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勇志、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著者:Riessman, C. K.)。台北市:五南。
王怡元(2004)在學校體制中女同志族群與非女同志族群問族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怡慧(2000)。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政宇茹(2010)。台灣同性戀歷史脈絡之初探。北市教大社教學報,8,225-
266。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洪雅琴(1996)。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的探討。諮商與輔導,126,17-20。
周華山、趙文宗(1995)。「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
志研究社。
畢恒達 (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
許佑生(1995)。當王子遇見王子:認識當代同性戀文化。台北市:平安出版社。
許育光(2000)。敍事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
輔導季刊,36(4),17-26。
陳尚武(2010)。「半庄腳」國中校園裡的陽剛文化分析:以教師和女同志學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彥廷、柳賢(2007)。一位幼兒教師教學實際知識的轉化:敘說取向。教育研
究學報,41,79-103。
陳郁齡(1999)。談青少年同性戀。輔導通訊,58,46-54。陳培驊(2005)。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欣慧(2009)。高職女同志學生校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杏元(2004)。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
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杏元、黃玉(2008)。服務學習課程方案對同志族群刻板印象改變之個案研
究。台灣性學學刊,14(1),69-87。
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1)。「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
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
劉安真(2002)。從多元文化觀點談同志肯定諮商。輔導季刊,38(4),6-15。劉安真(2006)。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諮
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1,201-228。
張瑋容(2007)。成為自我意識的女同志運動者:從台大浪達社看同志社團參與
的認同轉變軌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著
者: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臺北市:心理。
賴鈺麟(2003)。台灣同志運動的機構化:以同志諮詢熱線為例。女學學誌,15,79-114。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惠瑛(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
戀者之處境與污名。台灣性學學刊,11(2),61-74。
廖韻雯(2006)。「窩」在哪兒?淡水地區大專院校女同志生活風格之自我展演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蔣琬斯 (2007)。女同志大學生的自我探索與親密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菁敏(2011)。從女同志學生的生命故事看國中校園異性戀霸權的運作(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貳、網路引用
史倩玲(2011年04月27日)。性平課程納同志 減少性別霸凌。台灣立報。取
自:http://history.n.yam.com/lihpao/garden/201104/20110427226755.html
沈育如(2013年11月5日)。天生不自然? 46團體聚台大抗議歧視。聯合報
取自: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3577214
許敏溶(2013年11月08日)。教授批男同志 道歉仍稱噁心。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108/35422602/
蔡永彬(2013年09月28日)。師反同性婚 竟要學生連署。蘋果日報。取
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28/35325902/
鄭超文(2013年11月19日)。同性婚姻入法 立院辦公聽會。聯合報。取
自: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8305578.shtml
參、英文部分
Cass, V. (1979).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 219-235.
Cass, V. (1984).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Tes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Sex, 20,143-167.
Cass, V. (1996). Sexual orientation identity formation: A western phenomenon. In R. P.
McCarn, S.R., & Fassinger, R. E. (1996). Revisioning sexual minority identity formation: A new model of lesbian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4, 50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