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國軍老舊眷村共有八百餘村、十幾萬眷戶,佔地面積近達三千公頃,自民國六十九年政府及軍方推動眷村改建政策以來,不乏各種討論眷改議題的紀錄片及戲劇片。本碩士書面報告所討論的畢業製作作品,紀錄片「沙舟」中,主要聚焦在我所居住的合群新村,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即在於為全國最後一批眷改的對象;將與高雄市的崇實、復興、自助等十個海、陸軍眷村,預定民國九十八年底搬遷到已經被拆除的自治新村之上的新建國宅「自治新城」,一同走入歷史。 民國九十三年底成為眷改基地的海軍自治新村,除了是我童年與同儕間遊憩的場所,更是父親出生的老家;鄰近合群新村的地緣關係下,我在兩年前(民國九十五年)從探討九戶拒搬「釘子戶」的問題出發,開始拍攝關於這兩村的眷改紀事。希望透過「沙舟」一片的完成,呈現台灣眷改史的最終章,除了留下眷村與人相處的最後影像外,也進而闡述這塊土地上充斥著的無奈。 本碩士書面報告除了說明「沙舟」從原始構想、問題意識以降至創作脈絡與經驗外,在研究方法上使用質性的批判俗民誌(critical ethnography)作為文字研究的取徑,利用其主張社會結構化乃是依階級、地位等維繫邊緣族群壓迫狀態的本質,來進行影像觀察拍攝角色之內涵分析。同時從殖民因素造成族群離散、形成次文化現象的角度切入,依據公共領域轉型的理論面向,解構在眷舍地貌的結構變化背後,國軍老舊眷村改建之於合群、自治兩村,長年所形塑的集體情感與記憶是如何的被撞擊和影響;並進一步連結到紀錄片母體上的呈現,如主要人物行為與訪談之間的矛盾、眷村居民關係的異化與僵化等,來驗證其中權力關係的存在與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