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中央通訊社 (2013)。近2成韓青少年沉迷智慧手機。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E8%BF%912%E6%88%90%E9%9F%93%E9%9D%92%E5%B0%91%E5%B9%B4-%E6%B2%89%E8%BF%B7%E6%99%BA%E6%85%A7%E6%89%8B%E6%A9%9F-20130613004114-260412
中央通訊社(2013)。得標總價NCC:歸國庫。
方紫薇(2002)。高低網路沉迷者在自我認同、情緒調整及人際互動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2),65-97。王淑鏗(2008)。從依賴行為的觀點探討國中生手機使用—以宜蘭縣為例。高雄,高雄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江佩縈(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之影響。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自由時報(2014)。玩手機成癮 易不安、人際關係差。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87790
吳建興(2006)。2006 年第三季我國行動上網觀測。台北: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 &id=148
吳翠珍(2009)。 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振宏(2012)。智慧型行動裝置之探討-以作業系統iOS及Android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珮瑄(2005)。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及其與人際互動相關研究。未出版,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李葵儀(2010)。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父母教養方式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台南,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北。
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行動與智慧的結晶-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剖析。臺北市:拓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桂鳳、趙淑芝、夏莉娟、唐海棠、周德君(2006)。阿德勒團體遊戲治療對原住民高風險家庭兒童之自我概念成效初探。林美珠(主持人),遊戲治療多元與創新。2006遊戲治療多元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詩憶(2011)。國中生手機使用成癮及相關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新竹,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邱皓政(2003)。 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85-131。柯志鴻(2009)。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未出版,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俊銘 (2009)。你有…手機成癮症?聯合報,2009年3月26日,E2版。
柯俊銘 (2009,9月14日)。手機成癮就是愛哈啦。自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14/today-family1.htM
洪佩圓(2008)。高中學生自我概念、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犁雀(2010)。 高中生生活適應、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關聯性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
張小虹 (2001)。〈後現代(台灣)奇機:手機召喚、幻聽妄想與商品拜物〉。《中外文學》,第30 期,210-235。張佳蓉(2011)。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庭譽(2002)。大學生使用行動電話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美(1999)。 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95頁。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臺灣教育》,354 期,31-34。郭家樑(2005)。青少年對行動電話需求程度及相關文化之分析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瑞昌(2013)。高雄市國中生Facebook使用行為對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高雄,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郭福豫(2008)。高級中等進修學校機械科學生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關係。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陳秀莉(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陳正忠(2012)。行動網路成癮行為之研究---以高中生為例。高雄,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陳宗聖(2013)。網路沉迷、人際關係與心理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陳怡蒨(2005)。行動電話溝通的人際—接觸探討不同性別的使用行為對人際接觸的影響。未出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陳南州(2005)。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陳昱仁(2012)。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對人際關係之影響-以上班族為例。未出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陳玲玲(1999)。手機現象,解讀年輕的心。幼獅文藝,551,64-67 頁。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馨雯(2009)。國中生使用手機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傅義婷(200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彭武德(2003)。網路與高中職學生行為之研究。兒童福利(4),185-207。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華視新聞網(2013)。低頭族沈迷手機 人際關係恐疏離!http://news.cts.com.tw/nownews/society/201203/201203290969301.html
黃千慧(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與父母教養方式、學業成就之關係。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系。
黃宏民(2012)。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季刊,11,45-68。黃鈞源(2007)。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質與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黃雅韻(2012)。國中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台北:五南。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頁417-463)。台北:環宇。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頁417-463)。台北:環宇。數位時代表(2013)。Google發表2013年第一季智慧型手機使用調查,台灣依賴度居亞太區之冠。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8915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觀點。臺北市:桂冠。
葉百玲(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相關性之探討。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葉玫君(2004)。年輕族群行動文字簡訊使用研究初探。資訊社會研究,6,235-282頁。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詹淑欽(2009)。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3)。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占全球手機總銷量55%。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1112/KHBFZ1EH354G2.shtml
電子工程網 (2011)。智能手机发展史。http://ee.ofweek.com/2011-12/ART-8300-2808-28592059.html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劉素琴(2006)。高中職學生人際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劉樂農(2005)。高雄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鄭雅芳(2012)。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鄭雅真(2008)。參與線上遊戲之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親子衝突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台南,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高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未出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蕭銘賢(2012)。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和手機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未出版,高雄,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戴淑梅(2005)。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聯合新聞網。沒帶沒電沒接 93%青少年手機焦慮症。取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19280
謝龍卿(2003)。青少年生活壓力、網路成癮與攻擊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登亮、齊志斐(2005)。大學生手機成瘾症的心理學探析。當代青年研究,12,34-38。取自 http:/ /lib.mnu.cu/whdh-xkdh/dxxlx/qtxlx/qtxglw/dxssj .pdf
英文部分
Bianchi, A., & Phillips, G. J. (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39-51.
Burns, R. B. (1984).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Cooley, C.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New York:Scribner.
Erikson(1968)。Identity:youth an crisis.New:York Norton Nashville,TN:Counselor Recrordings & Tests.
Goldberg,I.(1996).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Retrieved November 12,1999,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ed. J. Gackenbach), 61–75.
Harter, S.(1990). Self and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S.S. Feldman & G.R. Elliot(1990),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pp.352-38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In 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Hurlock, E. B.(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Mullen, J. (1997). Performance-base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How "giving smart"can further corporate goals. 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 42(2),42-48.
Oksman,V.&Rautiainen,P.(2002).Perhaps it is a body part, ’How the mobilephone became an organic part of the everyday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ase study of Finland.In J.E.Katz (Ed). Machines That Become Us. New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ark W.K.(2005).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L.Rich&P.E.Pedersen(Eds),Mobile communications: Re-negotiation of the social sphere .253-272.London. UK: Springer.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uler, J. (1996).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ition at the “ Palace “. Retrieved August 25, 2002, from http://www.
rider.edu/user/suler/psycyber/eatlife.html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Y: Norton.
Young, K. S. (1998) What is Internet Addiction? Retrieved May 9, 2006,from http://netaddiction.com/ whatis.htm,1998/10/13.
Young,K. S. (1996).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Retriered Novermber 11,1999,from http://www.apa.org/releases/interne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