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2)。英美兩國教師評鑑系統分析比較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85-100。
王文聖(2011)。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王志芳(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王俊斌(1998)。教師專業角色分析與專業組織之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2(1),79-96。王為國(1995)。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一所國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朱芳梅(2013)。新北市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政達(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取向與實際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78,38-46。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學院(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77-218頁)。臺北市:學富。
呂玉珍(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李怡樺(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林天祐(2007)。專業證照對教師專業的啟示。教師天地,150,4-9。林文忠(2009)。臺南市國小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運作與改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2。
林松柏(2005)。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林彥妤(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春宏(2009)。國小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國樑(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邱美真(2011)。中小學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態度探討: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洪劭品(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洪麗萍(2010)。臺中縣市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紀佳琪(2006)。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教師專業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秦夢群、陳清溪、吳政達、郭昭佑(2012)。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8,57-84。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育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47-27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熏芳(1998)。變革社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1-2。張清濱(2005) 。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市:五南。
張新仁(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系統與認證機制。載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講師儲訓研習手冊(105-118頁)。臺北市:教育部。
張瑀倢(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功能知覺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與教學導師制度芻議。師友月刊,447(9),6-16。
張德銳(2006)。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的研發、推廣、研究與實施展望。初等教育學刊,23,1-26。
教育部(2003)。2003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實錄。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參考版〉。取自http://www.wlsh.tyc.edu.tw/ezfiles/2/1002/img/67/1010001916_1.pdf
教育部(無日期)。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發展沿革大事紀)。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a03040e22220f2.pdf
梁福鎮(2006)。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科學期刊,6(2),6-16。莊慧華(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許峰維(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專業評鑑之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立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與教師專業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陳怡云(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對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美倫(2012)。新北市國民中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致遠(2011)。國民小學推動教師參與專業發展評鑑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家富(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陳淑卿(2012)。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莉倩(2010)。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文化知覺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慧蓮(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學快樂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曾桂珍(2011)。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課室實踐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曾憲政(2006)。教師的鏡子在哪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5_download/02_list.php?fy=24&fyi=25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知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才立(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振昇(2011)。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8。
廖志峰(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劉麗蓉(2001)。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歐陽教(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潘慧玲(2006)。彰權益能評鑑之探析。當代教育研究,14,1-24。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政宏、謝文惠(2011)。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PACK)理論架構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啟示。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43-76。
鄭長河(2000)。一位國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主生(2012)。宜蘭縣南澳鄉原住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顏國樑 (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羅文蓉(2010)。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推動知覺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羅國基(2007)。竹苗地區國小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蘇杏娥(2012)。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與參與評鑑之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40-67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饒見維(2003)。教育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David, H. (1987). Appraising teacher performance in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 (7), 40-44.
Danielson, C., & McGreal, T. L. (2000).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Greene, J. E. (1971). Schoo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Radnor, PA: Chilton Book Company.
Guskey, T. R., & Huberman, M. (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New paradigms & practice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lly, M. L. (198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USA and England. In M. L. Holly & C. S. McLoughli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The Falmer Press.
Stronge, J. H. (2010). Assess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Eight research-based standards for assessing teacher excellence.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Tripp, D. (1993). 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 Developing professionaljudgement. New York, NY: Routledge.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Wanzare, Z. O. (2002). Rethinking teacher evalu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The case of Kenya.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30(2), 2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