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基,2003。〈癩病園裡的異鄉人:戴仁壽與台灣醫療宣教〉。
王怡乃,2006。〈身心的烙印:被邊緣化痲瘋病患生命意義之探討〉。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任凱、王佳煌合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學富文化。
胡舜之編譯,1985。《A Primer of Leprosy(Hansen's Disease)》。台北:自印。
范燕秋,2004。〈從樂生療養院,看傳染病隔離的歷史空間〉。
洪鎌德,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翁台生,1980。《痲瘋病院的世界》。台北:皇冠。
張平宜,2004。《悲歡樂生》。台北:中華希望之翼協會。
梁其姿,1999。〈中國痲瘋病概念演變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399-433。梁其姿,2003。〈痲瘋隔離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5:3-14。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15。
陳威彬,2001。〈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歆怡,2006。〈監獄或家?台灣痲瘋病患者的隔離生涯與自我重建〉。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立行,1997。《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
劉集成,2004。《樂生療養院誌》。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頼尚和,1952。《中國癩病史》。台北:自印。
衛生署,2004。《痲瘋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
Arthur Rothstein,李文吉譯,2004。《紀實攝影》。台北:遠流。
Burrhus F. Skinner,王映橋、栗愛平譯,1990。《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s,超越自由與尊嚴》。台北:遠流。
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吳佩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
Kenneth L. Wilson,1973。《天使在她身旁-孫理蓮師母和她的台灣事工》。台北:基督教芥菜總會。
Paul Brand & Philip Yancey,江智惠、陳怡如合譯,1995。《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台北:智庫。
Paula Rabinowitz,游惠貞譯,2000。《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遠流。
Richer M.Barsam,王亞維譯,1998。《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