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0.219.1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0: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敏玲
研究生(外文):Min-Lin Chung
論文名稱:媒介使用、政治知識、政治興趣與投票抉擇:2004年立委選舉之分析
指導教授:劉從葦劉從葦引用關係黃紀黃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Wei LiuChi 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政治態度人際傳播媒介使用傳播效果投票行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投票行為一直以來是研究政治行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選民能夠按照自我意願決定投票是民主政治的特色,每次選舉的結果固然重要,但影響選民投票決定的因素更令人感到好奇,隨著投票行為研究的發展,影響投票的關鍵因素可能不只是政黨、候選人、和議題三大取向,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的多元化使得選民汲取政治資訊更迅速、方便,也讓研究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更加複雜,投票抉擇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按照自身的政治態度來當作投票抉擇的考慮因素,也有可能透過外在環境的資訊來決定其投票抉擇。
本研究即將以2004年底立委選舉作分析對象,看選民的媒介使用習慣、政治知識、政治興趣等政治態度,與選民投票抉擇之間的關聯性,除了觀察選民的政治態度對於投票行為的影響外,主要還是想探討這些由媒介所傳輸給選民的選舉訊息,是否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為產生影響?意即究竟選民在投票前有更多的管道可以去搜尋選舉的訊息,透過媒介了解政治事務的本質之後,其政治行為是否產生改變。文中將援引「2002年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Ⅳ):民國九十三年立法委員選舉大型面訪案」(TEDS 2004L) A卷的民調資料,按照依變數的類別性質,初步透過交叉分析(cross-tabulation analysis),逐一檢視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相關性,進而採取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 MNLM)進行主要的分析結果。
在交叉表的初步分析當中,人口基本變項除了性別之外,其餘的在統計上皆顯示與選民的投票抉擇具有相關性;然而在傳播媒介使用的部分,傳統媒介如電視與報紙,由於涉入性強、普及率高,因此有顯著的相關性,而廣播、新聞雜誌、以及網路等媒介的使用則沒有達到顯著相關;政治態度方面,不論是政治幼譟N識、政治知識、政治興趣、政黨認同、還是統獨立場,皆顯示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有顯著相關。
不過在放入模型後發現,達到顯著相關的變數類別並不多,於是為了更精確的檢驗出各個變數對於依變數是否具有顯著性的影響,於是採用Wald-test的方式測試自變數相關係數的顯著性,根據Wald-test的檢驗結果建立模型,模型顯示與投票行為相關的變數為年齡、報紙使用程度、政治興趣、政治討論、政黨認同、以及統獨立場。因此在2004年的立委選舉中,傳播媒介使用的影響力確實存在,不過這些媒介的傳播效果對於大多數的選民而言,傳播效果相較於其他政治因素,其在選民投票的意願上具有較強烈的影響程度,而真正強而有力在背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仍舊還是政黨認同和統獨立場等政治態度。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章節安排 3
第二章 文獻檢?4
第一節 選民的投票行為 4
一、投票行為 4
二、投票抉擇 5
三、台灣的投票行為研究 7
第二節 傳播媒介使用 10
一、媒介使用定義與測量 10
二、媒介使用的效果 11
三、人際傳播 13
第三節 選民的政治態度 14
一、政治幼譟N識 14
二、政治知識 16
三、政治興趣 17
四、政黨認同 19
五、統獨立場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5
一、人口基本變項 25
二、傳播媒介:媒介使用與人際傳播 26
三、政治幼譟N識、政治知識、政治興趣、政黨認同、統獨立場 27
第三節 變數處理及測量方式 30
一、依變數 30
二、自變數 31
第四節 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37
一、資料來源 37
二、研究方法 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解釋 39
第一節 初步分析 39
第二節 多項勝算對數模型 53
第五章 結論 6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6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1
參考書目 72
Ⅰ中文部分 72
Ⅱ英文部分 77
附錄一 國外投票行為著作整理 79
附錄二 原始問卷題目 83
附錄三 變數重新編碼對照表 86
附錄四 傳播媒介使用的次數分配表 92
附錄五 重新編碼後各自變數次數分配表 98









圖 表 目 錄
圖3-1 研究架構 24
表3-1 收聽政論性廣播節目的次數分配 33
表3-2 收看政論性電視節目的次數分配 34
表3-3 常見之統計模型 38
表4-1 不投票、投泛藍立委、泛綠立委和其他政黨立委之選民分布 39
表4-2 選民投票行為與人口基本變數之交叉分析 42
表4-3 選民收看新聞雜誌媒介頻率的次數分配表 45
表4-4 選民使用網路媒介頻率的次數分配表 46
表4-5 選民投票行為與傳播媒介使用變數之交叉分析 47
表4-6 選民投票行為與人際傳播變數交叉表之分析 49
表4-7 選民投票行為與政治態度變數交叉表之分析 52
表4-8 媒介使用、政治知識、政治興趣與投票抉擇之多項勝算對數模型 56
表4-9 精簡模型 60
表5-1 自變數影響投票行為的程度 68
Ⅰ中文部分
王嵩音:〈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會議中心,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與推動委員會「2005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5年11月12、13日。

吳重禮、李世宏:〈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2003,第17卷,第1期,頁27-52。

吳重禮、酗撱哄G〈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政治科學論叢》,2003,第18期,頁101-140。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我國「政治幼譟N識」測量之初探〉,《選舉研究》,1999,第6卷第2期,頁23-44。

宋學維:〈有線電視與選民政治知識之關聯性研究---以民國82年台北縣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1994。

林文政:〈大台北地區選民人口變項、政治態度、傳播行為與投票決定型態之研究---以民國74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林嘉誠:《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

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147-171。

林姮妤:〈台灣國家認同爭議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胡佛:《選民的投票行為》,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

孫秀蕙、翁秀琪:〈選民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兼論台灣媒體壟斷對政治認知與行為之影響〉,《選舉研究》,1994,第2卷第1期,,頁1-25。

孫秀蕙:〈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1期,99-118。

孫秀蕙:〈選民的傳播型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1996,第3卷第2期,71-106。

徐火炎:〈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為及社會科學集刊》,1992,第5卷第1期,頁213-263。

岳蕙蘭:〈青年學生的媒體使用與政黨形象認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卿卿:〈大學生的政治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2002,頁37-63。

張卿卿:〈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2002,第9卷第1期,頁1-39。

張慧元:《大眾傳播理論解讀》,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

張家琪:〈選民政治態度與選舉消息尋求動機及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第五屆市議員選舉之選民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嘉倫:〈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中獨立選民的投票抉擇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盛杏湲:〈民國72年增額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執政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候選人政見之分析〉,《思與言》,1986,第23卷第6期,頁597-601。

盛治仁:〈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嬝奶H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2005,第94期,頁163-203。

酗撱哄G〈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芸芸、劉慧雯譯:《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出版社,2003。

陳陸輝:〈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2000,第7卷第2期,頁109-139。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出版社,1992。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81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994,第1卷第1期,頁63-91。

陳文俊:〈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2期,頁99-136。

陳華昇:〈2004立委選舉結果及選舉特性之分析〉,國政評論,2004/12/29,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3/IA-C-093-090.htm,查詢日期2006/6/3。

傅恆德:〈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39-68。

郭靜晃、湯允一:〈台灣少年媒體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0期,頁286-291,2000。

彭芸:〈2000年總統大選的媒介使用、選舉參與及投票對象〉,《選舉研究》, 2001,第7卷第1期,頁21-52。

彭芸:〈2001年台灣選民的媒介行為與政治信任〉,《選舉研究》,2002,第9卷第2期,頁1-36。

彭芸:《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2。

彭懷恩:《傳播理論Q&A》,台北:風雲出版社,2003。

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之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頁292-334。

游清鑫:〈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經驗調查的觀點」〉,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新政局的開端」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0年11月17日。

黃紀:〈質變數之計量分析〉,載謝復生、盛杏湲主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頁387-411。

黃天從:〈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黃秀端:〈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1996,第5期,頁27-50。

黃靖麟:〈族群意識、統獨對立對選民行為的影響:1994 與1998台北市長選舉比較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1。

廖庭慧:〈政治專家與生手在投票取向上的差異---以1996年與2000總統大選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2。

趙祕p、張佑宗:〈個人抉擇或社會計算?:媒體使用、人際討論、社團參與對2004年立委選舉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會議中心「2005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5年11月12、13日。

劉義周:〈2002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Ⅲ):民國九十三年立法委員選舉全國大型面訪案〉(TEDS 2004 L),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2005,計劃編號:NSC 93-2420-H-004-005-SSS。

劉嘉薇:〈傳播媒介與民眾政治興趣之探討〉,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會議中心「2005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5年11月12、13日。

謝孟君:〈選民投票取向與候選人競選策略之關係---以嘉義市第五屆立委選舉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簡鈺珒:〈2000年總統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分析---候選人評價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羅文輝:《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3。

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第74期,頁19-44,2003。

譚寅寅:〈賦權理論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1年縣市長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蘇美麗:〈媒介使用與選民選擇候選人標準、投票的研究:省長直選嘉義民雄個案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楊嘉容:〈台灣選民的統獨思考模式與投票行為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Ⅱ英文部分
Abramson, Paul R. 1983.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 Formation and Change.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rnes, Samuel H. 1979. Political Action Mass Participation 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 Becerly Hills, Calif: Sage.

Braima, Mahoud A. 1999 “An Effeacy Model of Electoral Campaigns: The 1996 Presidential Election.” Par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fo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 Ill: Row Peterson.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ffee, Steven H. 1986. “Measurement and Effects of Attention to Media New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3(1): 76-107.

Delli Carpini, Michael X. and Scott Keeter. 1996. What Americans Know About Politics and Why It Matters. Yale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Easton, David, and Jack Dennis.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Huckfeldt, Robert, and John Sprague. 1987. “Network in Context: The Social Flow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4): 1197-1216.

Huckfeldt, Robert, and John Sprgue. 1991. “Discussant Effect on Vote Choice: Intimacy, Structure, and Interdependence.” Journal of Politics 53(1): 122-158.

Klapper, Joseph T. 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Lazarsfeld, Paul F., Bernard Berelson, and William Mcphee. 1954. Vo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zarsfeld, Paul F., Bernard Berelson, and Hazel Gaudet. 1968. The People's Choice, 3r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u Han-Chin, 1986. Media Us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Demographic Background : A Study of Taiwanese Children.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cLeod, Jack M., and McDonald. David G. 1985. “Beyond Simple Exposure: Media Orient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Political Proc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2): 3-33.

McLeod, Jack M., and Kosicki. George K. 1986.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Attention in Mass Media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to the Midwest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hicago, IL.

Miller, Edward N. 1970. “Cross-Nation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Compet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4(3): 792-809.

O’Keefe, Garrett J., and Mendelsohn Harold. 1978. Deviance and Mass Media. Becerly Hills, Calif: Sage.

Sun Mine-Ping. 1995. Effects of New Media Use on Adolescents' Family Lives : Time Us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Members in Taiwan.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College of Ohio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卿卿:〈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2002,第9卷第1期,頁1-39。
2. 張卿卿:〈大學生的政治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2002,頁37-63。
3. 孫秀蕙:〈選民的傳播型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1996,第3卷第2期,71-106。
4. 孫秀蕙:〈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1期,99-118。
5. 孫秀蕙、翁秀琪:〈選民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兼論台灣媒體壟斷對政治認知與行為之影響〉,《選舉研究》,1994,第2卷第1期,,頁1-25。
6. 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147-171。
7. 吳重禮、李世宏:〈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2003,第17卷,第1期,頁27-52。
8. 盛杏湲:〈民國72年增額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執政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候選人政見之分析〉,《思與言》,1986,第23卷第6期,頁597-601。
9. 盛治仁:〈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嬝奶H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2005,第94期,頁163-203。
10. 陳陸輝:〈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2000,第7卷第2期,頁109-139。
11.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81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994,第1卷第1期,頁63-91。
12. 陳文俊:〈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2期,頁99-136。
13. 傅恆德:〈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39-68。
14. 郭靜晃、湯允一:〈台灣少年媒體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0期,頁286-291,2000。
15. 彭芸:〈2000年總統大選的媒介使用、選舉參與及投票對象〉,《選舉研究》, 2001,第7卷第1期,頁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