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慧娟(2012)。南投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之教學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武典(2013)。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29,11-18頁。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吳淑美(1996)。探討「竹師實小特教實驗班第二年實施中重度殘障學生完全包
含課程模式成效」實驗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特教系。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臺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南成(2010)。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珣媛(2013)。彰化縣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易習。
李榮妹(2004)。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曉薔(2009)。臺北縣國中普通班教師教導過動症學生之教學困擾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哲宇(2013)。國中資源班教師教導學習障礙學生之教學困擾及因應策略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生傳(1993)。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教育學刊,10,33-103。林碧珠(2006)。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容妤(2010)。宜蘭縣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出版社。
洪啓芳(2007)。桃園縣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洪儷瑜(2014)。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周年。中華民國特
殊教育學會年刊,21-29。
徐顥恩(2004)。桃園縣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8)。97學年度國小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安置班別學生
統計。取材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cls_B/stuA_city_All_cls_B_20081020.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103學年度國小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安置班別學
生統計。取材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cls_B/stuA_city_All_cls_B_20141020.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5)。103學年度國小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班別班級數
統計(身障)。取材自:
https://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classA_city_All_cls_B/classA_city_All_cls_B_20150320.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5)。103學年度國小一般學校身心障礙類安置班別學
生統計。取材自:https://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cls_B/stuA_city_All_cls_B_20150320.asp
莊秀妮(2015)。國小融合班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彭慧玲(2002)。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黃菁芬(2005)。高職(中)工業類科教師教學困擾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筠芳(2010)。淺談融合教育下普通班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關係與模式。東華
特教,44,14-19。
郭香玲(2007)。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生玉(1990)。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新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教
育心理學報,23,71-98。
郭訓呈(2010)。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張嘉文(2008)。融合在教育脈絡中的定義與爭論。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57-86頁)。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春興(200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嘉茹(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
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游淑娟(2008)。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ADHD兒童的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
支持系統之現況調查---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花蓮縣。
陳明聰(2002)。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陳心怡(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淑貞(2011)。基隆市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班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秋鴻(2014)。臺北市市立國小教師面對融合教育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曾媖楟(2007)。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童新玉(2013)。融合教育下國小普通班教師教學困擾與支援服務情形之研究-以
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湯梅英(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典。取材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091/?index=15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特教園丁,18(2),1-20。馮淑珍(2006)。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實施困擾與其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楊宜珊(2014)。嘉義縣學前教育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楊孝誼(2010)。普通班教師實施學習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特殊教育專業知能與
教學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蔡文龍(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 349-380 頁。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
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博允(2000)。臺灣和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盧榮順(1996)。臺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困擾及任教意
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
賴淑豪(2010)。融合教育下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賴雅雯(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鍾任善(2007)。高雄市特殊學校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顏瑞隆(2014)。從社會資本觀點談臺灣融合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133, 27-34。
二、英文文獻
Aldwin, C. M. (2007).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2nd
ed.). NY: The Guilford Press.
Booth, T., & Ainscow, M. (2004). Index for Inclusion: developing learning,
participation and play in early years and childcare. Bristol: Centre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 (CSIE).
Booth, T. and Ainscow, M. (2011). Index for Inclusion: developing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chools. Bristol: Centre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
(CSIE).
Bailey, J. & du Plessis, D. (1997). Understanding principals’ 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ve school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5), 428-438.
Corbett, J.(1999). Inclusivity and Special Culture: the Case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Prosser, J. (Ed.), School Culture. 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Dyson, A. (2000). Inclusion and inclusions: theories and discourse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Daniels, H., & Garner, P. (Eds.),Inclusive Education: Supporting
Inclusion in Education Systems.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Dickson, J. (2000). Growing with inclusion: A person reflec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7(4), 251-254.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ow, C. (1997). Point of View: Is inclusivism possible?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12(1), 71-79.
McCormick, J. (1997).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large School system. Jou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35 (1), 18-38.
Sailor, W., Gee, K.,&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In M.
Snell(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4thed.,
pp.1-82). Colum-bus, OH: Charles Merrill Publishing Co.
Thomas, G., Walker, D., & Webb, J. (1998). The making of the inclusive school.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