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芬、殷秀菁(2012)。無痕山林之環境識覺與遊客行為研究-以不同類型步道遊客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7,61-77。
王喜青、林慧年、陳維立、周儒(2011)。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教師專業職能表現及成長需求初探。環境教育研究,9,75-108。
王瑋龍、洪靖婷、趙麗玲、溫育德、林宗岐、林素華(2010)。大專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生物科學,52,1-14。
王懋雯(1995)。環境傳播研究之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4,39-46。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教育季刊,23,5-9。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
永續發展教育網(2006)。http://www.csee.org.tw/efsd/web/index.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環境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構。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成立之沿革。取自http://nsdn.epa.gov.tw/CH/nsdn/HISTORY.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臺灣永續發展原則與方向。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60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環境教育法總說明。取自http://www.epa.gov.tw/result.html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環境教育管理系統。取自http://eeis.epa.gov.tw/front/
何森元(2003)。探索林務局推廣環境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忠宏(2012)。動物園的理論與實務-解說服務。動物園雜誌,109,26-35。
呂依純、徐榮崇(2009)。臺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7,111-144。
呂理德(2010)。中央大學防災通識教育。「環境災難傳播」課程之初探。取自http://enhance.ncdr.nat.gov.tw/Upload/201105/admin_20110519104014_99-078~1.PDF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李文昭(譯)(2008)。寂靜的春天(原作者:Reachel Carson)。臺中市:晨星。(原著出版年:1962)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李金銓(1983)。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思屏、林晏州(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15-36。李勝雄、陳俐欣(2012)。遊客濕地保育環境知識和態度關係之研究-以鳥松濕地公園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130-154。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學刊,5,58-64。周少凱、許舒婷(2010)。大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嶺東學報,27,85-114。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環境教育,16,17-25。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臺灣教育,589,22-28。周儒、何森元(2004)。下一步是什麼?-試論林務局推廣環境教育現況、發展需求與策略。臺灣林業,30,2-16。周儒、劉冠妙(2008)。創造優質的環境學習服務-談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之發展。臺灣林業,34,16-43。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南(1999)。論文化活力在永續發展文化轉型中的意涵。環境教育研究,6,21-48。
林達森(2007)。國中生對生態與環境概念的認知。教育實踐與研究,2,65-94。林靜伶、周儒(譯)(1989)。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29-38。
柏雲昌(1998)。落實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經濟前瞻,56,55-56。洪木利(2000)。從環保生活到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9, 24-26 。
胡子陵(2009)。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8,11-27。胡子陵、朱麗香(2010)。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知識、態度對環境保護行為影響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10,21-40。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唐孝蘭、林建輝、曾治乾、黃禎貞、莊博閔、葉國樑(2010)。臺北市某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學校衛生,57,87-106。
唐貺怡、周淑嬌、黃凱羚、葉國樑、黃禎貞、唐孝蘭、曾治乾、石玲如(2009)。國中生環境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學校衛生,54,51-67。
孫志鴻(1999)。永續發展研究。環境教育季刊,37,75-81。徐瑞婷(2009)。從環境知識傳播探討政府、大眾與媒體角色-以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高佩瑤(2011)。學術型環境組織倡導《環境教育法》之溝通行動研究:以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為例。環境教育研究,9,109-142。
高翠霞(2008)。環境教育電子報(第3期)。【電子郵件清單】缺半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需從學校鏈結到社區。取自http://www.csee.org.tw/modules/evennews/index.php?action=newscribe
高翠霞(2011)。認識環境教育手冊。許民陽、林明瑞、高翠霞、王順美、葉俊宏、梁明煌(主持人)。全國環境教育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子超(2007)。建構政府部門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4:2,001-021。張子超(2009)。「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數位學習課程的建置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80,18-30。張世昌(2008)。臺灣地區各縣市環保局推廣環境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市:商鼎。
張玉蓮(2004)。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局推廣學校環境教育現況之調查問卷(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張怡萱、林喻東、鄧書麟、劉癸君(2011)。新環境典範態度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關係之探討—以嘉義樹木園的遊客為例。林業研究季刊,33,13-28。
張芳全(2011)。行政人員與環境教育。T&D飛訊,117,1-23。
張珍悅、徐勝一(2010)。永續發展教育之研究--以臺灣國中生對地理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間相關性分析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6,17-30。
張郁雯、沈少文(2012)。高雄市國小環境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4,319-340。
張健挺(2009)。網路暴力、信息自由與控制-傳播速度的視角。中國地質大學學報,5,104-108
張婉如(2010)。個案教師推廣環境教育之教師信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教育部(2010)。教育公告。教育部調查各校環境教育指定人員。取自http://bulletin.tn.edu.tw/ViewDetail.aspx?bid=5063
教育部(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140.111.34.54/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52-75。
許世璋(2003a)。大學環境教育介入研究-著重於環境行動、內控觀、與環境責任感的成效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39-172。許世璋(2003b)。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他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97-119。許世璋(2003c)。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121-139 。許世璋、李曉珊(2004)。影響三位花蓮環保團體領袖其環境行動養成之生命歷程探索。環境教育學刊,3,57-74。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69-94。
許世璋、陳淑寶(2002)。遊客中心展示館之解說評估--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展示館為例。戶外遊憩研究,4,49-73。郭金水、賈立人、楊慧琪、邱立崗(1997)。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環境責任。臺北師院學報,10,177-214。郭實渝(2009)。落實環境教育–生態文化的建設。教育科學期刊,8,1-24。郭實渝(2010)。從生態素養到生態智慧。環境教育研究,8,43-62。
陳永仁、劉佳鈞(1995)。環境保護署之環境教育政策與宣導經驗。環境教育,20,6-23。陳向明(2008)。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臺北市。
陳思利、葉國樑(2002)。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環境教育學刊,1,13-30。陳訓祥、張秀娟(2011)。科學博物館落實環境教育之推廣策略--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5,83-97。
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臺北市:華泰。
童惠芬(1998)。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越虹(2006)。基於傳播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解讀。中國礦業大學學報,4,126-131。
馮丙坤(2005)。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障礙與對策。中國農管通報,21,369-372。
馮莉雅(2007)。討論國中永續發展教育之課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1- 2 7。黃文雄、黃芳銘、游森期、田育芬、吳忠宏(2009)。新環境典範量表之驗證與應用。環境教育研究,2,49-76。
黃芳銘、楊世安(2006)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1,159-183。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翔勝。
楊明獻、林明瑞(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實驗課程中的環保認知、環保態度及環保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5,2006。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楊秋霖(1999)。臺灣森林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1-6。葉俊榮(2005)。臺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研考雙月刊,29,6-18。靳知勤(1994a)。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21,47-59。
靳知勤(1994b)。國民中學師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間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43-158。靳知勤(1994c)。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季刊,23,31-39。靳知勤(2000)。教師參與科學博物館短期環境教育專題研習的影響。科學教育期刊,8,287-316。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0)。取自http://www.dep.taipei.gov.tw/ct.asp?xitem=25291114&CtNode=39253&mp=110001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2007)。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7915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2013)。取自http://e-info.org.tw/node/72818
趙家民、林郁鳴(2010)。環境實驗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有想之研究。遠東學報,27,59-74。
劉小如、黃勉善(2008)。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臺北市:桂冠。
鄭淞仁、何小曼(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價值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昆蟲與環境」教學活動為例。環境教育學刊,11,39-57。
鄭權鑫、林敏芳、劉惠元(2006)。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綠色學校推廣歷程與阻礙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26
賴錦鴻(2007)。高雄縣岡山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環境教育學會。設立緣起:認識環境教育。取自http://www.csee.org.tw/modules/page1/index.php
環境教育學會。環境教育法草案。取自http://www.csee.org.tw/modules/legislate/index2.php
聯合國新聞部訊息技術科。二十一世紀議程。取自http://nsdn.epa.gov.tw/CH/NADOCUMENTS/21NA/21NA.HTM
謝國隆(1990)。我國環境保護單位行政人員環境教育之研究-以現職科(課)長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鍾佩伶、林國祥、仲崇毅(201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濕地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行為之影響。大仁學報,40,27-40。
魏任鋒(1999)。探索大學校院非環境專業科系教師執行環境教育之教學現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1999。魏鈺玲、曾治乾、黃偵貞、莊博閔、葉國樑(2011)。臺北縣某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之調查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1,39-54。
Agyeman, A., &Kollumus, J. (2002). 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 239-260.
Ajzen, I. (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lexander, E. (1985). From idea to action: Notes for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777-795.
Chawl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revisite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pro-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11-21.
Chawla, L. (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15-26.
Depoe, S.(1997).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and Criticsm, 12, 368-371.
Environmental studies. Re: What is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Electronic mailing list message﹞.Retrieved from http://www.uwosh.edu/es/jobs/uwo-created-web-pages/communication#what
Frank, N. & Lombness, M. (1988). Gaining regulatory compliance: Law enforcement and power in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 Society, 20, 71-91.
Hines, J., Hungerford, H. & Tomera, A.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 1-8.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 8-21.
Lasswell,H.D. (1948).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pp215-228).New York: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
May,T.S., (1999). 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ivornmental education,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 .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4-11.
OECD (1999).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aris, France: OECD.
Powers, A. L. (2004). An Evaluation of Four Place-Based Educa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5, 17-32.
Ramsey,J. (1993).The Effects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ight-Grad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4, 31-36.
Sauve, L.(199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A Further Appraisal.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 7-34.
Tilbury, D. (199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defining the new foc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1990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 195-212.
Palmer, J. A., Suggate, J., Bajd, B., & Tsaliki,E. (1998).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evelopmentof adul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in the UK, Slovenia and Greece. EnvironmentalEducation Research, 4, 42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