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一、 錢穆先生的著作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1. 《國學概論》 (第1冊) 。
2. 《四書釋義》(第2冊)。
3. 《論語新解》 (第3冊) 。
4. 《孔子與論語》 (第4冊)。
5. 《孔子傳》(第4冊)。
6. 《先秦諸子繫年》(第5冊)。
7. 《莊老纂箋》(第6冊)。
8. 《墨子》(第6冊)。
9. 《莊老通辨》(第7冊)。
10.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第8冊)。
11. 《宋明理學概述》(第9冊)。
12.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第10冊)。
13. 《朱子新學案(一)》(第11冊)。
14. 《朱子新學案(二)》(第12冊)。
15. 《朱子新學案(三)》(第13冊)。
16. 《朱子新學案(四)》(第14冊)。
17. 《朱子新學案(五)》(第15冊)。
1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第16冊)。
19.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二)》(第17冊)。
20.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第18冊)。
21.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第19冊)。
22.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第20冊)。
23.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第21冊)。
24.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第22冊)。
25.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第23冊)。
26. 《中國思想史》(第24冊)。
27. 《學籥》(第24冊)。
28. 《中國學術通義》(第25冊)。
29. 《民族與文化》(第25冊)。
30.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第25冊)。
31. 《周公》(第26冊)。
32. 《秦漢史》(第26冊)。
33. 《國史大綱(上)》(第27冊)。
34. 《國史大綱(下)》(第28冊)。
35. 《中國文化史導論》(第29冊)。
36. 《中國歷史精神》(第29冊)。
37. 《國史新論》(第30冊)。
38.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31冊)。
39. 《中國歷史研究法》(第31冊)。
40. 《中國史學發微》(第32冊)。
41. 《讀史隨劄》(第32冊)。
42. 《中國史學名著》(第33冊)。
43. 《史地地名考》(第34、35冊)。
44. 《古史地理論叢》(第36冊)。
45. 《文化學大義》(第37冊)。
46. 《中國文化精神》(第38冊)。
47. 《人生十論》(第39冊)。
48. 《湖上閒思錄》(第39冊)。
49.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第40冊)。
50. 《文化與教育》(第41冊)。
51. 《歷史與文化論叢》(第42冊)。
52.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第43冊)。
53. 《中國文化叢談》(第44冊)。
54. 《中國文學論叢》(第45冊)。
55. 《理學六家詩鈔》(第46冊)。
56. 《雙溪獨語》(第47冊)
57. 《晚學盲言(上)》(第48冊)。
58. 《晚學盲言(下)》(第49冊)。
59. 《新亞遺鐸》(第50冊)。
60.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第51冊)。
61. 《講堂遺錄》(第52冊)。
62. 《素書樓餘藩》(第53冊)。
63. 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總目》 (第54冊)。
二、 古籍專書
1.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以下凡註明《十三經注疏》者皆同)。
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3.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4.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5.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四部備要》本)。
6. 〔宋〕歐陽修:《歸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以下凡註明《四庫全書》者皆同)
7. ﹝宋﹞趙明誠:《金石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叢書集成續編》本) ,第91冊。
8.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四庫全書》本),第700冊。
9. ﹝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10.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10月《萬有文庫》本) 。
11. ﹝清﹞汪榮寶:《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12. ﹝清﹞ 陳澧:《漢儒通義》(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刻本)。
13. 〔清〕張之洞:《勸學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本)。
14.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天津:新華書店,1991年5月)。
15. ﹝清﹞曾國藩著,楊家駱編:《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7月)。
16. ﹝清﹞李鴻章著,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三、 現代著作
(一) 錢穆研究相關著作
1. 朱傳譽主編:《錢穆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2.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0月)。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無錫委員會編:《錢穆紀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
4. 陳文瑛編:《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臺北:臺北市立圖書館,1993年12月)。
5.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4月初版,2008年11月二版)。
6. 余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12月)。
7. 李木妙:《國史大師錢穆教授傳略》(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6月)。
8. 郭齊勇、汪學群:《錢穆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1月)。
9. 李振聲編:《錢穆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2月)。
10. 倪芳芳:《錢穆論語學析論》(臺北:東華書局,1998年)。
11. 汪學群:《錢穆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8月)。
12. 〔美〕鄧爾麟(Jeery Dennerline)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3月)。
13. 戴景賢:《錢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第24冊。
14. 陳勇:《錢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5. 印永清:《百年家族—錢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10月)。
16. 新亞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7月)。
17.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
18. 韓復智:《錢穆先生學術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1月)。
19. 陳勇:《國學宗師錢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20. 梁淑芳:《錢穆文化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5月)。
(二) 其他著作
1. 梁啟超:《梁任公學術講演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5月國難一版) 第2輯。
2.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3. 嚴靈峰編:《書目類編》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5月)。
4. 新亞研究所編:《新亞教育》(香港:新亞研究所,1981年8月)。
5.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6.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87年)。
7.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5月)。
8.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11月)。
9. 朱漢民:《中國的書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10. 林語堂著,林太乙編:《讀書的藝術:語堂文選(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0月)。
11. 陳冠學:《論語新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12.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9月)。
13.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1月臺三版)。
14. 饒東原注譯,黃沛榮校閱:《新譯新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5月)。
15. 劉真編:《師道》(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98年5月)。
16. 梁啟超著,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7. 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中: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9年3月)。
18. 黃俊傑、劉安之合編:《大學理念與實踐》(臺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9年4月)。
19. 劉述先編:《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紀念學術論文集》(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1年5月)。
20. 元青:《杜威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21. 黃俊傑:《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4年7月)。
22. 胡適:《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4月)。
23.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3月)。
24.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李敖出版社,2007年10月)。
25.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0月)。
26. 余英時:《人文與民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1月)。
27. 陳樹菊,劉永毅撰文:《陳樹菊:不凡的慷慨》(臺北:寶瓶文化出版,2011年1月)。
28.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29. 顧頡剛:《顧頡剛書信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30. 林芝諺:《自由的代價:中華民國與香港調景嶺難民營(1950-1961)》(臺北:國史館,2011年8月 )。
3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10月)。
32. ﹝義﹞瑪麗亞‧蒙特梭利著,李季湄譯:《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手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7月)。
33. ﹝巴西﹞Paulo Coelho, 周惠玲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El Alquimista(The Alchemist / a Fable About Following Your Drea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8月)。
34. ﹝美﹞Linda Campbell、﹝美﹞Bruce Campbell &﹝美﹞ Dee Dickinson著;郭俊賢、陳淑惠譯:《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8月)。
35. ﹝瑞士﹞馬克斯‧菲斯特 (Marcus Pfister) 著,林朱綺譯:《彩虹魚》(臺北:青林國際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36. ﹝德﹞格林兄弟(Jacob et Wilhelm Grimm):《格林童話》(臺北:閣林國際圖書公司,2003年7月)。
37. ﹝美﹞弗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人類破壞性的剖析》(臺北:水牛出版社,2010年7月)。
四、 學位論文
(一) 博士論文
1. 楊師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2. 許炎初:《錢穆「孔學」之思想研究-以《論語新解》為核心而開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3. 梁淑芳:《錢穆文化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4.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5. 芮宏明:《錢穆文學研究述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6. 侯宏堂:《從陳寅恪、錢穆到余英時 以「新宋學」之建構為線索的探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二) 碩士論文
1. 崔慶泳:《錢穆史學思想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2. 曾議漢:《錢穆「文化學」思想初探》(臺北: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3. 陳麗惠:《反傳統思潮的批判與超越—錢穆先生史學思想的形成(1930-1940)》(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4. 謝振賢:《思想界的邊緣人:早年錢穆治學的心路歷程(1895-193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碩士論文,2000年)。5. 楊翠玲:《錢穆老子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 蔡慧崑:《錢穆論語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 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8. 詹玉娟:《清末民初著名學人童蒙語文教育之研究》(臺中:臺中師範學院語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9. 楊一鳴:《走近民國的書院 ─ 書院復興近代學術傳承》(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0. 宋維哲:《錢穆《四書》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1. 潘彥竹:《錢穆之經史傳統及秦漢經學史論》(臺北:世新大學中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 許家莉:《錢穆《論語新解》的詮釋進路》(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3. 何方昱:《錢穆教育思想初探》(烏魯木齊:新疆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碩士論文,2003年)。
14. 薛凱:《錢穆語文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08年)。
15. 趙敏俊:《錢穆歷史教育思想與實踐述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08年)。
16. 顏志榮:《錢賓四新亞時期「中國人」教育思想研究》(南京:中南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09年)。
17. 譚曉澤:《思考中的行動:錢穆的中國文化教育道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論文,2009年)。
18. 戴晴:《錢穆與新亞書院研究兼論國學精神在香港的傳承》(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碩士論文,2009年)。
19. 莊明娜:《試論錢穆《新亞遺鐸》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10年)。
五、 單篇論文
1. 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新青年雜誌》第3卷第3號(1917年5月),頁1~3。
2. 錢玄同:〈通信〉,《新青年雜誌》第3卷第6號(1917年8月),頁14~21。
3. 胡適:〈書院制史略〉,《東方雜誌》第21卷第3期(1924年2月),頁106~110。
4. 林語堂:〈談錢穆先生之經學〉,《華岡學報》第8期 (1974年7月),頁13~18。5. 鍾聖校:〈博雅教育的理念及實踐〉,《博雅教育文集》第1輯(1991年6月),頁1~19。
6. 龔鵬程:〈重新傾聽他的聲音─敬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1期(1993年12月),頁51~53。
7. 高大鵬:〈向天理辯屈 為中國請命〉,《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1期(1993年12月),頁54~59。
8. 湯一介:〈延續與發揚〉,《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1期(1993年12月),頁60。
9. 何澤恆:〈素書樓的回憶─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1期(1993年12月),頁78~84。
10. 辛意雲:〈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1期(1993年12月),頁85~91。
11. 杜正勝:〈錢賓四與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史學〉,《當代雜誌》第111期(1995年7月),頁70~81。12. 錢胡美琦:〈也談現代新儒家─香港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講辭〉,《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5期(1997年12月),頁125~132。13. 區志堅:〈近人對錢穆學術思想研究概述─以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之研究為中心〉,《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6期(1998年12月),頁132∼148。14. 鄭吉雄:〈論錢穆先生治學方法的三點特性〉,《山東大學文史哲學報》 2000年第2期,頁22~26。
15. 杜正勝:〈徘徊於素書樓門牆之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120~127。
16. 錢胡美琦:〈一位學人的精神傳承〉,《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236~243。
17. 李杜:〈略說錢穆先生的學術與事業〉,《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8期(2000年12月),頁75~95。18. 吳展良:〈學問之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63~96。19. 王晴佳:〈錢穆與科學史學之離合關係─1926~1950〉,《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21~149。20. 韓復智:〈編著《錢穆先生學術年譜》的動機與過程〉,《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頁945~984。21. 孫國棟:〈珍重珍重─我對新亞校歌的體會〉,《新亞學報》第22卷(2003年10月),頁1~10。
22. 孫國棟:〈珍重珍重─新亞校歌與中國文化〉,《黃花崗歷史文化季刊》第8期(2004年2月),頁95~99。
23. ﹝美﹞Harry R. Rudin :〈一九五三年東西之會〉,《新亞生活月刊》第32卷第2期(2004年10月),頁18~20。
24. 黃文斌:〈時代影子:論析錢穆註釋《論語》〉,《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月),頁76~86。
25. 盧達生:〈桃李滿門¬─專訪孫國棟教授〉,《新亞生活月刊》第32卷第7期(2005年3月),頁11。
26. 江宜樺:〈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4期(2005 年9月),頁37~64。27. 楊師晉龍:〈從主體意識看見文化尊重(一)〉,《百世教育雜誌》第168期(2005年9月),頁34~37。
28. 黃乃正:〈有所為,有所不為〉,《新亞生活月刊》第33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5。
29. 楊師晉龍:〈從主體意識看見文化尊重(二)〉,《百世教育雜誌》第169期(2005年10月),頁56~61。
30. 楊師晉龍:〈從主體意識看見文化尊重(三)〉,《百世教育雜誌》第170期(2005年11月),頁64~67。。
31. 楊師晉龍:〈從主體意識看見文化尊重(四)〉,《百世教育雜誌》第171期(2005年12月),頁66~75。
32. 林慶彰:〈錢穆先生的經學〉,《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 (2005年12月),頁1~12。
33. 周如怡:〈成一家之言與通古今之變─就錢穆的史學觀點〉,《東吳歷史學報》第15期(2006年6月),頁41~67。34. 楊師晉龍:〈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迷思〉,《百世教育雜誌》第177期(2006年6月),頁4~6。
35. 楊師晉龍:〈勤能補拙?學習迷思的反省〉,《百世教育雜誌》第178期(2006年7月),頁4~6。
36. 黃乃正:〈認識書院,認識新亞精神〉,《新亞生活月刊》第34卷第1期(2006年9月),頁18。
37. 陳柏嘉:〈新亞建築‧新亞人文〉,《新亞生活月刊》第34卷第3期(2006年11月),頁14。
38. 唐端正:〈緬懷桂林街時期的新亞書院〉,《新亞生活月刊》第3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8。
39. 劉國強:〈新亞書院─一個文化教育夢、一個中國夢〉,《新亞生活月刊》第3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20~22。
40. 盧瑋鑾:〈理想的真世界─新亞教曉我的〉,《新亞生活月刊》第3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9。
41. 蔡慧崑:〈錢穆《論語》學述論-以治學歷程及方法為主軸〉,《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年6月),頁131~172。42. 許炎初:〈「一門深入」與「遍地開花」─對錢穆先生治學典範與學術類型所啟發「讀書」的一些觀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人物典範與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2008年5月),頁1~26。
43. 錢胡美琦:〈我所瞭解的學人生活〉,《新亞生活月刊》第3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4~16。
44. 傅凱瑄:〈開拓經典詮釋與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境──鄭吉雄先生近年的業績與方向〉,《國文天地》第24卷第10期(2009年3月),頁101~106。45. 許炎初:〈試比較錢穆與胡適兩家治學方法與成果與對通識教育之啟發〉,《止善》第6期(2009年6月),頁31~59。46. 王大智:〈做人與做少數人─ 憶吾師錢賓四先生〉,《國文天地》第27卷第5期(2011年10月) ,頁4~6。六、 演講論文
1. 楊師晉龍:〈客觀評論與讀書應具備的態度〉(未刊稿)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治學方法」課程內容(2006年12月6日)。
2. 楊師晉龍:〈林珊如「圖書資訊與質性研究」討論〉(未刊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治學方法」課程內容(2007年1月10日)。
3. 楊師晉龍:〈直銷休學事件的治學分析〉(未刊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治學方法」課程內容(2007年10月3日)。
4. 楊師晉龍:〈自由心靈者面對事情的反應態度〉(未刊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治學方法」課程內容(2008年1月12日)。
5. 楊師晉龍:〈經典與教育〉(未刊稿),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經典與教育」專題座談會(2008年3月12日)。
6. 楊師晉龍:〈閱讀、性別意識與文化批判〉(未刊稿),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講演(2008年6月11日)。
七、 網際網路論著
1. 郭齊勇、汪學群:〈錢穆學述〉,「孔子200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qianmuxsh.htm (2009年2月4日搜尋)。
2. 李杜:〈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 , 《毅圃》第27期 (2001年9月) , 「弘毅文化教育學會」:http://www.wangngai.org.hk/docs/a34.html (2009年5月27日搜尋)。
3. 錢胡美琦:〈百感交集二十年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http://udn.com/(2010年12月20日搜尋)。
4. 何方昱:〈完整的人格 偉大的事業─《新亞遺鐸》與錢穆的教育理想〉,《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37期(2005年4月30日):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12009.htm (2011年3月21日搜尋)。
5. 陳勇:〈國學大師錢穆:最後的通儒〉,「廣州日報電子版」(2007年9月3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71855/83267/6205020.html (2011年9月22日搜尋)
6. 徐翠真:〈從「詩界革命」到「我手寫我口」釋疑〉,「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19期 (2004年12月7日):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19/25.html (2011年10月3日搜尋) 。
7. 洪仁進撰:〈何謂教育實踐?〉,《主讀文章》第1期(2002年6月3日),「教育哲學經典研讀會」:http://web.ed.ntnu.edu.tw/scpe/Public_html/ (2012年6月3日搜尋)
8. 胡慧華、李建深:〈孫國棟先生專訪〉,《毅圃》第46期(2007年12月),「弘毅文化教育學會」: http://www.wangngai.org.hk/46-interview.html (2012年6月12日搜尋)。
9. 廖伯源:〈錢穆先生與新亞研究所〉,「新亞研究所校史文獻」: http://newasiaiacs.wordpress.com/ (2012年6月12日搜尋)。
10. 張萬鴻、汪彼德:〈研究所的過去、現在及將來─訪問趙潛先生〉,《新研會訊》〔四〕(1991年7月) 「新亞研究所校史文獻」: http://newasiaiacs.wordpress.com/ (2012年6月12日搜尋)。
11. 余健文:〈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2003年特別成就奬:孫國棟、何冰姿〉,http://kins-thoughts.blogspot.tw/ (2012年6月12日搜尋)。
12. 余杰:〈錢穆:大師還是奴隸?〉,「大紀元評論專欄」(2004年8月28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4/8/29/n643632.htm (2012年7月31日搜尋)。
13. ﹝英﹞Wilfred Carr著,洪仁進:〈何謂教育實踐?〉,《主讀文章》第1期(2002年6月3日),「教育哲學經典研讀會」: http://web.ed.ntnu.edu.tw/scpe/Public_html/ (2012年10月3日搜尋)
14. 程海東:〈東海大學的博雅教育與「博雅書院」〉,《通識在線》第20期: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epaper/20/CV20_3-4.htm (2012年10月28日搜尋)15. 丘成桐:〈我為何不做港大校長?〉,「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2012年5月6日):http://www.cuhkalumniconcern.com/?p=637 (2012年11月23日搜尋)。
16. 李惠銘:〈霓虹天鵝效應〉,「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校長部落格」:http://163.20.72.12/president (2012年12月20日搜尋)。
17. 李惠銘:〈啟動全心感動時代〉,「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校長部落格」:http://163.20.72.12/president (2012年12月20日搜尋)。
18. 洪碧霞:〈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PISA〉,「圖書教師電子報」:http://teacherlibrarian.lib.ntnu.edu.tw/index.php?id=61 (2013年1月27搜尋)。
19. 〈學習動機--影響閱讀素養?〉,《國語日報》(2010年12月15日)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0409 (2013年1月27日搜尋)。
20. 杜保瑞:〈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探究〉,「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2dao/09.htm (2013年3月18日搜尋)。
21. 林欣柔:〈漫步雲端初體驗–認識雲端科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1/10/1/29.htm (2013年3月26日搜尋)。
22. 季淳:〈「書院教育」主題化的必要性與發展策略〉,《通識在線》第32期: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epaper/32/CV32_5-3.htm (2013年3月28日搜尋)。23. 吳思華、陳幼慧:〈建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新典範:政治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理念與策略〉,《通識在線》第28期: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epaper/28/CV28_9-2.htm (2013年3月28日搜尋)。
24. 聯合報:〈東海博雅書院 劉炯朗任院長〉,「聯合新聞網 校園博覽會」:http://mag.udn.com/mag/campus/printpage.jsp?f_ART_ID=184759 (2013年3月28日搜尋)。
25. 教育部:〈乙編 教育法規〉,《第一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灣:教育部,1934年10月),頁58~60。參見「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重要教育文獻」: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3 (2013年3月29日搜尋)。
八、 網際網路資源
1. 「錢穆故居」: http://www.tmue.edu.tw/~chienmu/ (2008年12月24日搜尋)
2. 「素書樓文教基金會」:http://tw.myblog.yahoo.com/jw!JsfEMFmXHRrEcM6KBDbB (2010年12月20日搜尋)
3.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http://www.ct.taipei.gov.tw/zh-tw/Home.htm (2010年10月5日搜尋)
4. 「中國知網」: http://www.cnki.net/ (2011年11月11日搜尋)
5. 「新亞中學」: http://www.nams.edu.hk/ (2012年3月31日搜尋)
6. 「新亞研究所」: http://newasia.proj.hkedcity.net/history.phtml (2012年5月10日搜尋)
7. 「新亞書院」: http://www.na.cuhk.edu.hk/ (2012年5月30日搜尋)
8. 「教育哲學經典研讀會」: http://web.ed.ntnu.edu.tw/scpe/Public_html/ (2012年6月3日搜尋)。
9. 「國立政治大學校園新聞網」:http://www.nccu.edu.tw/news/detail.php?news_id=1393 (2012年6月12日搜尋)
10.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 http://www3.thu.edu.tw/slal/ (2012年6月12日搜尋)
11. 「通識在線」: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epaper/01-04/zhtw/epaper_list.html (2012年12月1日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