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4)。憲法和憲法修正案:學習問答。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憲法和憲法修正案:輔導讀本。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王人博(2006)。憲法的中國性--「五四憲法」制定的背景。2007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5010.htm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世杰、錢端升(2004)。比較憲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正旭(2003)。江澤民主政時期中共政黨屬性轉變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孟倫(2001)。國民大會定位變革之研究(1916-2001年)。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道國(2007)。修憲: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社科縱橫,22(8),94-97。
石之瑜(1992)。從大破大立到總結經驗-海峽兩岸修憲實踐比較。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2),79-97。石之瑜(1993)。中共法制理論解析:關於「中國特色」之論爭。台北:三民書局。
石佳玉(2003)。中國大陸政府職能之研究-制度變遷因素之探討。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任兆銀(2001)。我國經濟轉型中的憲法變革軌跡及其啟示。學術探索,(6),34-37。
何莉萍、趙曉耕(2007)。靈活實用的土地立法思想和實踐活動。湘潭大學學報,31(2),107-111。
何煤成、何林(2005)。我國的農地制度與改革。陜西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1),5-8。
何福居(2004)。改革開放後大陸法制之變遷--經濟體制轉型與法制接軌之互動。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沈寶祥(2008)。中國經濟--回顧解放思想、發展經濟三十年。2010年6月26日取自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M24/787/20080626115255134.shtml
余至美(2001)。威權轉型後台灣地區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87-2002。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吳玉山(2006)。政權合法性與憲改模式:比較臺灣與歐洲後共新興民主國家。問題與研究,45(1),1-28。吳重禮、吳玉山等(2006)。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台北:五南出版社。
呂炳寬(2003)。我國與法國憲政體制之比較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宏仁(1997)。兩岸憲法法理基礎的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李炳南(2004)。2000台灣憲政。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炳南(2005)。海峽兩岸憲法修正之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4-H-002-008-)。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李登輝(1995)。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憲榮(2006)。制定台灣新憲法的必要性。台灣民主季刊,3(1),1-26。阮銘(2004)。台灣民主化的道路。發表於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高雄。
周永鴻(1999)。民進黨與第四次修憲--制度設計談判中的偏好形成與策略選擇。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林士傑(2001)。中國大陸行政改革之研究---以政府職能轉變的角度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林水吉(2002)。民主化與憲政選擇:由憲政主義析論我國六次修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仲修(2001)。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崇義(2000)。中華民國憲法形成與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林裕琛(2003)。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之研究:中俄制度之比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俞子清(2004)。中國憲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姜新立(2007)。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解析。發表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主辦,「十七大」大陸工作簡報,台北。
施正鋒(2002)。台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發表於歐洲聯盟研究協會所主辦,「從歐洲反思台灣:在民主的元素中,探索台灣主體性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
泉州晚報(1995)。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相關條文相關資料。2007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qzwb.com/jzk/19991015/BIG5/42^JZB1501.htm
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中國大陸綜覽。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
高永光(2004)。論民主政治的正當性。國政評論,憲政(評)093-072號,2004年4月。
徐貫中(1993)。評中共修憲建議和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海峽評論,(29),44-46。殷德惠(2003)。語言與權力:李登輝與民粹主義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秦前紅(2002)。憲法變遷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國史館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2004)。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張五常(2009)。中國的經濟制度。北京:中信出版社。
張峻豪(2006)。動能與形式:從新舊制度主義分析我國憲政體制變遷脈絡。中山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張慶福、任毅(2004)。論公民基本權利憲法保障制度的加強和完善。遼寧大學學報,32(4),49-53。
曹金增(2002)。我國公民投票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梁健康、盧佩玲(2005)。淺議現行憲法修改草案。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80-81。
郭德厚(2003)。基本義務之研究---憲法第十九條的反思。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陳世岳(1998)。政治領袖與政治轉型: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如音(2007)。中共黨國體制-論黨對政治運作的領導。2009年7月11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sam82782004陳宜安(2003)。我國國家體制與警政發展(1950-1987年)。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陳采葳(2006)。第七次修憲後民進黨推動第二階段憲改之歷程與走向。中華人文社會學報,(5),56-85。陳郁宜(2006)。憲政爭議的媒介再現─台灣主要報紙報導第四次修憲之分析。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朝建(2002)。精省後省之定位暨監督機制之研究—論省之法律地位與省政府功能之轉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陳朝建(2005)。催生二○○六新憲法的模式。國家政策季刊,4(2),129-148。陳新民(2002)。1990-2000年台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證。台北:學林出版社。
陳滄海(1995)。修憲與政治的解析。台北:幼獅出版社。
陳滄海(1999)。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證。台北:五南出版社。
彭懷恩(2005)。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
曾建元、彭艾喬(2006)。第七次修憲的公投入憲對第二階段憲政改造途經的影響-修憲與制憲的辯證。中華人文社會學報,(5),10-55。
曾素瑩(2000)。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華夏經緯(1992)。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2009年11月26日取自http://big5.huaxia.com/zt/tbgz/07-082/523772.html
華夏經緯(1997)。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2009年11月26日取自http://big5.huaxia.com/zt/tbgz/07-082/523773.html
華夏經緯(200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009年11月26日取自http://big5.huaxia.com/zt/tbgz/07-082/index.html
賀為民(2002)。完善我國修憲模式之管見。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4),39-42。
黃昭元(1998)。我國修憲程序與方式的檢討與建議。新世紀智庫論壇,59-69。黃泰達(2001)。國內制約因素對民進黨大陸政策之影響。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楊世雄(1998)。憲政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以第四次修憲為例。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坤樵(2003)。從憲法變遷論法律與憲法的緊張關係-以經濟憲法為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出版社。
葉俊榮、張文貞(2006)。路徑相依或制度選擇?論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模式。問題與研究,45(6),1-31。葉俊榮等(2006)。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出版社。
葉淑媚(2000)。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一九九0到二0 0 0。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董和平(2004)。憲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廖達琪(2005)。「人治」傳承的威權掌握:台灣憲政發展過程中領導菁英角色的初探。台灣民主季刊,2(3),33-54。
熊偉(2004)。對我國修憲模式的幾點思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6(1),28-31。
趙仁暉(2003)。黨紀或資深:我國國會改革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出版社。
劉雲生(2006)。農村土地國有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探析。河北法學,24(5),64-66。
劉楊(2002)。新中國憲法與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1(4),29-34。
蔡定劍(2006)。憲法精解。北京:法律出版社。
蔡熊山(1997)。台海兩岸憲政發展之比較。通識教育季刊,4(2),33-57。鄭立群(2008)。中國大陸農地產權變遷之研究(1978~2007)。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小平(1980)。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鄧學良(2006)。兩岸憲法歷次變革分析。高雄:中華勞資事務基金會。
總統府網站(2009)。中華民國憲法簡介。2009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roc_intro/law_intro.html
聯合報(2000)。民選總統罷免機制不周延,應審慎。2010年3月21日取自http://issue.udn.com/DAILY/8911/01/3.htm
謝文全(1995)。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出版社。
謝政道(2007)。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出版社。
魏嘉男(2002)。國家認同理論與台灣經驗論述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羅俐雯(2002)。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顧忠華、金恆煒等(2004)。憲改大對決:九七修憲的教訓。台北:桂冠出版社。
顧敏、邱垂泰(2005)。中共人民代表大會跨世紀的觀察與解析。立法院院聞月刊,(385),63-88。英文部分
Przeworski Adam,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Donnell & Philippe C. Schmitter(1986),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 Tentative Conclusion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and London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56.
Easton , David,(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Linz Juan J.,“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5),p.264.
Huntington Samuel P.,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 ”in Samuel P. Huntington and Clement H. Moore, ed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The Dynamics of Established One-Party Systems(N. Y.:Basic Books, 1970), pp.9-17.
Tien Hung-mao,(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Party-State : Taiwa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ssues & Studies, P.119(Ju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