970)
《葉珊散文集》(台北:志文,1971)
《北斗行》(台北:洪範,1978)
《楊牧詩集Ι》(台北:洪範,1978)
《吳鳳》(台北:洪範,1979)
《禁忌的遊戲》(台北:洪範,1980)
《海岸七疊》(台北:洪範,1980)
《年輪》(台北:洪範,1982)
《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1984)
《交流道》(台北:洪範,1985)。
《有人》(台北:洪範,1986)。
《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86)。
《非過火山》(台北:洪範,1987)。
《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1987)。
《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
《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1989)。
《方向歸零》(台北:洪範,1991)。
《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1991)。
《疑神》(台北:洪範,1992)。
《楊牧詩集Ⅱ》(台北:洪範,1995)。
《亭午之鷹》(台北:洪範,1997)。
《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
《昔我往矣》(台北:洪範,1997)。
《搜索者》(台北:洪範,1999)。
《星圖》(台北:洪範,1999)。
《涉事》(台北:洪範,2001)。
《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
《人文踪跡》(台北:洪範, 2005)。
編選
《現代中國散文選Ⅰ、Ⅱ》(台北:洪範,1981年8月)。
《豐子愷散文選Ⅰ、Ⅱ、Ⅲ、Ⅳ》(台北:洪範,1982年1月)。
楊牧 鄭樹森合編《現代中國詩選Ⅰ、Ⅱ》(台北:洪範,1983年2月)。
《周作人文選Ⅰ、Ⅱ》(台北:洪範,1983年7月)。
《許地山小說選》(台北:洪範,1984年7月)。
《許地山散文選》(台北:洪範,1985年1月)。
《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1987年11月)。
《唐詩選輯》(台北:洪範,1993年2月)。
《徐志摩散文選》(台北:洪範,1997年1月)。
楊牧編譯《葉慈詩選》(台北:洪範,1997年)。
【貳】專書
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陳麗虹《賦比興的現代詮釋》(中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
楊文虎《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中國︰學林出版社,1998年9月)。
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張桃洲《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台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7月)。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台北:爾雅,2005年10月)。
高行健《論創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4月)。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年11月)。
宇文所安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台北︰聯經,2006年11月)。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3月)。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10月)。
陳銘《說詩 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2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1990年)。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漢京,1984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下卷】(台北:漢京,1983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開明,1980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1982年)。
姚一葦譯 亞里斯多德(台北:台灣中華,1982年)《詩學》。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1991年)。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2004年10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楊智,2004年7月)。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年12月)。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思想篇】、【設計篇】、【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羅沙、楊光治編輯《中國現代詩論》【上冊】、【下冊】(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1988年)。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志文,1971年6月)。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台北:東大,1994年6月)。
葉維廉《葉維廉文集1至9卷》(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6)。
孟樊主編《新詩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5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1984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7月)。
李瑞騰《詩的詮釋》(台北:時報,1982年)。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1991年)。
吳當《新詩的智慧》(台北:爾雅,1997年)。
張漢良、蕭蕭編著《現代詩導讀》【導讀篇一】、【導讀篇二】、【導讀篇三】、【批評篇】、【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1979年)。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1996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台北:駱駝,1997年)。
張健《中國現代詩》(台北:駱駝,1997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北:聯經,1989年)。
楊昌年《新詩賞析》(台北:文史哲,1982年)。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台北:洪範,1978年)。
陳芳明《秩序的生長》(台北:志文,1974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三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2月)。
陳芳明《孤夜獨書》(台北:麥田,1995年9月)。
傑哈 簡奈特 著 廖素珊 楊恩祖譯《辭格》(台北:時報,2003年1月)。
劉運好《文學鑑賞與批評論》(中國: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布拉姆斯 著 郦稚牛 張照進 童慶生 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與批評傳統》(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藍隸之《現代詩歌理論:淵源與走勢》(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杜松柏《詩與詩學》(台北:五南,1998年9月)。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6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7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7年12月)。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年2月)。
林群英《幻象與境界》(台北:文津,2000年2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1月)。
李怡《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中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08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1992年04月)。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1987年1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台北:文津,2000年2月)。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予介入》(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8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年8月)。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台北:文津,2001年1月)。
【參】報章期刊文獻
石計生〈布爾喬亞詩學論楊牧〉,收入鄭明娳、孟樊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卷》(台北:正中,頁375-389)。
石計生〈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的方法論楊牧詩〉《中外文學》368期(2003年1月),頁234-252。李瑞騰〈釋楊牧的「向遠古」〉《幼獅文藝》48卷5期(1978年11月),頁20-26。亞菁〈從「抒情」到「敘事」──楊牧(葉珊)作品的綜合考察〉《現代文學評論》臺北:東大,1983年,頁19-25。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臺灣詩學季刊》27期(1999年6月),頁124-127。姚一葦〈論境界〉收入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7月),頁137。
奚密〈讀詩筆記:楊牧〉收入《聯合文學》192期(2000年10月),頁26。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收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2年9月10、11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1970-1989評論卷貳》余光中編,(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9年),頁879-885。
陳芳明〈兩岸的對話──訪楊牧先生〉(《幼獅文藝》第四十一卷第四期,1975年4月),頁46。
陳建民〈九○年代詩美學──語言與心境〉(《臺灣現代詩史論》,1996年3月),頁53。
潘麗珠〈一九八一〜二○○一年的台灣現代詩研究略論──以中(國)文研究所博、碩士論文為例〉,收入(《國文天地》第19卷第2期2003年7月),頁4-10。賴芳伶〈有限的英雄主義,無盡的悲劇意識──楊牧〈卻坐〉與〈失落的指環〉的深沉內蘊〉《興大中文學報》22期(2002年6月),頁55-88。
賴芳伶〈《時光命題》暗藏的深邃繁複〉《興大中文學報》14期(2002年2月),頁21-64。賴芳伶〈楊牧山水詩的深邃美──以〈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和〈仰望──木瓜山一九九五〉為例〉,《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1年11月),頁355-392。
賴芳伶〈《涉事》楊牧的最新詩集〉《洪範季刊》65期(2001年7月)。
賴芳伶〈楊牧〈近端午讀Eisenstein〉的色╱空拼貼〉《中外文學》368期(2003年1月),頁217-233。廖咸浩〈時光命題.昔我往矣〉《中國時報》1998年3月12日42版。
葉維廉等〈評葉珊「十二星象練習曲」──第一屆詩宗獎(創作)綜合評審意見〉,《詩宗季刊》5期(1972年3月)。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2003年1月),頁161-191。曾珍珍〈楊牧作品中的海洋意象〉(《臺灣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年6月),頁33-64。
黃麗明〈何遠之有?楊牧詩中的本土與世界〉《中外文學》368期(2003年1月),頁133-160。奚密〈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368期(2003年1月),頁208-216。向陽〈在年輪的漩渦──評楊牧《楊牧詩集Ⅱ》〉《聯合文學》12卷4期(1996年2月),頁164。〈楊牧抽象疏離:那裡時間將把我們遺忘〉(聯合報副刊,2004年12月28、29日)。
楊牧〈台灣詩源流再探〉(聯合副刊,2004年11月27日)。
楊牧〈奎澤石頭記〉(聯合報副刊,1998年8月25日)。
【肆】學位論文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2001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依蘋《隱喻的流變-- 楊牧散文研究(1961-2001)》(2001年)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婉瑜《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2003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文志《楊牧詩研究》(2001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鴻卿《楊牧散文的藝術風格──崇高與秀美》(2000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2000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偉迪《楊牧詩的音樂性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