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念華(2001)。幼稚園創造性戲劇發展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朱錦忠(2003)。環境生態學。台北:新文京。
王埍(2002)。愛上表演課。台北:幼獅文化。
王惠玲 (2012)。國小低年級校園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鑫 (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何三本(1990)。幼兒創造性戲劇活動教學與認知發展原理的應用。載於台灣區省立師範學院七十八學年度台東師院所編,幼兒教育輔導工作研究會論文集,5-61。
吳昭宜(2002)。走入幼稚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秀姿(2005)。創造性戲劇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人際溝通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宛儒(2007)。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臺語兒歌為媒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明華、陳筠安(2003)。偶的天堂。台北市:成長基金會。
周小玉譯(民90,Kathleen Warren 原著)。戲劇抱抱:幼兒戲劇天地知多少。台北市:成長基金會。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汪靜明 (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15。汪靜明 (1999)。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汪靜明(2008)。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沈揚恩(2006)。體驗教育專業化程度對參與者健康的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汪芸譯 (2000)。瑞秋.卡爾遜傳。台北。天下遠見。
何昕家、張子超 (2011)。初探「環境中的心理、行為與教育相關理論」--以校園建成環境為基礎 通識教育學報 ,5 ,85-103。
沈翠蓮(2003)。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吳鈴筑(2010), 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樎椒、張宇樑、江立珍、陳雅慈、張富棠、洪巽盈(2004)。課程統整 Follow Me—從美國經驗談起。台北:學富。
岡田正章 (1998) 。幼稚園戲劇活動教學設計。台北:武陵。
周儒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原作者:Joyce Meredith, Diane
Cantrell, Michael Conner, Bruce Evener, Diana Hunn, Paul
Spector)。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原著出版年:2000)。
周儒、張子超、與黃淑芬合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周淑惠 (1997)。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 心理
金明慧 (2006)。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可行性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林育瑋、王怡云、鄭立莉合譯(1997)。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1)。台北:光祐。
林惠娟(2004)。小白鯨洗衣店~從種子幼稚園的課程看主題教學面貌。台
北:光佑。
林惠娟、孫扶志(2006)。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台北:心
理。
林玫君(1999)。故事戲劇之帶領要訣。幼教資訊,104,38-44。林玫君(2000)。從創造性戲劇談課程的統整方式。載於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主編),幼兒教育課程統整方式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48)。台北: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
林玫君(2002)。創造性戲劇對兒童語文發展相關研究分析。臺南師院學報,36,19-43。林玫君譯(1998,Barbara T. Salisbury 原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心理。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靜琍(2006)。創造性戲劇活動在教學現場的運用實踐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歐貴英 、凃嘉新 與田育芬 (2011)。建構幼兒園教師環境教育之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研究。環境教育研究,9,1-36。
林秀珍 (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導讀。中等教育,57 (2),138-150。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施紅朱(2005)。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柯慧貞(1993)。談幼稚園的戲劇扮演活動。國教月刊,39,68-74。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J. R. Moyles著。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台北:心理。
晏涵文、馮嘉玉與劉潔心 (2006)。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師大學報:51(1),85-102。孫扶志(2006)。學習步道創意教學與評量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附幼園所本位課程為例。載於香港浸會大學第三屆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議-創意與玩趣:動力、引力、潛力論文集 (P.48)。
曾月紅(1998)。從兩大學派探討全語文教學理論。教育研究資訊,6(1),76-90。
陳淑琴(2002)。統整課程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4,37-54。張子超(2000)。人與環境的關係:環境教育與新環境典範。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舉辦之「環境災害與環境倫理」研討會,台北。
張小萍(2006)。幼稚園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中班幼兒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景媛(2000)。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105,13-16。張德聰 (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張春興 (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曉華(2003)。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國民教育,43,56-65。許岳真(2006)。創造性戲劇教學應用在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櫻花(2005)。圖畫書教學提升幼兒環境覺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台北:三民。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H. Garner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台北:遠流。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郭實渝(2004)。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人文與自然科學結合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1, 23-46。
郭靜晃(1995)。混齡幼教方案對幼兒社會戲劇之影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301-H034-009)。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陳筠安(2003)。淺談幼兒戲劇。幼教簡訊,13,8-11。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3)。幼稚園環境教育活動的實地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167-186。
黃瑞琴(2001)。幼兒戲劇課程。台北:心理。
黃瓊秋(2006)。幼稚園主題課程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幼為
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台北:明文。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 11, 5-20。
詹仁輝(2006)。團隊中領導風格、心理安全與凝聚力對團隊學習之影響。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廖炳煌 (2003)。探索教育相關理論淺談─從個人學習到組織學習。教師天地, 127,34-37。廖順約 (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廖淑文 (2006)。戲劇教學案例建立之研究─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趙自強、徐婉瑩(2002a)。戲法學校基礎篇。台北:幼獅文化。
趙自強、徐婉瑩(2002b)。戲法學校中級篇。台北:幼獅文化。
趙自強、徐婉瑩(2002c)。戲法學校高級篇。台北:幼獅文化。
趙祥麟 (1995)。外國教育家評傳Ⅳ。台北:桂冠
蔣勳 (1995)。藝術概論。台北:東華。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3),1-14。蔡居澤(1999)。活動課程評鑑的探討:以美國探索教育為例。公民訓育學報,8,283-294。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台北:翰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春珠 (2010)。幼稚園實施創造性戲劇融入生態教育主題課程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博真(2008)。幼兒園主題課程與教學--融入多元智能設計與實施。台
北:華立。
鄭黛瓊、朱曙明、黃美滿與廖順約(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戲劇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黛瓊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
葛琦霞(2002)。教室vs.劇場 好戲上場囉!。台北:信誼。
謝政達(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統合課程的探索:以多感官學習的統合為例。國教新知,48(4),61-70。劉玉燕(2004)。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的發展歷程。載於簡楚瑛等,幼教課程模式: 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121-165。台北: 心理。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美玲、王佩蓮(2003)。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2 ,93-122。
盧美貴,廖雪珍 (1988)。緖川學校 : 開放式的個別化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簡楚瑛(1999)。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兼談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台北:文景。
鍾文彬(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休閒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國俊(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Air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5). Environmental Resource Guide- Air Quality.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Pittsburgh, PA, USA.
Creswell, John, W.(2008).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Thistle Hill Publishing Services, LLC.
Cohen, S.(1994).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n R. A. Wilson, (Eds.), C Level (pp.19-22).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lliott, S.(2010). Essential , not op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entres. Exchange magazine, March/April, p34~37.
Eliason,C. F. & Jenkins. L. T. (1990). 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Columbus OH: Merrill/Macmillan.
Ferreiro, E. (1986). Literacy development: Psychogenesi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World Reading Congress,
London.
Goodman, K. S.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 Educational Books Inc.
Holtz, R. E.(1994). Rachel carson: A mentor for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R. A. Wilson, (Eds.), C Level (pp.28-31).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nes, E. & Nimmo, J. (1994). Emergent curriculum. Washington
DC: NAEYC.
McCaslin, N. (199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 New York: Longman.
I. M. Machado. & H. C. Meyer (1984). Early child-hood practicum guide. Albany NY: Delmar.
Mavis Lewis-Webber (1994). Young childre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R. A.Wilson (Eds.), C Level(pp. 23~27).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iller, G. T., Spoolman, S.(2008).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blems, concepts,
and solutions. Canada: Jack Carey, Yolanda Cossio.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10).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 Retrieved Jan. 05, 2012, from the Website: http://eelinked.naaee.net/n/guidelines/topics/Early-Childhood-EE-Programs-Guidelines-for-Excellence
Rosen, C.E.(1974). The effects of sociodramatic play on problem-solving
behaveior among culturally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5, 920-927.
Sauve, L.(199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further appraisal.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 ,
pp.7~34.
Sauve, L.(2005). Curren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pping a complex and
evolving pedagogical field.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0, Spring: pp.11~3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ral Organization (1977).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Paris:
UNESCO.
Wilson, R. A. (1994a).Pair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R. A. Wilson, (Eds.), C Level (pp.5-9). Teoy, OH: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son, R.A. (1994b). Fostering a sense of wonder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 Columbus, OH: Greyden Press.
Wilson, R. A. (1995). Natural beginnings: A teacher training model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Ohio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olumbus.
Webster,S.E. (1978).Project adventure: a trip into the unknow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49(4) ,15-17.
Woyke, P. P. (2004). Hopping frogs and trail walks- connecting young
children and nature. YC Young Children, 59(1),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