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Richard M. Barsam (1996):《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王亞維譯,台北,遠流。
梧棲鎮公所 (1990)《梧棲古文書史料專輯》。
梧棲鎮公所 (1998)《咱懷念梧棲街新高港老相片專輯》。
黃敏麟 (1994)《五叉港聚落圖說》,梧棲鎮農會。
黃敏麟 (1993)《台中縣地名沿革專輯》,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李澤藩 (1997):《李澤藩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1998):《說故事的人-法文書寫》,林志明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蘇珊宋塔(Susan Sontang) (1997):《論攝影》,黃翰荻譯,台北,唐山。
保羅 史托勒(Paul Stoller) (2003):《搞電影的歌俚謳》,楊德睿譯,台北,麥田。
劉進慶 (200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大衛.馬杜格(David MacDougall) (2006):《邁向跨越文化電影:大衛.杜格的影像實踐》(Transcultural Cinema),李惠芳 黃燕祺譯,台北,麥田。
海德格(Heidegger.M)(2004):《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
本雅明(Benjamin, W.) (2001):《德國悲劇的起源》,陳永國譯,北京,文化藝術。
本雅明(Benjamin, W.) (2005):《單行道》,王才勇譯,南京,江蘇人民。
Roland Barthes (1997):《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 (1997):《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張旭東陳清價等譯,北京,牛津大學。
邱炳南 (1939) 〈廢港〉,《美麗島詩刊》,創刊號。
蘇維熊 (1933) 〈啞口詩人〉,《福爾摩沙》,創刊號。
潘惠珠 (2002) 《梧棲鎮的空間發展與演變》,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蔡翔任(2001)《記憶與救贖--論班雅明的歷史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