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丁月理(2005)。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科學批判思考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文科(1996)。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Slavin, R. E.)。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86)
伍振鶩(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朱文雄(2000)。班級經營(五版)。高雄市:復文。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安邦、楊國樞(1991)。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201-290)。臺北市:遠流。
吳文榮(2003)。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事勳(2007)。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學習興趣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明芳(2001)。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87-103。吳炎日(2005)。臺南縣高中職學生對教師班級經營、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體育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縣。吳清山(1996)。追求高品質班級經營與輔導。學生輔導,45,24-31。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單文經(2001)。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科技。
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周佳靜(2008)。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周崇儒(1999)。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策略。教育實習輔導,5(2),1-6。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騰。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秀枝(2010)。高職班級玩興氣氛與學生創造力傾向之關係—以導師班級經營風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林怡慧(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金俊宏(2006)。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其學生學習動機、課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金樹人(1995)。教室裡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增訂版)。臺北市:張老師。施如樺(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環境及其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鳳美(2004)。 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胡慧宜(1997)。師生關係。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能的學校(頁161-17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秦夢群 (主編)(2005)。教育概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翁崇文(1996)。國小初任教教師教室紀律管理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志中(2009)。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修定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許芳菊(2010),邁入新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4個轉型,親子天下,21,144-147。
許基祥(2007)。海事水產職業學校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淑華(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許勝傑(2006)。高職進修學校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明德(譯)(200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obert T.Tauber)。臺北市:華騰文化。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月刊,23,7-16。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陳宥儒(譯)(2008)。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臺北市:禾楓。
陳師榕(1998)。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全面品質管理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崇慧(2006)。國小一年級教師班級經營風格與情緒教育對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陳雅娟(2008)。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嬿伊(2009)。屏東縣六年級國小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單文經(1996)。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林素卿譯(2004)。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M.Lee Manning & Katherine T.Bucher)。臺北市:學富文化。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湯梓辰(譯)(2010)。教育心理學:教室之窗(原作者:Paul Eggen, Don Kauchak)。臺北市:華騰。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41。
黃淑青(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劉素倫(2005)。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靖國(2005)。成就動機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96-109。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盧美貴(1979)。動機-學習的原動力。教與學,11,10-12。
盧富美(2002)。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臺北市:心理。
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與國小班級導師之特質,班級經營風格與導師寵物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6,253-270。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 Princeton, New Jersey : Van Nostrand .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 Schunk, D. (1981).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586-598.
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on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 Leadership, 45, 40-48.
Brandi, S., Sarah, F., & Amy, B. ( 2008).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 to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31(3), 351-380.
Clark, R. E. & Estes, F. (2002). Turning research into results: A guide to selecting the right performance solutions. Atlanta, GA: CEP Press.
Eccles ,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I. Spence (Ed.),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pp.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Emmer, E. 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Dunkin, M. J.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36-437. Oxford: Pergamon Press.
Froyen, L. A. (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Empowering teacher-leaders.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Jones, V. F., & Jones, L. S.(1990).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Motivating and managing student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386-433. NJ: Erlbaum.
McClel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New Jersey: Van Nostrand.
Petri, H. L. (1986).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Belmont, California: Wad 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intrich, P. R., Marx, R. W., & Boyle, R. A. (1993). Beyond cold conceptual change: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 167-199.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 McKeachie, W.J. (1989). A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edota, P. (2007).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e secondary setting.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 80(4), 163-166.
Punck, K.(1998)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 :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