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主編(2003)。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指引。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毛有本(2012)。陸軍專科學校學生士官專業認同與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SHU05149026)王柔翔(2009)。融入環境特色之科學數位遊戲學習對學校認同與環境覺知的影響~以「校園植物」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PTC147013)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79NTNU2331022)包凡一、王湲(譯)(1991)。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原作者:Charles Horton Cooley)。台北市:桂冠。
包克冰、徐琴美(2006)。學校歸屬感與學生發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學探新, 26(2), 51-54。
司恩魯(1999)。LULU的快樂秘方。台北市:水晶。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CCU0332001)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市:遠流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揚智。
余化人(1999)。臺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7NTNU0037009)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NCCU5626015)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武雄(1972)。國中教師學校認同之調查研究 。教育研究集刊,24,205-214。
吳秋帆(2007)。國小音樂才能班學生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南市。吳清山、林天祐(1999)。學校本位課程。2012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nmh.gov.tw /edu/basis3/28/ gc16.htm。
吳愛玲(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7TMTC0576014)呂俊傑(譯)(1991)。卡內基快樂公式(原作者:D. Carnegie)。台北市:絲路。
李介麟(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信念、單親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NKNU5332038)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HLT1284001)李宜玲(2012)。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TMTC5051003)李政貿(譯)(1987)。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原作者:Zimbardo, E.M.)。台北市:黎明。(原著出版年:1977)
李星謙(1988)。專科學校學生之群性特質與其對學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76NTNU2331008)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美枝(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文笙。
李美珍(2010)。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學習態度、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TTC204026)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台北市:全華。
周郁采(2006)。國中體育課程學習成效自評結果對運動休閒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NTNU5571004)林己文(201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研究-以苗栗縣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HCU04636013)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載於吳清山等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頁18-27)。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佩璇(1999)。校本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8NTNU0331002)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雙月刊,17(1),50-62。林俊廷(2011)。運動目標取向與教練塑造之動機氣候對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NT5567029)林秋環(200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CKU5331003)林哲群(2012)。體育課學習態度與滿意度對身體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PCCU0419001)林偉人(1999)。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51(2),3-13。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慧菁(2007)。台中地區大學生運動涉入對學校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市。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PTC576046)林豐城、張正偉(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精銳。
金清文(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TNU0198046)侯雅齡(1998a)。國小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6NKNU1464011)姚如芬(2004)。從學校本位課程觀點談數學教學活動設計內涵。台灣數學教育學會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之「學習教學&教學學習:數學教師教育研究之系列對話-課程與教學」(頁27-31),台北市。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CUE0037010)柯文麗(2004)。原漢學校本位課程之比較分析-以台灣中部以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NCCU5100007)柯仕偉(2011)。結合學校認同議題之學生集體創作課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國小「記憶工程」課程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PTT5616004)洪光遠、鄭慧玲(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胡應銘(1999)。從實務觀點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30-31。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103,13-17。張明輝(1998)。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a)。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74NTNU2331003)教育部(1968)。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籌備工作報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市:作者。
許秀薇(2008)。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TNU5205014)許舒翔、周春美、沈健華(2002)。技職院校教育行銷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69,9-13。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仁祥(2005)。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運動特色的探討。學校體育,15-2(87),14-18。陳育棠(2004)。網站環境之認知、情感對消費者態度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農產品網站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NCHU0402018)陳佳韻(2005)。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NTCTC461004)陳幸仁、余佳儒(2011)。一所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3,143-172。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090TMTC0576021)陳金祐(2002)。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之組織認同、工作滿意度及學校運作狀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樂樂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TPTC576068)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YUNT5571019)陳淑玲(2004)。應用創造性戲劇於音樂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態度的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NTNT1248007)陳惠文(2005)。國中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NKNU0332012)陳惠文、吳和堂(2007)。國中生對快樂學習認知之研究。中等教育,58(1),60-75。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PTT1576009)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PTT1576008)曾慈慧(2011)。兒童的校園環境涉入、地方感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4(1),109-139。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0NTCTC576044)游靖喻(2010)。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FGU05208007)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英忠、曾榮豐、程蓓芬、楊晴安(2010)。領導行為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中介與調節變項。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第六屆海峽兩岸組織行為與人才開發」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黃淑慧(2007)。國中學生對智障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楊巧鈴(2009)。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FJU00720046)楊國樞、吳靜吉、鄭石岩、曾昭旭(1994)。快樂如何追求:尋訪現代精神生活的桃花源。台北市:遠流。
楊瑞明 (2005)。如何規劃學校本位課程以發展學校特色。2012年5月10日取自http://0rz.tw/n2urb。
溫國珍(201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CUE5284032)葉政憲(2007)。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KNU5464030)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甄曉蘭與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16,。
趙克中(2005)。台南市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NSYS5331002)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TNU0328002)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歐用生(2005)。日本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對台灣課程改革的啟示。研習資訊,22(4),29-38。蔡易珊(2007)。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結構之檢驗與影響自我概念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NCUE5331014)蔡秋明(2003)。高職實用技能機械類科學生之自我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NCUE1037038)蔡清田(1999年12月)。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屏東縣。
鄭佰壎(1994)。消費者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盧娟娟(2007)。國小學童對校園的涉入、場所感與學校認同之研究-以直潭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市。賴保禎(1986a)。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秋香(2010)。12分鐘跑走訓練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MDU05611020)謝伸裕(譯)(2002)。ACSM 體適能手冊(原作者: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台北市:九州圖書。(原著出版年:2002)
謝譯瑩(2004)。學校本位音樂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臺南師範學院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NTNT1248004)
顏綠清(1980)。大學生國文態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3-125。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7NTCTC576008)英文部分
Baron, R. A., & Greenberg, J (1990).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urns, R. B. (1979).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Cooley, C. H. (1902). Human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Doob, L. W., (1947). The behavior of attitudes, Psychol. Rev., 54, 135-156.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Eggleston, J.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OE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Finn, J. (1989). Withdrawing from schoo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117-142.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rathwohl, et al.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
Maslow, A. H. (1970 )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ymonds, P. M. (1951). The Ego and the Self.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afts 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