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9.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9: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杏芬
研究生(外文):Hsin-Fen Chen
論文名稱:余光中海洋詩研究(1948-2008)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Yu Guang-Zhong oceanic poetry (1948-2008)
指導教授:吳智雄吳智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siu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海洋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余光中海洋詩
外文關鍵詞:Yu Guang-Zhongmarine poe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0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1949年以後台灣現代詩發展史中,余光中是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從他的創作歷程,特別能看到時代潮流的浮沉,他幾乎經歷了台灣現代詩發展上的每一個風潮,而且都能站在現代詩發展過程中的顯要位置。
余光中的文學作品,以詩的成就最為大眾所熟悉,正如黃維樑所言:「余光中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採西洋藝術,他在新詩上的貢獻,有如杜甫之確立律詩。」從1948年到2008年,余光中共出版19本詩集,現代詩的創作已達千首以上,內容有鄉愁、愛情、親情、歷史文化、環保、海洋等主題,意象鮮明,內容豐富。
在台灣現代詩壇,多少把舵不定的船隻,險象環生,甚或被巨浪吞噬,而余光中的創作風格,多年來雖有變化,但他兼容中西,努力創新,拒絕在文字的迷宮玩虛無的遊戲,如一座燈塔,照亮在海上迷途的船隻。在余光中1974年以前的海洋詩中,海象徵著充滿希望與理想的未來憧憬,但也伴隨著飄搖徬徨而找不到方向的迷惘。1974年以後,詩人的香港、高雄時期,與海為鄰的外在環境,帶給詩人內在思維的創作經驗,此時期的海洋詩具有現實生命的感動。尤其高雄時期,余光中回歸現實,對南台灣的海洋,不管是實際的描摩海洋或是以海為美感經驗的寄託,海洋詩都充滿熱情的歌頌與現實的關照。
筆者對余光中在一生創作中,描寫那具有繁彩多般的海洋,摻揉大時代的悲歡離合與海景的情趣,感到無限欽佩與敬意,並期望藉此研究,拋磚引玉,引起論者對余光中海洋詩的注意。
From 1949 afterward in Taiwan, Yu Guang-Zhong has been a distinctive poet when referring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poetry. Epochs wax and wane throughout his creation process. Virtually, he has undergone all the developments of contemporary Taiwan poetry and by all means has had a significant role to play.
Of all Yu Guang-Zhong's literary work, the accomplishment in poems is the most widely known. As Huang Wei-liang said, “Yu Guang-Zhong has an origin from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Moreover, he adopts western concept of art. His contribution in New Poetry parallels that of Du Fu, who created the regulated verse Lushi.” From 1948 to 2008, Yu Guang-Zhong published 19 poetry anthologies. The creations on modern poems have surpassed one thousand, ranging from nostalgia, love, dear ones, historic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cean, and so on.
Navigating on the risky sea of Taiwan’s modern poetry, many vessels have been swallowed by the monstrous waves because the steerers fail to operate the rudders. However, Yu Guang-Zhong's creation style, like a light house , illuminates the dark sea and leads the way for the stray ships. He elaborately brings his work into existence without playing the nihility in writing, for his knowledge of East and West enables him to innovate resourcefully. In his marine poems before 1974, the sea symbolized not only hope and illusions for the future but also faltering and baffling for the loss of directions. After 1974, the dwelling in sea-bordering Hong Kong and Gaoxiong infused the poet the marine reality, in which the real-life touch of his ocean poems were inspired. The Gaoxiong phase, above all, was the time Yu Guang-Zhong returned to realism. As was shown in the depiction of Taiwan’s southern ocean, whether the oceanic portrayal or the maritime illustration, the marine poems were enthusiastic eulogies that spoke for the tangible existence.
The author admires Yu Guang-Zhong’s lifelong creation in that his nautical characterization vividly mixes the implicit yearning of the time with the amusement of the seascape. Such is the case of this study, aiming to cause more public attention to Yu Guang-Zhong’s marine poem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台灣海洋詩與海洋詩人述要 13
第一節 台灣海洋詩發展概要 13
第二節 海洋詩題材:歷史、生態、離島 18
第三節 海洋詩人:覃子豪、鄭愁予、瘂弦、汪啟疆 34
第三章 余光中寫作歷程 55
第一節 舟子的悲歌時期(1948-1957) 55
第二節 鐘乳石時期(1957-1958) 57
第三節 萬聖節時期(1958-1959) 61
第四節 天狼星與蓮的聯想時期(1960-1964) 66
第五節 敲打樂時期(1965-1969) 77
第六節 白玉苦瓜時期(1970-1974) 85
第七節 與永恆拔河時期(1974-1985) 91
第八節 高樓對海時期(1985-迄今) 94
第四章 余光中海洋詩:1948-1974 101
第一節 江湖河海的記憶 103
第二節 余光中的海洋意識 118
第三節 本期海洋詩的特質 123
第五章 余光中海洋詩:1974-2008 153
第一節 余光中的「海緣」 155
第二節 海洋詩的創作視角 163
第三節 香港時期海洋詩的特質 167
第四節 高雄時期海洋詩的特質 184
第六章 結論 207
附錄:余光中海洋詩 215
參考書目 217
一、余光中作品
(一)詩集
《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出版社,1952年。
《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
《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3版。(原名《魔杯》,未能於1956年出版) 。
《鐘乳石》,台北:中外畫報社,1960年。
《萬聖節》,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
《五陵少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再版。
《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5版。
《蓮的聯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重新排版。
《敲打樂》,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再版。
《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年。(1969年藍星詩社初版)
《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13版。
《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4版。
《余光中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文學的沙田》,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
《隔水觀音》,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紫荊賦》,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夢與地理》,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
《安石榴》,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五行無阻》,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台北:洪範書店,1998年。
《高樓對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藕神》,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二)散文集
《左手的繆思》,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2版。
《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2版。
《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重新初版。
《望鄉的牧神》,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
《聽聽那冷雨》,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5版。
《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
《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隔水呼渡》,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
《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井然有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日不落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重排新版。
《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余光中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含英吐華: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青銅一夢》,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余光中幽默文選》,台北:天下文化,2005年。
《余光中跨世紀散文》,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舉杯向天笑》,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三)、翻譯
《梵谷傳》,台北:大地出版社,2001年。
《老人與大海》,台北:重光文藝,1958年。
《英詩譯註》,台北:大林出版社,1984年。
《美國詩選》(林以亮編),台北:台英出版社,1988年。
《New Chinese Poetry》,香港:The Heritage Press,1961年
《英美現代詩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年。
《不可兒戲》,台北:大地出版社,1988年。
《土耳其現代詩選》,台北:林白出版社,1984年。
《溫夫人的扇子》,台北:大地出版社,1992年。
《理想丈夫》,台北:大地出版社,1995年。
《不要緊的女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四)、編輯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1950-1970)》,台北:巨人出版社, 1972 年。
《文學的沙田》, 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文學的前途》, 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壹)—台灣1970-1989》,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9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3年。
《秋之頌::梁實秋先生紀念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9年。

(五)結集
《余光中集第一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二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三卷‧詩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四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五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六卷‧散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七卷‧文藝評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八卷‧文藝評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九卷‧文藝評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余光中集第十卷‧集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信,《一隻鳥在想方向》,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丁旭輝編,《余光中集》,台南:台南文學館,2008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1989年。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中國海洋詩選編委會主編,《中國海洋詩選》,高雄,大海洋詩刊社,1985年。
朱雙一,《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學恕,《三葉螺線》,高雄:創世紀詩社,1962年。
朱學恕,《海嫁》,高雄:讀者書局,1971年。
朱學恕,《海之組曲》,高雄:山水詩社,1975年。
朱學恕、汪啟疆主編,《二十世紀海洋詩精品賞析選集》,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2年。
朱學恕,《開拓海洋新境界》,高雄,大海洋文藝雜誌社,1987年。
向明、劉正偉,《新詩播種者》,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
汪啟疆,《海上的授獵季節》,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汪啟疆,《海洋姓氏》,台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年。
汪啟疆,《台灣海峽與稻殼之舞》,台北:黎明文化,2005年。
汪啟疆,《人魚海岸》,台北:九歌出版,2000年。
汪啟疆,《台灣海峽與稻穀之舞》,台北:黎明文化,2005年。
汪啟疆,《夢中之河》,台北:黎明文化,1979年。
汪啟疆,《藍色水手》,台北:黎明文化,1996年。
汪啟疆、張曉萍繪,《到大海去呀,孩子》,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呂怡菁,《文化尋根與歷史定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
丘為君、陳連順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出版社,1978年。
林燿德,《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林耀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李魁賢,《李魁賢詩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年。
李敏勇《島嶼奏鳴曲》,台北:玉山社出版,2008年。
李敏勇,《島嶼奏鳴曲──李敏勇詩集II》,台北:玉山社出版,2008年。
李錫文,《海豚再見》,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6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局, 1984年。
洛夫,《眾荷喧嘩》,新竹:楓城出版社,1976年。
洛夫,《詩魔之歌-洛夫詩作分類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
周伯乃,《現代詩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
侯吉諒編:《「石室之死亡」及相關主要評論》,台北:漢光書局,1988年。
孫元衡,《赤崁集》,台北:台灣經濟研究室,1958年。
高世澤,《詩索海洋》,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8年。
高世澤,《捷運的出口是海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莫云,《推開一扇面海的窗》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台銀文叢第44種,1959年。
郁永河,《全台詩》第一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夏祖麗,《握筆的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
曾貴海,《鯨魚的祭典》,高雄:春暉出版社,1983年。
《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基隆港務局編印,1985年。
陳黎,《陳黎詩選1974-2000》台北:九歌出版,2001年。
陳幸蕙,《悅讀余光中詩卷》,臺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
陳幸蕙,《悅讀余光中散文卷》,臺北:爾雅出版社,2008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台北:黎明文化,2008年。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
陳鼓應等著,《這樣的詩人余光中》,台北:台笠出版社,1989年。
程代熙,《審美經驗現象學》上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春暉出版社,1998年。
黃慶宣,《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自傳》,臺北:天下遠見,1999年。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
張默、瘂弦主編,《六十年代詩選》, 高雄:大業書局,1961年。
張默、洛夫、瘂弦主編,《七十年代詩選》, 高雄:大業書局,1971年。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第三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年。
覃子豪《海洋詩抄》,台北:新詩週刊社,1953年。
覃子豪,《畫廊》,台北:藍星詩社,1962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1》,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
黃維樑編著,《火浴的鳳凰》,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
黃維樑編,《璀燦的五彩筆》,台北:九歌出版社社,1994年。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書局,1979年。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8年。
葉振輝主訪、陳慕貞記錄,《口述歷史:春天從高雄出發-余光中教授專訪》,高雄:藝敏出版社,2002年。
趙天儀等編選,《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出版社,1992年。
詹澈,《西瓜寮詩集》,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58年
詹澈,《小蘭嶼和小蘭鯨》,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詹澈:《海浪和河流的隊伍》,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
廖鴻基,《鯨生鯨世》,台北:晨星出版社,1997年。
龍彼德,《瘂弦評傳》,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台北:天下雜誌,2009年。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劉克襄,《自然旅情》,台中,星晨出版社,1992年。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
鍾玲編,《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1999年。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蘇其康主編,《詩歌天保》,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三、學位論文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玉芬,《余光中散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葆玲,《余光中高雄時期現代詩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簡惠貞,《余光中文學理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葉連鵬,《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蔡豔紅,《覃子豪詩藝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朱美黛,《汪啟疆新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
王晉民,〈論余光中詩〉,《藍星詩學》1999端午號,頁27-42,1999年6月。
李瑞騰,〈余光中高雄情-以詩為例〉,《聯合文學》14卷12期,頁68-70,1998年。
吳智雄,〈試論先秦文學中的海洋書寫〉,《海洋文化學刊》第六期,頁31-58,2009年。
陳素雲,〈余光中詩中的台灣關懷-民國七十四年定居高雄之後(上)〉,《國文天地》12卷2期,頁86-92,1996年7月。
陳素雲,〈余光中詩中的台灣關懷-民國七十四年定居高雄之後(下)〉,《國文天地》12卷3期,頁101-105,1996年8月。
游喚,〈台灣現代詩中的土地:河流與海洋(上)──七十年代以前的現象考察〉,《台灣詩學季刊》第16期,頁125-136,1996年9月。
瘂弦,〈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上)〉,《聯合報》1979年5月27日,12版。
齊豫,〈井邊的談話-鄭愁予、齊豫詩歌對談〉,《聯合報》,1985年5月25日,8版。
潘麗珠,〈1981-2001年的台灣現代詩研究略論-以中(國)文研究所博、碩士論為例〉,《國文天地》19卷2期,頁4-10,2003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