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Irene(2007)。心在跳舞-遇見舞蹈治療。臺中市:白象文化。
大紀元網路新聞(2012年10月3日)。踢踏舞王-麥可佛萊利【新聞群組】。取自網路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6/5/16/n1319520.htm
王克芬、蘇祖謙(1996)。中國舞蹈史。臺北市:文津。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王財印、吳百祿(2002)。從青少年問題談情緒智力、情緒管理與生活輔導。學生輔導,83,38-47。江文慈(1997)。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2-8。吳雅珍(1999)。淺談舞蹈治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5(下),289-306。呂錦珍(2009)。全人教育,幫孩子享受青春。天下雜誌,頁64。
李天民、余國芳(2000)。中國舞蹈史。臺北市:大卷文化。
李宗芹(1999)。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宗芹(2000)。創造性舞蹈-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臺北市:遠流。
李宗芹(2002)。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臺北市:心靈工坊。
李宜蓁(2011)。生命探索,學校應該做得事。天下雜誌,頁78。
周文君(2001)。「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屏東縣。奇摩新聞(2012a年7月19日)。看問題/求援=示弱?學生自殺頻傳,叛逆期好面子成致命傷【新聞群組】。取自網路資料http://tw.news.yahoo.com/%E7%9C%8B%E5%95%8F%E9%A1%8C-%E6%B1%82%E6%8F%B4-%E7%A4%BA%E5%BC%B1-%E5%AD%B8%E7%94%9F%E8%87%AA%E6%AE%BA%E9%A0%BB%E5%82%B3-%E5%8F%9B%E9%80%86%E6%9C%9F%E5%A5%BD%E9%9D%A2%E5%AD%90%E6%88%90%E8%87%B4%E5%91%BD%E5%82%B7-031030144.html
奇摩新聞(2012b年8月26日)。戴勝益:建立一個仿冒的人生【新聞群組】。取自網路資料http://tw.news.yahoo.com/%E6%88%B4%E5%8B%9D%E7%9B%8A%E5%BB%BA%E7%AB%8B%E4%B8%80%E5%80%8B%E4%BB%BF%E5%86%92%E7%9A%84%E4%BA%BA%E7%94%9F.html
林秀娟(2004)。國小三年級學童自然學習日誌反思特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縣。林宗進(2009)。大學生對基因改造作物認知、反思判斷能力與論證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林岱霓(2008)。工業設計小組中加入熟手成員對生手反思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林杰(2010)。掌控情緒,就能掌控人生。臺北縣:菁品文化。
林鳳貞(2008)。兒童療育系列(3)身體與心靈的釋放-舞蹈治療。幼教資訊,211,44-47。施佳欣(2011)。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同儕互動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柯華崴(2000)。「培養反思力」導讀。載於林心茹譯,培養反思力(頁13-17)。台北:遠流。
洪瑩慧(2007)。鑲嵌憂鬱的身體敘說:一位中年喪偶女性與舞蹈治療的交會(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美惠譯(1996),Goleman, D.原著。EQ。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張雅萍(2006)。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寶文(2008)。舞蹈治療的主要概念與運作過程。諮商與輔導,271,7-9。教育部(2009年5月4日)。藝術教育札根實施方案【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網路資料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672&pages=0&keyword=%c3%c0%b3N%bbP%a4H%a4%e5
粘珮瑩(2010)。創造性舞蹈應用於表演藝術課對班級團體動力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陳政川(2005)。網路化檔案評量中學習者自我反思行為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秋斈(201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縣。陳英叡(2009)。身心覺察課程對改善腦性麻痺兒童身體使用與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陳麗鈴(2010)。戲劇活動生命教育模式對於國小學童生命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陶馥蘭(1994)。舞書:陶馥蘭話舞。臺北市:萬象。
陽光饅頭(2010)。情緒的神奇力量。臺北縣:動能文化。
董氏基金會(2012年6月16日)。2020年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負擔將高居所有疾病的第二位【新聞群組】。取自網路資料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peak04.asp
廖苑吟(2010)。屏東縣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自主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維基百科(2012年6月22日)。舞蹈【新聞群組】。取自網路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9E%E8%B9%88
臺大醫院職能治療室職能動力小組(2004)。新興療法-舞蹈治療。健康世界,220(340),71-79。
臺灣舞蹈治療協會(2012年7月18日)。什麼是舞蹈治療【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網路資料http://blog.yam.com/tdta/category/2081446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益廷(2010)。嘉義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情緒智力與死亡焦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蔡玉瑟(2006)。資優兒童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63-87。
蔡艾如(2007)。療癒性舞蹈課程對參與者之身心及生活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臺北縣,揚智文化。
蔡明翰(2003)。自我反思活動對高中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亦淵(2012)。應用混合式學習提升師資生情緒管理與反思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鄭怡苹(2008)。創造性舞蹈教學對於提升國中生肢體表現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鄭國志(2005)。提供反思機制於網路學習歷程檔案中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縣。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盧家珍(2003)。播撒身心健康的種子-臺灣舞蹈治療的展現況。表演藝術,127,32-35。蕭家盈(2011)。國中舞蹈班學生人際關係於創造性舞蹈中的改變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賴怡如(2007)。工業設計系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自我反思能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薛宇凡(2008)。敦煌養生舞對成年女性的情緒及壓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薛秀宜(2008)。中小學教師希望、樂觀、情緒智力及職涯期望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謝政廷與許秀勳(2008)。身心交融-舞蹈治療初探。諮商與輔導,271,14-18。
謝儀霏譯(2006),Andree Grau著。舞蹈。臺北市:貓頭鷹。
鍾聖校(2001)。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臺北市:五南。
鍾穗香(2003)。動態均術觀的藝術治療-淺談舞蹈治療。表演藝術,127,26-31。譚春虹譯(2006),Kelly Morth原著。世界最完美的情緒智商。臺北市:德威國際文化。
蘇祐慧(2010)。開啟另一扇心門-舞蹈治療。舞蹈教育,10,128-135。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2012, July 4). Dance Movement Therapy.Retrieved from http://www.adta.org/
Bar-On, R(2002). How important is it to educate people to be emotionally and socially intelligent, and can it be done?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21(4),3-13.
Blacker, H. (2001).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n L. D. Richardson & M. Wolfe (Eds.), Principles andPractice of Informal Education (pp. 86-92). London: RoutledgeFalmer.Cognitionand Personality,9,185-211.
Cooper ,R.K. & Sawaf, A.(1997).Executive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New York:Grosset/Putnam.
Costa, A. L., & Kallick, B. (2000). Habits of Mind :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habits of mind.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D).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Revised edn.), Boston: D. C. Heath.
Goleman, 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Justice, M., & Espinoza, S.(2007).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Testing the mediatory rol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t wor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3), 712-722.
Kemmis, D S.(1985).Action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reflection. In D. Boud, R.
Kish,C. K., & Sheehan,J. K.(1997).Portfolios in the classroom: a vehicle for developing reflective thinking. High School Journal,80(4),254-261.
Mikolajcazk, M., & Luminet, O.(2008).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of stressful ev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7), 1445-1453.
Montgomery, J. R. (1993). Reflection, A meta-model for learning, and a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aculty seminar on Refl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ueva Leon, Mexico.
Posner, G. J. (1989).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 New York: Longman.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Taggart, G. L., & Wilson, A. P. (1998). Promoting reflective thinking in teachers 44 action strategie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