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亦榮(1991)。國民小學學生視力狀況與生活習慣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33-180。
王老得、謝春雄、劉貴雲、高翠霞、黃蔚綱(1985)。台北市學童視力保健之調查與對策。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2012)。視力保健實務工作手冊。臺北市:教育
http://www.edu.tw/moec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6252
王溢嘉、林國煌、林隆光、吳仁宇、田翠林整理(2000)。加強學童視力保健座
談會。健康世界,181(301),21~27。
內政部兒童局(2001)。護眼小百科。彰化縣幼兒教保學會。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2)。2012,3,29取自
http://www.who.int/en/
行政院衛生署(2009)。幼童近視防治親子手札。台灣眼科防盲教育研究依學
會主編。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近視歷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2012,3,29
取自:http://www.bhp.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2012,3,29取自:http://www.bhp.doh.gov.tw 吳德敏、陳美麗(1989)。臺北市某兩所國中一年級學生視力狀況與世禮保健知
識態度及行為相關研究。公共衛生,16(1),44-56。
李叔佩、林隆光、張英二、陳政友、楊志良、賴香如(1992)。學生視力保健實
驗研究(一~四年綜合報告)。中等教育,43(4),5-20。
李叔佩、張英二、陳政友、楊志良、賴香如,林隆光(1988)。學生視力保健實驗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2,49~82。李季堯(1986)。學生視力保健。臺北市:陽明。
李蘭、黃琪璘、王幼金、紀雪雲、楊志良(1989)。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視力
現況及相關之知識、態度與行為分析。中華衛誌,9(4),210-220。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仁鶯、洪復文、徐巾芠、林美娟(2009)。結合社區資源發展滾動型視力保健
計畫之研究。臺北市龍山國民中學行動研究計畫。
林隆光、洪伯廷、柯良時(1980)。眼球望遠是運動對近視防治效果的初步評估,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雜誌,28( 1),49-52。
林思源(2004)。高度近視問題大。健康世界,217,20-22。林國煌、王溢嘉、吳仁宇、林隆光(2001)。加強學童視力保健座談會。健康世
界。181(301)。21-27。
林隆光(1977) 。兒童視力保健。臺北市:健康世界。
林隆光(1989)。近視的流行病學。健康世界,167,91~93。林隆光(1990)。2000年學童視力工作之願景。健康世界,92-95。林隆光(1996)。學童視力保健。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隆光(1997)。近視病因發展史。台灣醫界。40(7)。13-14。林隆光(1999)。學幼童視力及立體篩檢工作。台北:教育部。林隆光(2000)。2000年學童視力保健工作之願景。健康世界。170(290)。36-40。林隆光、施永豐、陳建仁、蕭朱杏、李隆安、張景薇、蔡忠斌、郭耀文(2000)。
2000年台灣地區六至十八歲學生眼屈折狀況流行病學研究。臺北市:臺大醫
學院眼科。
林隆光、施永豐、陳建仁、蔡紫薰、吳淑芬、陳佳玉、謝蔭珮(2006)。台灣地
區六至十八歲學生眼屈折狀況流行病學研究。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施永豐(1995)。如何治療近視。台灣醫界:健康世界。施永豐(2001)。近視防治指引。載於中華眼科醫學會編,兒童視覺診療工作指
引,19-26。
施永豐、林隆光、王勢爵、王鵬程、柯良時(1993)。實驗性近視之研究-光線
對眼球發育之影響,32(1), 36-51。
施永豐、蕭朱杏、江亭萱(2005)。國內外屈光問題相關研究文獻探討-近視流行
病學及防治篩檢文獻回顧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實證回顧計
畫。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眼科。
柯良時(1996)。臺北市國民學校學童之眼屈光狀態調查。臺灣醫誌,58,336-354。
苗迺芳(1996)。教育界入對學生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衛生教育雜誌,16,20~31。
香港特區政府(2000)。立法會九題-患有近視的人口數字。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011/22/1122179.htm。
洪梅君(2006)。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臺北市國中生視力保健行為意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高翠霞(1986)。國小學童視力程度與其生理、心理特質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屏東市。張永源、顏雅音、王瑞霞(1984)。高雄市學生近視有關因素之初步探討。公共
衛生,11(2),201-226。
張保身(2003)。搶救視力大作戰。臺北市:元氣齋出版社。
張曼玲、劉淑娟(2000)。傳統醫學與台灣中醫護理發展。護理雜誌,47(6),8-12。
張雅芳(2004)。台北市學齡前兒童八十八年至九十二年視力篩檢結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
張慶忠、劉世忠(2002)。針刺配耳穴貼壓治療青少年近視1068例,中國針灸,
22,12。
教育部(2001)。把eye找回來。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5)。學童視力保健工作手冊。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主編。
教育部(2009)。視力保健Q&A。台灣眼科防盲教育研究醫學會主編。
教育部(2012)。加強學童視力保健五年計畫(核定本)
連惟歆(2001)。全台近視族大調查。常春月刊,215,32-36。集美國小(2010)。健康促進學校理念與行動。新北市三重區集美國小行動研
究計畫。
陳文甲、王惠珠、李穎勳、吳孟憲、陳育芬、許俊傑、陳正貴(1999)。高雄地
區九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近視狀況與環境因素之研究。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
雜誌,38(1),63-73。
陳世美、程景煜(2009)。台灣的視網膜病變。中眼醫誌,48,237-244。
陳明琮(2000)。國內近視的成因-近視是可以預防的。高醫醫訊月刊,19,17-19。
陳政友(1994)。學生近視問題探討,學校衛生,24,18-25。陳政友(2000)。學生近視問題探討。新北市九十學年學童視力保健教師研習會。陳政友、林隆光、彭秀英、劉婉柔、劉乃昀(2006)。國小學童學習壓力與其近視發生及
惡化關係之一年追蹤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1-26。
陳政友、黃松元、林隆光、王國川、劉婉柔、黎益承等人(2002)。學生視力保健效果實
驗研究。學校衛生,41,1-19。
陳政友、彭秀英、劉乃昀、吳家楹(2007)。學童視力保健工作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學報。28。67-104。
陳建仁(1997)。近視流行病學。台灣醫界,40(7),14-15。湯仁燕(1993)。國民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淑貞、洪文綺、陳曉玟(2004)。家庭因素和學業表現對我國國小學童視力保 健與運動行為之影響。衛生教育學報,21,1-17。
黃敏澤(2002)。台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近視預防知識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雪娥、吳金盛、吳麗佳、游瑞珠、彭月香、梁珮婷、吳麗貞、黃麗珠、陳怡如、
李怡德、葉芳秀(2003)。視力保健課程實施對學童知識態度行為影響之研
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政策規劃方案教育研究中心叢書(10)。
萬明美(2000)。中途失明程人致盲原因及適應力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59-78。
楊國樞、黃榮村、林隆光、徐嘉宏(1988)。學生近視問題的行為因素。行政院研究發展
考核委員會。
郭瑞玲(2008)。臺北縣國小教師對學童近視預防的信念與相關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瑞珍與熊鯤苓(2000)。台北某國中一年級學生視力不良狀況之相關因素初探。醫護科
技學刊,2(2),123-136。
葉金裕(2002)。國民小學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澎湖地區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鄭永豐(2007)。e世代台灣學童近視危險因子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蔡明德(2009)。視力訓練對近視兒童之復健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自然醫學院,嘉義縣。
賴昱宏(2012)。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視力保健中心(網路資料)。
http://www.kmuh.org.tw/www/ophthal/myopia9.htm
廖宜倩、陳正誠(1995)。我國學童視力不良相關文獻之回顧。學校衛生,26,23-32。
褚仁遠(2005)。眼病學。臺北市:宏欣。
劉乃昀(2006)。臺北市家長對學童採取近視防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
信念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2。13-35。
劉秀雯(2008)。臺北市學齡前幼童近視防治模式之長期追蹤研究。行政院衛生
署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研究計畫(計畫編號:DOH96-HP-1309)。
劉婉柔(2004)。國小學童學習壓力以及用眼行為與近視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大學,臺北市。
蔡明德(2009)。視力訓練對近視兒童之近視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榮坤(2000)。眼球發育與近視。高醫醫訊月刊,18,11。
鄭夙婷(2003)。台南市幼稚園教師近視預防保健信念及教學行為調查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屏東市。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顧榮進(1988)。小學一年級學生近視與七歲以前過度近作業關係之研究。中華民國眼科學會會刊,27,6-9。
二、英文部分
Angel, J., & Wissmann, D. A. (1980). The Epidemiology of Myopia. American of
retia Epidemiology, 3(2), 221-225.
Chen, C. Y., Peng, H. Y., Liu, N. Y., & Wu, C. Y. (2007). Study on the
constructing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student''s vision health care.
Journal of Healt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s, 28, 67-104.
Edwards, M, H. (1996). Do variations in normal nutrition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Optometry & Vision Science,73(10), 639-643.
Eong, K. G., Tay, T. H., & Lim, M. K. (1993). Education and myopia In 110,236
young Singaporean males.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34, 489-492.
Fan, D. S., Lam, D. S., Wong, T.Y., Islam, M., Saw, S. M., Cheung, A.Y., & Chew, S. (2005). The effect of parental history of myopia on eye size of pre-
school children: A pilot study. Acta Ophthalmological, 83, 492-496.
Giordano, L., Friedman, D. S., Repka, M. X., Katz, J., Ibironke, J., Hawes,
P., & Tielsch, J. M. (2009). Prevalence of refractive error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an urban population: The Baltimore pediatric eye
disease study. Ophthalmology. 116, 739-746.
Grosvenor, T. (1987). A review an a suggest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myopia
on the basis of age-related prevalence and age of onset. American journal
of optometry and physiological optics, 64, 545-554.
Hsu, S. L., Chang, C. H., Lai, Y. H., Wen, M. H., Cheng, K. C., & Ho, C. K.
(2008). Refractive status of mountain aborigine school children in
southern Taiwan.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 24(3), 120-125.
Ip, J. M., Rose, K. A., Morgan, I, Burlutsky, G., & Mitchell, R. P. (2008).
Myopia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Findings in a sample of 12-year old
Australian school children,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9(9), 3858-3863
Karlsson, J. (1970). Evidence for recessive inheridance of myopia. Clinice
Genet,7, 197-202.
Krishnaiah, S., Srinivas, M., Khanna, R. C., & Rao, G.N. (2009).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refractive errors in the South Indian adult
population: The andhra pradesh eye disease study. Clinical Ophthalmology,
3, 17-27.
Lewis, C. (2001). Vision correction taking a look at what’s new. FDA
Consumer, 35(5), 25-31.
Lin, L. L. K., Shin, Y. F., Hsiao, C. K., Lee, L. A., & Hung, P. T. (2001).
Epidemiologic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myopia among 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 in 2000. 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00
(10),684-691.
Ma, F. C., Lee. D., & Gez-Marin, (2001).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visual impairment in Hispanic adul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in Hispanic
Adults, 95 (1), 40-45.
Resnikoff, S., Pascolini, D., Etya’ale, D., Kocur, I., Pararajasegaram, R.,
Pokharel,G., & Mariotti, S. P. (2004). Global data on visual impairment in
the year 2002, Bulleti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2.
Sorsby, A., Sherian, M & Leary, G. A. (1970). Refraction and its components in
twin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Report 303,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London, UK.
Saw, S. M., Chen , B., Seenyen, L., Yap, M., Tan. D., & Chew, S. J. (2001).
Myopia in Singapore kindergarten children. Optometry, 72, 286-291.
Tsai, C. K., Teng, M. C., Wu, P. C., & Kuo, H. K.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featuring cataracts in a myopia-endemic area of Taiwan. Chang
Gung Medical Journal, 29(4), 406-411.
Yap, M., Wu, M., Lin, Z.M., & Wang, S. H. (1993). Role of heredity in genesis
of myopia, Ophthal Phyoiogical Opt.13 ,316-319.
Zylbermann, R., Landau, D., & Berson, D. (1993).The influence of study habit
on myopia in Jewish teenagers. Journal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 30, 319-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