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4.218.7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9: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文芳
論文名稱:李商隱七言愛情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Lee Shang-Yin's Seven-character-love-poem ─ with focus on Phonology and Dictions
指導教授:葉鍵得葉鍵得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李商隱義山語言風格音韻詞彙愛情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5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晚唐詩壇唯美詩人李商隱,作品為大眾所知,〈錦瑟〉一詩,更是千古絕唱。詞藻華麗、用典繁密是義山作品的最大特點,但究竟如何具體描述其特色,用傳統箋釋方法無法達成,因此本文運用「語言風格學」的理論,對其七言愛情詩中的音韻、詞彙進行細部探討。音韻方面分為頭韻、韻腳、同音重複、雙聲疊韻等方面;詞彙方面則分為重疊詞、數量詞、色彩詞及典故辭四方面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數字化,具體呈現義山詩在音韻、詞彙中的各類表現。
本論文分五個章節,第一章是「緒論」,分成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四小節,闡述本文寫作之方法。第二章「李商隱生平及其愛情詩」,分成李商隱生平大略及創作源流、愛情詩之對象兩節,將李商隱生平以及愛情詩的吟詠對象作介紹。第三章「李商隱愛情詩之音韻風格」則分為頭韻的設計、韻腳的安排、同音重複、雙聲疊韻四節,將音韻方面的語言風格具體分析。第四章「李商隱愛情詩之詞彙風格」分成重疊詞、數量詞、色彩詞以及典故運用的表現形式和探索四節,本章是針對詞彙運用進行分析,量化義山創作軌跡。最後是第五章「結論」,將本論文分析之結果,用圖表的方式,清楚完整的呈現結論。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五節 前人研究成果 11
第二章 李商隱生平及其愛情詩 19
第一節 李商隱生平大略及創作源流 19
一、生平大略 19
二、創作源流 23
第二節 愛情詩的對象 25
一、結婚前的愛情 25
二、結婚後的愛情 27
三、悼亡妻 27
四、小結 28
第三章 李商隱七言愛情詩之音韻風格 29
第一節 頭韻的設計 31
一、同一詩句中的頭韻現象 32
二、不同詩句中的頭韻現象 35
三、小結 36
第二節 韻腳的安排 37
第三節 同音重複 46
一、重疊詞的同音重複 46
二、非疊字的同音重複 49
三、小結 51
第四節 雙聲疊韻 53
一、單句裡的雙聲、疊韻詞 54
二、對句裡的雙聲、疊韻詞 58
三、小結 59
第四章 李商隱七言愛情詩之詞彙風格 61
第一節 重疊詞 63
一、AA式 66
二、AAB式 66
三、ABB式 67
四、小結 68
第二節 數量詞 69
一、數詞 69
二、量詞 74
三、小結 79
第三節 色彩詞 80
一、色彩詞的分類 81
二、色彩詞的搭配組合 95
三、小結 97
第四節 典故運用的表現形式和探索 98
一、典故的來源 99
二、小結 136
第五章 結論 139
第一節 李商隱愛情詩之音韻風格 139
一、頭韻無特別使用情形 139
二、韻腳使用以止攝、蟹攝字為主 139
三、雙聲、疊韻使用以以單句出現為主 140
第二節 李商隱愛情詩之詞彙風格 141
一、重疊詞少見且多用於句尾 141
二、數詞多見、量詞運用靈活 141
三、好用材質兼色之色彩詞 141
四、典故運用繁密且多神話 144
參考書目 145
附錄、李商隱七言愛情詩 157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一)李商隱詩集之註本及專著類
1.﹝唐﹞李商隱著‧朱懷春、曹光甫編:《李商隱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唐﹞李商隱著、﹝清﹞朱鶴齡箋注、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3.﹝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4.﹝唐﹞李商隱著、馮浩詳注、錢鎮倫、錢鎮常箋注:《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清﹞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臺北:廣文出版社,1981年)。
6.﹝清﹞朱鶴齡著、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清乾隆九年1744刊本)。
7.﹝清﹞屈復:《玉谿生詩意》,(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1917年)。
8.﹝清﹞姚培謙:《李商隱詩集箋注》,(中文出版社,1979年)。
9.﹝清﹞紀昀:《玉谿生詩說》,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其他
1.〔戰國〕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世書局,1985)。
2.﹝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影印阮本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3.﹝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4.﹝漢﹞佚名,〔清)孫星衍、莊奎吉輯校:《三輔黃圖》,(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5.﹝漢﹞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6.﹝漢﹞徐伶玄撰:《飛燕外傳》,(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
7.﹝漢﹞班固:《漢武內傳》,收於(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二),(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
8.﹝漢﹞班固撰:《漢武故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9.﹝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10.﹝漢﹞郭憲撰:《洞冥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1.﹝漢﹞郭憲撰:《洞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子部3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2.﹝漢﹞張衡:《靈憲》,引自《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13.﹝漢﹞劉向撰:《列仙傳》,(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14.﹝漢﹞劉向撰:《說苑》,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15.﹝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16.﹝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晉〕干寶:《搜神記》,收錄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8.〔晉〕王嘉撰:《拾遺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19.〔晉〕沈懷遠:《南越志》,收錄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20.(晉﹞陸翽:《鄴中記》,(北京:中華書局,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1985年)。
21.(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六卷,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22.〔晉)郭璞注,袁珂譯注:《山海經上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8年)。
23.(晉﹞陶潛撰:《搜神後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子部3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4.〔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25.〔晉〕葛洪:《抱朴子‧怯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26.﹝晉﹞葛洪著,周啟成注譯:《神仙傳》(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27.﹝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28.〔南朝宋〕梁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年)。
29.〔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30.(南朝宋﹞闕名:《釋常談》,(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
31.〔南朝齊〕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32.﹝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子部3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3.﹝南朝梁﹞陶弘景著:《真誥》,(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34.﹝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導讀:《文心雕龍》,(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35.(南朝梁﹞蕭方撰,(清﹞湯球輯:《三十國春秋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6.〔南朝梁)蕭統撰:《錦帶書》,(清)張海鵬集:《學津討原》第12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37.﹝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3年)。
38.〔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39.﹝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40.﹝唐﹞杜甫著,〔宋〕王洙、趙次公等注:《分門集註杜工部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306冊)。
41.﹝唐﹞谷神子撰:《博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42.﹝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43.﹝唐﹞吳兢:《樂府解題》(清順治丁亥四年(1647)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線裝書藏於國家圖書館)。
44.﹝唐﹞段成式著,許逸民注評:《酉陽雜俎》,(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45.﹝唐﹞房玄齡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46.﹝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7.﹝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48.﹝唐﹞魏徵:《隋書‧禮儀志》,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9.﹝宋﹞丁度等編:《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50.﹝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翁注困學紀聞》,(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51.﹝宋﹞江少虞《皇宋類苑》(臺北:文海出版社)。8.﹝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2.﹝宋﹞宋敏求著,〔元〕李好文繪圖,〔清〕畢沅校:《長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53.﹝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54.﹝宋)范晞文:《對床夜語》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5.﹝宋)陳彭年等著,李添富主編:《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56.﹝宋﹞陳騤:《文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57.﹝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58.﹝宋﹞劉昫等撰,楊家駱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宋〕葉廷珪撰,劉鳳校刊:《海錄碎事》,(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
59.﹝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車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60.﹝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69~470,(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年)。
61.﹝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62.﹝遼﹞釋行均撰:《龍龕手鑑》,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22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63.﹝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廣文書局,1969年)。
64.﹝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65.〔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66.﹝明﹞陳耀文:《天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7.﹝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68.﹝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69.﹝清﹞王夫之:《古詩評選》,(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70.﹝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71.﹝清﹞王國維著:《人間詞話》,(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72.﹝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3.﹝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74.﹝清﹞沈德潛著,霍松林、杜維沫校注:《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5.﹝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76.﹝清﹞吳喬:《西崑發微》,(板橋:藝文出版社,1967年)。
77.﹝清﹞吳喬:《清詩話‧圍爐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78.﹝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79.﹝清﹞浦銑:《復小齋賦話》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0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80.﹝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81.﹝清﹞袁枚《詩學全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82.﹝清﹞馬建忠:《馬氏文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83.﹝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84.﹝清﹞黃奭輯:《春秋元命苞》,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85.﹝清﹞黃奭輯:《春秋演孔圖》(黃氏逸書考本),(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2年)。
86.﹝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87.﹝清﹞薛雪:《一瓢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二、現代著作
(一)李商隱之相關研究
1.王汝弼、聶石樵:《玉谿生詩醇》,(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2.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3.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4.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
5.張仁青:《李商隱詩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6.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7.張爾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8.陳永正:《李商隱詩選譯》,(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
9.黃盛雄:《李商隱詩選註》,(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10.楊柳:《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11.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
1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3.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14.歐麗娟:《李商隱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5.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16.蘇雪林:《玉溪詩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17.顧翊群:《李商隱評論》,(臺北:中華師苑,1958年)。

(二)其他類別專書
1.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2.山東教育出版社編:《王力語言學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3.王力:《中國語法理論》,收入《王力文集》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4.王力:《中國現代語法》,收入《王力文集》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5.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6.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7.王希杰:《修辭學導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8.王希杰:《數詞、代詞、量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9.丘光明等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10.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1.布爾頓著、傅浩譯:《詩歌解剖》,(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
12.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應:《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
13.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1884年)。
14.何永清:《修辭漫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15.余光中:《掌上雨‧論情詩》,(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
16.吳丈蜀:《讀古詩文常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7.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三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
19.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20.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收錄於《呂叔湘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21.李元洛:《詩美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22.李添富:《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臺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23.李楨泰:《色彩辭典》,(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9年)。
24.李銘龍:《應用色彩學》,(臺北:藝風堂出版社,2002年)。
25.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26.沈謙:《修辭學》,(臺北:空中大學,1991年)。
27.汪中:《述學》,收於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文學名著》第五集第六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28.宗守雲:《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9.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30.林書堯:《色彩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31.松浦友久著、孫昌武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32.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3.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4.洪藝芳:《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35.唐松波、黃建霖:《漢語修辭格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
36.徐炳昌:《修辭學研究》,(中國語言出版社,1987年)。
37.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38.高明:《唐詩新賞》,(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39.高明凱:《語言學論叢四‧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
40.涂公遂:《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社,1993年)。
41.張仁青:《歷代駢文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42.張志公:《漢語知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3.張宗正:《理論修辭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4.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45.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46.啟功:《漢語現象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47.啟功:《詩文聲韻論稿》,(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2年)。
48.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上海:中華書局)。
49.許之衡‧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下》,(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50.郭芹納:《詩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51.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52.陳新雄等人編著:《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53.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高雄:復文書局,1987年)。
54.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臺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55.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56.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57.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年)。
58.黃省三:《文法修辭學》,(臺北:萬卷樓,1999年)。
59.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60.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
61.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62.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63.葉鵬:《色彩博覽會》,(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64.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65.葛兆光:《漢字的魔方》,(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66.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67.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6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69.劉履等著,楊家駱編:《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
70.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刊:《語法與修辭(上)》,(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8年)。
71.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72.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73.黎運漢、張維耿編:《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74.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臺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75.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年)。
76.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77.謝雲飛:《語音學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78.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三、學位論文
1.王英俊:《清代李商隱詩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王莉莉:《古詩十九首修辭藝術探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4.朴柱邦:《唐代唯美詩之研究-以晚唐為探討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5.吳淑惠:《聲響與文情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年) 。
6.吳榮富:《李商隱用典析疑》,(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7.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8.李秋嫺 :《義山詩修辭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9.李美玲:《繁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學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10.林欣怡:《宋詩話對李商隱詩評論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1.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2.徐敏綺:《陳子昂〈感遇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3.張經宏:《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4.張麗琴:《李商隱牡丹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5.陳淑媛:《李義山詩神話題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16.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7.黃勝雄:《李商隱與令狐氏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及史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8.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19.賴佳玉:《小李杜詩歌色彩運用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20.韓玉舒:《李商隱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7月)。
21.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22.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四、單篇論文、期刊
1.王丙琴、方占美:〈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淺談〉,《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0年)。
2.王世英:〈李商隱愛情詩藝術特色〉,《呼蘭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
3.王定璋:〈李商隱詠史詩的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文學研究》第3期(1995年)。
4.任世雍:〈小說與色彩的關係─川端康成與狄更斯作品中的色彩詞運用〉,《文藝月刊》(1980年2月)。
5.任克華:〈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隱《無題》詩新解〉,《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4年)。
6.朱錦雄:〈李商隱詩中的「神話意境」--以〈常娥〉詩為例的詮釋進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
7.余恕誠等:〈李商隱詩歌和四六文風格的多樣性〉,《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6月)。
8.吳言生:〈論李商隱詩歌的佛學意趣〉,《文學遺產》第3期(1999年)。
9.吳惠珍:〈詩人李商隱及其作品〉,《文藝月刊》(1988年12月)。
10.吳榮富:〈李商隱與女道士之糾葛辯誣—從史實與用典兩方面的考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11.沈懷興:〈複音單純詞、重疊詞、派生詞的產生和發展──漢語詞匯複音化發展續探〉,《漢字文化》2001年第1期。
12.周世箴:〈聲韻與詩歌─聲韻類聚的聲情作用〉(聲韻論叢‧第八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頁35-89。
13.林淑慧:〈李商隱〈無題〉二首舊箋商榷及詩作賞析〉,《國文天地》第19卷8期(2004年1月)。
14.林惠蘭:〈李商隱之詩學〉,《蘭陽學報》第3期(2004年7月)。
15.竺家寧:〈聲韻學知識與文學賞析〉,《聲韻論叢》(2000年11月)。
16.姚翠慧:〈李義山及其詩〉,《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983年6月)。
17.洪藝芳:〈敦煌社會經濟文書中的唐五代新興量辭研究〉收錄於《敦煌學》第24期,(臺北:敦煌學會,2003年)。
18.洪藝芳:〈論法門寺唐代〈衣物帳〉中的個體量詞〉,《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19.耿志堅:〈晚唐及唐末五代近體詩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91年6月)。
20.張至廷:〈李義山詩中的長卿情結〉,《國文天地》,2010.03,298期。
21.梁桂芳:〈李商隱與佛教〉,《貴州大學學報》第5期(2003年9月)。
22.雪林:〈李義山與宮嬪戀愛之始末(上)〉,《東方雜誌》(1986年7月)。
23.雪林:〈李義山與宮嬪戀愛之始末(下)〉,《東方雜誌》(1986年9月)。
24.傅慧淑:〈李義山詩中愛情觀的探研〉,《復興崗學報》(2002年6月)
25.曾大賓:〈李商隱的愛情詩考〉,《文壇》(1970年1月)。
26.曾大賓:〈李商隱的愛情詩〉,《文壇》(1970年2月)。
27.曾大賓:〈李商隱的結婚詩〉,《文壇》(,1970年3月)。
28.曾啟雄:〈「青色」色彩再論〉,《藝術家》42:6。
29.曾啟雄‧談崇瑩:〈紅、赤、丹、朱〉,《臺灣美術》,第44期(1999年4月)。
30.湯廷池:〈漢語的「字」、「詞」、「語」與「語素」〉收錄於《漢語詞法句法三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31.馮笪:〈試探唐宋詞有關顏色的描繪〉,《南開學報》,第1期(1988年)。
32.黃世中:〈李商隱詩版本考〉,《文學遺產》第2期(1997年)。
33.黃世中:〈論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1997年5月)。
34.黃柄麟:〈疊字詩、同字詩的表達效果〉,《修辭學習》,第4期(1997年)。
35.楊建飛:〈李商隱無題詩的比興寄託〉,《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3年8月)。
36.熊國華:〈論李商隱詩歌的隱喻系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
37.劉根栓:〈淺談李商隱與杜甫詩風的神似〉,《西部學壇》第1期(1998年)。
38.繆鉞:〈論李商隱詩〉,《中國詩季刊》第1期(1976年3月)。
39.謝明輝:〈咀嚼一首李商隱〈無題詩〉的趣味,《中國語文》551期(2003年5月)。
40.簡翠貞:〈李義山的景物詩〉,《新竹師院學報》第12期(1985年12月)。
41.簡翠貞:〈李義山詩之聲律賞析〉,《新竹師專學報》(1983年3月)。
42.魏聰祺:〈疊字的語言結構與修辭〉,《修辭論叢》第五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43.羅宗濤:〈李義山詩中的蓮〉,《東方雜誌》第6期(1982年12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5.曾大賓:〈李商隱的愛情詩考〉,《文壇》(1970年1月)。
2. 39.謝明輝:〈咀嚼一首李商隱〈無題詩〉的趣味,《中國語文》551期(2003年5月)。
3. 4.任世雍:〈小說與色彩的關係─川端康成與狄更斯作品中的色彩詞運用〉,《文藝月刊》(1980年2月)。
4. 24.傅慧淑:〈李義山詩中愛情觀的探研〉,《復興崗學報》(2002年6月)
5. 23.雪林:〈李義山與宮嬪戀愛之始末(下)〉,《東方雜誌》(1986年9月)。
6. 18.洪藝芳:〈論法門寺唐代〈衣物帳〉中的個體量詞〉,《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7. 19.耿志堅:〈晚唐及唐末五代近體詩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91年6月)。
8. 10.吳榮富:〈李商隱與女道士之糾葛辯誣—從史實與用典兩方面的考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9. 9.吳惠珍:〈詩人李商隱及其作品〉,《文藝月刊》(1988年12月)。
10. 6.朱錦雄:〈李商隱詩中的「神話意境」--以〈常娥〉詩為例的詮釋進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6月)。
11. 22.雪林:〈李義山與宮嬪戀愛之始末(上)〉,《東方雜誌》(1986年7月)。
12. 20.張至廷:〈李義山詩中的長卿情結〉,《國文天地》,2010.03,298期。
13. 29.曾啟雄‧談崇瑩:〈紅、赤、丹、朱〉,《臺灣美術》,第44期(1999年4月)。
14. 28.曾啟雄:〈「青色」色彩再論〉,《藝術家》42:6。
15. 27.曾大賓:〈李商隱的結婚詩〉,《文壇》(,197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