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古書今印本(按年代排列)
1. 〔清〕李瑞清著:《清道人遺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2.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第十四冊》,《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3.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第十七冊》,《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二) 古書現代整理本(按年代排列)
1. 〔唐〕孫過庭原作,王仁鈞撰述:《書譜》,臺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12月。
2. 〔清〕康有為著,祝嘉疏證:《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2月。
3. 〔清〕康有為撰,龔鵬程導讀:《廣藝舟雙楫》,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3月。
4. 〔清〕康有為著,崔爾平校注:《廣藝舟雙楫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3月。
5. 〔清〕李瑞清著,段曉華點校整理:《清道人遺集》,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3月。
6. 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一集.近人書學論著.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
7. 馬國權著:《書譜譯註》,臺北市:華正書局,1990年10月。
8. 邱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8月再修訂。
(三) 現代人著作(按年代排列)
1.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
2. 祝嘉:《書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8月。
3.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
4. 謝家孝:《張大千的世界》,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月。
5. 楊震方著:《碑帖敘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
6. 侯鏡昶:《書學論集》,臺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10月。
7. 黃思源、王朝賓主編:《中國書法通鑑》,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1年9月。
8.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四冊》(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9.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2月。
10.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11. 周策縱總編輯:《民初書法:走過五四時代-書家小傳及釋文》,臺北市: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5年7月。
12. 張范九、倪文東:《書法投資與鑑賞》,臺北:美藝學苑社,1996年10月。
13. 盧廷清著:《沈鬱.勁拔.臺靜農》,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14. 李蕭錕:《中國書法之旅》,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15. 崔偉著:《中國書法家全集.何紹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16.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原書名《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與審美》,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17. 劉濤:《書法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18. 徐建融:《書體介紹》,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19. 單國強主編:《中國書畫投資與鑑藏》,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2月。
20. 仲威:《碑帖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21. 李蕭錕:《書法空間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22. 徐建融:《書寫的技法》,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23. 馬琳:《書法簡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24. 王家誠:《畫壇奇才張大千》,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
25. 盧廷清著:《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1:渡台碩彥.書海揚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4月。
26. 陳欽忠著:《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2:風規器識.當代典範》,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4月。
27. 盧廷清著:《書藝珍品賞析47臺靜農》,臺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
28. 葉喆民:《中國書法通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29. 孔寶剛、慶旭主編,慶旭編著:《經典碑帖導學教程.篆.散氏盤》,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7年11月。
30. 孔寶剛、慶旭主編,馬一超編著:《經典碑帖導學教程.篆.毛公鼎》,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7年11月。
31.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修訂本),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32. 《書法》雜誌編輯部編:《書法文庫–流光溢彩》,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33. 施子清著:《書法經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9月。
34.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35. 陳振濂:《中國現代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36. 雒三桂:《中國書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
37.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38. 汝信主編,任德山著:《中國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39. 侯開嘉:《中國書法史新論》(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40. 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近現代書法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41. 何學森:《楷書技法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8月。
42. 崔樹強:《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43. 鄭一增編:《民國書論精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3月。
44.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共二冊)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5月。
45. 施子清編著:《書法經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7月。
46. 季惟齋著:《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47. 慶旭著:《書法經典一○○名帖:從溯源到賞析,從臨摹到創作》,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
二、 學位論文
(一) 博士論文(按年代排列)
1. 崔衛:《學校制度下中國美術教育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論文,2005年。
2. 郭芳忠:《乾嘉學術對晚清書學思想及書風影響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3. 劉鑒毅:《晚清書學技法論》,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4. 黃世錦:《清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臺北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二) 碩士論文(按年代排列)
1. 巴語暘:《清代復古書風與漢隸關係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2. 施宏國:《清代書法中興之復古書風─隸書發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年。3. 蘇森裕:《清初漢隸復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 金美京:《清代篆書風格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 楊樹明:《清末民初大變局中的李瑞清》,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旅學院專門史碩士論文,2005年5月。
6. 姚吉聰:《清代後期篆書造形研究》,彰化縣: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 胡基魁:《論晚清碑帖融合的書學思想及其實踐》,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6年。
8. 成雅君:《清代碑學對乾嘉以後隸書發展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9. 李宇平:《碑派筆法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0. 徐雯雯:《李瑞清年譜》,南昌:南昌大學中國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三、 單篇論文
(一) 研究論文集(按年代排列)
1. 傅申:〈曾熙、李瑞清與門生張大千〉,巴東、徐天福主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頁8-19。
2. 王耀庭:〈書家畫–曾熙、李瑞清畫藝〉,巴東、徐天福主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頁20-29。
3. 盧廷清:〈曾熙與李瑞清的書藝初探〉,巴東、徐天福主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頁30-42。
4. 蔡耀慶:〈鬻書海上〉,巴東、徐天福主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頁43-50。
5. 魏可欣:〈從李瑞清的潤例觀其鬻書活動與書藝〉,巴東、徐天福主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頁51-59。
(二) 期刊論文(按年代排列)
1. 吳宗慈:〈李瑞清傳〉,《國史館館刊》第1卷第4期,1948年11月,頁112-113。2. 祝味菊:〈書法家清道人的逸事趣聞〉,《藝文誌》第77期,1972年2月,頁43-48。3. 周邦道:〈當代教育先進傳略(贛三)〉,《江西文獻》86期,1976年10月,頁27-30。
4. 張千里:〈記梅癡清道人〉,《藝文誌》第136期,1977年1月,頁18-20。
5. 惲茹辛:〈沈寐叟與李梅盦--民初兩大書家之隱事〉,《中外雜誌》,第22卷第1期,1977年7月,頁100-103。6. 周肇煒:〈清道人之書法〉,《中國國學》第9期,1981年8月,頁272–277。
7. 胡健中:〈清道人(李瑞清)軼事及御柳圖〉,《大成雜誌》第104期,1982年7月,頁17-19。
8. 胡健中:〈閒話清道人〉,《江西文獻》第110期,1982年10月,頁20-22。
9.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九十七)〉,《傳記文學》第42卷第1期,1983年1月,頁137-148。
10. 吳垂昆:〈臨川清道人李瑞清鄉賢傳〉,《書畫家》第15卷第5期(總第89期),1985年6月,頁13-20。11. 傅申:〈松梅芝石圖﹣﹣張大千受學於李瑞清的見證〉,《雄獅美術》第253期,1992年3月,頁88-90。12. 菊南山:〈百年難得一見的書學大家--清道人的書藝-上〉,《雄獅美術》第281期,1994年7月,頁48-57。13. 菊南山:〈百年難得一見的書學大家--清道人的書藝-中〉,《雄獅美術》第282期,1994年8月,頁31-38。14. 菊南山:〈百年難得一見的書學大家--清道人的書藝-下〉,《雄獅美術》第283期,1994年9月,頁48-54。15. 菊南山:〈清道人的畫藝〉,《雄獅美術》第286期,1994年12月,頁90-94。16. 菊南山:〈清道人傳.上篇〉,《東南文化》1994年6期(總第106期),1994年,頁4-14。
17. 菊南山:〈清道人傳.下篇〉,《東南文化》1995年1期(總第107期),1995年,頁7-16。
18. 傅愛國:〈試論薪火百年的”金石書派”〉,《文藝評論》,1998年6月,頁84-96。
19. 謝建華:〈金石書派芻議〉,《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2002年,頁136-145。
20. 姜壽田:〈現代書法家批評:胡小石〉,《青少年書法》2002年20期,頁22-24。
21. 傅愛國:〈金石書風一脈相承–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師承現象中的書法教育面面觀〉,《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3期(總第146期),2003年,頁113-116。
22. 王立民:〈金石書派百年傳承-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其人其藝〉,《收藏家》,2004年8期,頁32-37。
23. 謝健華:〈論金石書派的理論與風格特色〉,《書畫藝術》,2005年3月,頁35-37。
24. 謝健華:〈論金石書派的理論與風格特色(連載之二)〉,《書畫藝術》,2005年4月,頁32-33。
25. 古申:〈得益敦煌飛天之美–張大千書法賞析〉,《青少年書法》,2005年24期,頁27。
26. 呂立忠:〈書香翰墨濃,詩畫齊出眾–清代「桂林臨川李氏」書香世家〉,《河池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0-26。
27. 守墨:〈中國近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李瑞清的書法藝術〉,《青少年書法》2007年 13期,2007年7月,頁7-8。
28. 董家鴻:〈院體書法考述〉,《中華書道》第58期,2007年11月,頁16-28。29. 張蔚星:〈書存金石氣,學貫文史哲–紀念胡小石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收藏家》,2008年4期,頁3-8。
30. 孫洵:〈從李瑞清的書法說起–兼析「愚忠」與「高古」〉,《書畫藝術》2008年5期,2008年,頁64-67。
31. 宋連弟:〈追尋書法藝術中的金石味〉,《藝術探索》第23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29-30。
32. 王中秀:〈拂去歷史的塵埃 : 曾熙與李瑞清在上海的藝術活動一瞥〉,《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20卷第4期(總第201期), 2010年4月,頁14-29。
33. 魏可欣:〈髯梅二老的名師傳奇「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典藏古美術》第211期 ,2010年4月,頁168-171。
34. 李定一、陳紹衣、李定國:〈李瑞清書學初步研究--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90週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20卷第5期(總第202期),2010年5月,頁6-15。
35. 王舒津:〈藝美之變--李瑞清的美術教育與書畫實踐〉,《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20卷第5期(總第202期),2010年5月,頁16-28。
36. 劉鑑毅:〈晚清書學使筆論〉,《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頁217-238。
37. 聶希安:〈張大千的藝術人生及啟示〉,《新聞愛好者》2011年 03期,2011年2月,頁68-69。
四、 書法碑帖、作品集(按年代排列)
1. 〔清〕李瑞清:《朱君五樓生壙記》,臺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85年6月。
2. 西林昭一解說,淺原達郎釋文:《中國法書選5.後漢.禮器碑》,日本東京都:二玄社,1987年12月。
3. 四川美術出版社編:《民國時期書法(上)》,成都市: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
4. 王朝賓主編:《民國書法》,鄭州市:河南美術出版社,1989年6月。
5. 西林昭一解說,清原實門/萩信雄釋文:《中國法書選19.東晉.劉宋.爨寶子碑.爨龍顏碑》,日本東京都:二玄社,1989年11月。
6. 西林昭一解說,福本雅一釋文:《中國法書選9.後漢.張遷碑》,日本東京都:二玄社,1990年3月。
7. 李定一輯:《李瑞清楷行三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3月。
8. 周策縱總編輯:《民初書法:走過五四時代》,臺北市 :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5年7月。
9. 同朋舍、文物岀版社編集:《中国真蹟大觀-民國.現代(一)》,[日本]京都市:同朋舍,1995年12月。
10. 朱培爾、張成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胡小石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11.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古代編(86)》,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8月。
12. 陳烈編:《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7月。
13. 董信、黃鴻春主編:《近代中國書畫輯粹(二)》,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年8月。
14. 單國強主編:《清代書法》,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12月。
15. 單國強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代書法》,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16. 莊芳榮主編:《近現代書法大展》,臺北市: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2003年7月。
17. 劉燦章編:《王鐸書法精選》,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6月。
18. 李定一、陳紹衣編著:《李瑞清書法選(一)》,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19. 巴東、徐天福主編:《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李瑞清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
20.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中國碑帖名品9.石門頌》,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8月。
21. 《近代碑帖大觀.第二集》,出版資料不詳。
五、 網路資源
1. 侯鏡昶:〈東漢分書流派評述〉,網址:http://www.docin.com/p-93549512.html。
2. 百度百科「東漢書法」條,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6990375.htm。
3. 百度百科「何紹基篆書七言聯」條,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5981855.html?fromTaglist。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臺北: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ersion 1.5,網址:http://203.68.243.199/cpedia/Content.asp?ID=68932。
5. 謝庚《寄禪禪師冷香塔銘》注釋,網址:http://hk.plm.org.cn/qikan/zjfj/1999/1999.4/199904f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