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素美、吳佩玲、張之蘋、許秀蜂、郭雅惠(2012)。護理人員的職場性騷擾處理之認知、態度及相關滿意度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47-53。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
http://www.zhgpl.com/doc/1003/4/0/3/10034031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340313。2015年12月3日造訪。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6)。https://www.mnd.gov.tw/Default.aspx。2016年1月15日造訪。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麗容(2010)。性騷擾的實證意涵與形成因素之分析。醫療品質雜誌,4(3),68-72。
危芷芬等譯(2008)。心理學(Neil R.Carlson等著)。台北市:華騰文化。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http://law.moj.gov.tw/。2015年11月20 日造訪。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著)。台北:
桂冠圖書。
李峙欣(2003)。餐飲科學生性騷擾知覺、經驗及面對性騷擾時處理方式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呂佩恩(2014)。職場性別平權之研究 ─以軍事職場與普通性騷擾問題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系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慧卿(2005)。性騷擾案申訴人申訴歷程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3,115-142。呂寶靜(1995)。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臺灣地區案例探討。政治大學學報,
70,131-158。
林少伊(2013)。性別平等法規範與父權社會規範之角力-以民法子女姓氏約定制度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招承維(2009)。大學生網路性騷擾知覺、經驗與回應方式─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易承翰(2006)。從性騷擾之法規範論國軍性騷擾之防治。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所碩士論文。柯今尉(2009)。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大專校院實施現況之研究-以校園性騷擾事件之處理為範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芝安(2006)。大專院校校園性騷擾申訴程序探討─性別平等教育法之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忠信(2008)。家暴、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被害人隱私之保護。
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陳盈秀(2010)。台中縣某國中學生性別平等認知和性騷擾知覺、態度之相
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琳(2008)。交通部所屬工程機關員工工作場所性騷擾經驗、認知與回
應,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淑雲(2014)。女性國中生校園性騷擾被害影響因素模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翁萃芳(2010)。警察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性騷擾認知與性騷擾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10,145-176。翁萃芳(2012)。警察人員職場性騷擾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12,113-142。
高鳳仙(2005)。性暴力防治法規。台北:新學林。
馬翠華(2004)。我國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現況與未來發展。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燕卿(2007)。性騷擾申訴者回應模式之經驗探究--以職場女性為例。臺
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健昇(2008)。高職師生間性騷擾危機管理之研究-以國立淡水商工為例。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一淨(2013)。我國社福類外籍勞工工作場所性騷擾之防治與法制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逸卿(2001)。解構女性職場「優勢」的迷思---父權與資本的共謀及鬥爭。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游恆山譯(2010)。心理學。(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著)。台北市:
臺灣培生教育,五南。
黃貞裕、吳娟娟、駱俊宏(2007)。高中職女學生性騷擾知覺、性騷擾態度與因應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教育學術彙刊,1(1),87-111。
黃富源、張平吾(2008)。被害者學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華視新聞網(2015)。
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504/201504021599958.html#.Vl-mLsvouTM。2015年12月3 日造訪
焦興鎧(2002)。向工作場所性騷擾問題宣戰。台北:元照。
曾孆瑾、古允文(2010)。到底應主觀還是該客觀:從性騷擾防治法的實務執行解讀性騷擾的樣貌。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1),165-212。曾孆瑾、古允文(2014)。應為與實為的落差: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專家成員的作為與困境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6,1-46。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91-139。
廖井瑜(2004)。國中階段「生師」性騷擾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卉均(2007)。性騷擾防治法之研究--以刑事規制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黎欣怡(2004)。幽幽暗暗見曙光:性騷擾受害者申訴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蔡婉瑜(2008)。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職場性騷擾調查研究。臺南大學教育
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映潔(2004)。德國工作場所性騷擾防制簡介。中正法學期刊,14,349-394。
賴慈芸、雷文玫、李金梅譯(1993)。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C. A. Mackinnon著)。台北:時報文化。
賴維堯(2015)。壞劣公務員軍人的課責新制:追回退休金和降階降級。空大學訊,525,54-61。
謝孟璇(2007)。我國女警遭遇工作場所性騷擾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美娟(2010)。性別已經主流化嗎?從參與式民主觀點初探我國性別主流化的發展。建國科大學報,29(4),17-36。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 會研究,46,193-249。
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4(1),53-57。羅燦煐(2011)。沈默中的表達,順服中的抗拒-女性性騷擾因應論述的自我培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267-316。
羅燦煐(2012)。性騷擾過後:女性性騷擾因應處理之衍生性衝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3,155 -191。蘋果日報(2006)。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0511/2600116/applesearch/。2015年12月3 日造訪。
蘋果日報(2011)。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503/33360228/applesearch/。2015年12月3 日造訪。
二、英文文獻
Gelfand, M. J., Fitzgerald, L. F., & Drasgew, F.(1995). The structure of sexual harassment :A confirmatory analysis across cultures and setting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7,164-177.
Susan Fineran& James E.Gruber(2009) Youth at work: Adolescent employment and sexual harassment. Child Abuse & Neglect,33,5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