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6/29 11:3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懷萱
研究生(外文):
Chen, Huai-Hsuan
論文名稱:
大學院校戲劇社團與現代戲劇發展關係初探─以台北地區為範圍
指導教授:
林鶴宜
指導教授(外文):
Lin, Ho-y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戲劇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台灣現代戲劇
、
戲劇社團
、
非戲劇科系校園劇場活動
、
戲劇社
、
話劇社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1
點閱:3084
評分:
下載:191
書目收藏:10
摘要
本文以台北地區為研究範圍,試圖重建並研究大學院校戲劇社團與現代戲劇發展之間的關係。由於校園戲劇演出的娛樂性與教育性十分明顯,甚至往往被定位成康樂性活動,且演出水準與環境,皆屬業餘,所以往往使人忽略其與戲劇環境發展的關係,或難以從戲劇藝術發展的角度給予評價。因此現有台灣現代戲劇相關論述中,對於校園戲劇活動的關注仍十分有限。然而,事實上,大學校園劇場活動不完全是嬉鬧好玩的學生課外活動,從台灣現代戲劇環境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中戲劇相關科系、戲劇社團與非戲劇科系(文學、傳播學系為主)等校園學生團體在本地近二十年來的劇場演變過程中皆扮演重要角色。事實上,特別是大學院校的戲劇社團,在過去,這些校園學生社團、劇團不僅是政府推動戲劇欣賞的實施對象,更曾為八○年代後期「第二代小劇場運動」的重要團體類型之一。因此在探究或審視本地現代戲劇發展的歷史、環境時,大學院校戲劇社團應該被納入討論範圍之內。由於相關文獻稀薄且殘缺,遂以田野研究方法,利用觀察與深度訪談等記錄方式彌補文獻參考之不足。接著,於第二章先建立出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的整體輪廓,並於第三章進一步分析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的各項活動與意涵,第四章則深入探究大學院校戲劇社團對現代戲劇發展的影響,最後在結論部分除了肯定大學院校戲劇社團的歷史成就,同時也提出未來戲劇社團的可能生機與展望。希望藉由本論文研究,能夠喚起相關文化、藝術、教育單位、劇團、學術研究機構等現代戲劇環境其他環節對於校園戲劇社團活動的注意與更加積極的良性互動可能。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現況 11
第一節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及活動 11
一、 定義
二、 大學現代戲劇社團活動
第二節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的成立時間與發展重心 15
一、 從台灣現代戲劇發展脈絡談起
二、 目前台北縣市大學院校戲劇社團的成立年代與發展重心
第三節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的型態 33
一、 學校體制的影響
二、 社團本身規模
第三章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活動分析 40
第一節 現代戲劇社團之功能 40
一、 累積大學學生課外經驗
二、 推廣戲劇藝術、培養戲劇觀眾
三、 非戲劇專業環境啟發戲劇專業人才
第二節 現代戲劇社團的經營與主要活動 44
一、 現代戲劇社團的組織運作
1. 彈性化的社團組織架構
2. 因事制宜的運作方式
二、 研習課程的規劃
1. 授課規劃以社團公演需要為考量
2. 教學場地品質不一
3. 社團與指導老師的微妙關係
三、 學期戲劇公演的籌備
四、 「大專盃」話劇比賽與其他校際交流活動
第三節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活動的藝術內涵 74
一、 劇本的選擇
二、 表演藝術分析
第四章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對現代戲劇發展的影響 84
第一節 現代戲劇社團與戲劇活動的關聯 84
一、 現代戲劇社團發揮劇團校園媒介作用
二、 戲劇環境中大學戲劇社團與劇團互動關係的消長
第二節 戲劇社團經驗對於戲劇發展的影響 102
一、 從志趣到志業
二、 戲劇社團經驗提供寬廣自由的空間,擴大戲劇實驗的可能性
三、 學生戲劇社團對於社會劇場環境影響力的變化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19
第二節 大學院校現代戲劇社團的歷史成就 120
第三節 現代戲劇社團的發展生機與展望 122
附錄 125
附錄(一)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組織及活動注意事項
附錄(二)訪談問卷表幹部版
附錄(三)訪談問卷表社員版
附錄(四)劇團人/戲劇人訪談大綱
附錄(五)1994年至1999年「大專盃話劇比賽」記事
附錄(六)第三屆轉身戲劇節政治大學〈蹲在我這邊〉劇本與簡要分析
附錄(七)第四屆青年才俊藝術節甄選參展校園戲劇團體公告
參考書目 149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不著撰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正體字版)》,台北:錦繡,1992。
文建會,《2001-2002台灣地區表演藝術名錄》,台北市:文建會,2001。
───,《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1999。
───,《文化統計》,台北市:文建會,1999。
───,《「台灣表演藝術之經營環境研究」》期末報告書》,台北市:文建會,1999。
───,《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台北市:文建會,1996。
───,《全國文化生活圈整體規劃先期研究案──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台北市:文建會,1996。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1995。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銀華出版部,1961。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偉文,1979。
林偉瑜,《當代台灣社區劇場》,台北市:揚智文化,2000。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7。
───,《台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台北市:玉山社,1997。
吳若、賈亦棣,《中國話劇史》,台北市:文建會,1985。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市:書林,1994。
───,《當代戲劇》,台北市:時報,1991。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1。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黃仁,《台灣話劇的黃金時代》,台北市:亞太圖書,2000。
黃武忠,蘇桂枝編,《優良舞台劇劇本簡介》,台北市:文建會,1992。
黃美序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戲劇卷(台灣1970-89)》,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台北:時報,1994。
楊極東,《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中,1976。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1999。
───,《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市:書林,1996。
───,《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書林,1995。
───,《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市:書林,1989。
教育部訓委會,《青年叢書:社團活動的參與》,台北市:教育部,1992。
蔡奇璋,許瑞芳,《在那湧動的潮音中:教習劇場TIE》,台北市:揚智文化,2001。
戴雅雯(Catherine Diamond),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健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市:書林,2000。
Crabtree, Benjamin F. & William L. Miller,黃惠雯等譯,《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2000。
Jorgensen, Danny L.,王昭正,朱瑞淵譯,《參與觀察法》,台北市:弘智,1999。
Hornbrook, David. Education in Drama: Casting the Dramatic Curriculum. London: Falmer, 1991.
Jackson, Tony. Learning through Theatr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atre in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Landy, Robert J..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Drama and Theatre. Westport: Greenwood, 1982.
二、期刊、論文、專文
于善祿,〈跨步出校門口?戲劇比賽在台灣〉,《表演藝術》,第102期,2001.6,頁30-33。
───,〈劇展的現象省思與未來觀察〉,《表演藝術》,2001.3,頁34。
───,〈小劇場簡史(1980-2000):二十年消長起落,緊繫社會脈動〉,《文化視窗》,29期,2001.5,頁10-11。
───,〈打開台灣劇展史〉,《表演藝術》,第99期,2001.3,頁28-31。
───,〈輕舟已過萬重山──回顧台灣小劇場20年〉,《新觀念》,2000.10,頁62-63。
───,《變與不變:1970年代台灣現代劇場研究》,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井敏珠,《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王友輝,〈台灣實驗劇展研究(1980∼1984)〉,《藝術評論》,第11期,2000,頁199-224。
───,〈教育,在劇場李追風:《追風少年》、《公車站牌》與劇場教育的未來〉,《表演藝術》,第104期,2001.8,頁79-81。
王凌莉,〈文化思維國際化,網路迎接新紀元〉,《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1999,頁14-25。
王瓊英,《台灣現代劇團之行銷》,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墨林,〈劇場空間與媒體空間〉,《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38-43。
田啟元,〈小劇場狂飆十年!:我的第一個十年〉,《新新聞》,1996.5,頁71-72。
田博元,〈大專院校社團學藝活動之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識研究委員會編,《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8,頁365-381。
江世芳,〈落實劇院主義,擴大國際交流:突破國內劇場困境、發達台灣藝術的二條出路〉,《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表演藝術年鑑》,1997,頁27-41。
───,〈活著的狗,強過死去的獅子:X世代在五倒劇場發出的奇光〉,《表演藝術》,第46期,1996.9,頁4-6。
沈清松,〈八十六年表演藝術現象〉,《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1998,頁8-11。
李元貞,〈寫在──《彩鳳的心願》演出之前〉,《雄獅美術》,1978.6,頁110。
李玉玲,〈從官方到民間、從中央到地方-文化的新世紀何時到來?〉,《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表演藝術年鑑》,1997,頁19-25。
李立亨,〈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表演藝術》,第52期,1997.3,頁69-71。
李永萍,〈小劇場狂飆十年!:十年之後〉,《新新聞》,1996.5,頁72-75。
───,〈談現代劇場的「反文學」傾向〉,《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44-49。
李拓梓,〈解嚴了嗎?:談高中校園的戲劇文化〉,《表演藝術》,第45期,1996.8,頁78-79。
李皇良,《李曼瑰與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瑟,〈爭、拼、急切的新個人〉,《天下雜誌》,126期,1991,頁12-27。
李曉陽,〈向反共抗俄的方向前進:光復∼五○年代〉,《表演藝術》,第33期,1995.7,頁37-44。
───,〈尋找屬於中國的「果陀」:六○∼七○年代〉,《表演藝術》,第33期,1995.7,頁45-49。
───,〈除了勇敢、大膽,有沒有原創?:八○∼九○年代〉,《表演藝術》,第33期,1995.7,頁37-44。
周思芸,李立亨,〈水痘出完了嗎?「現代戲劇研討會」〉,《表演藝術》,第45期,1996.8,頁25-28。
周慧玲,〈齊頭式的資源平等與歧異的美學標準之間〉,《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1999,頁26-39。
───,〈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1998,頁12-21。
邱皓政,〈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訊物研究季刊》,第35卷,第3期,1996.9,頁37-42。
吳幼妃,《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吳惟慶,王煒,〈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戲劇主要特徵分析〉,《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9,頁102-108。
林仁昱,〈以實際經驗談校園社團演出〉,《表演藝術》,第24期,1994.10,頁78-79。
李立亨,《OH?李國修》,台北:時報,1998。
林至善,〈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季刊》,第39卷,第1期,2000.3,頁6-15。
馬森,〈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灣「新戲劇」以來的美學商榷〉,《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9,頁68-78。
───,〈八十七年表演藝術現象〉,《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1999,頁8-13。
───,〈台灣小劇場的回顧與前瞻〉,《戲劇藝術》,第1期,1999年,頁27-33。
───,〈台灣現代戲劇五十年〉,《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頁158-172。
───,〈台灣的反共抗俄戲劇與新戲劇的興起(上)〉,《國魂》,619期,1997.6,頁90-93。
───,〈台灣的反共抗俄戲劇與新戲劇的興起(下)〉,《國魂》,620期,1997.7,頁78-83。
───,〈八○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中外文學》,第24卷,1996.12,頁17-25。
───,〈台灣的劇場發展與現況〉,《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20-31。
吳靜吉,〈表演藝術二十七變〉,《表演藝術》,第55期,1997.6,頁36-47。
───, 〈戲劇經驗可以創造青少年美好的記憶〉,《表演藝術》,第51期,1997.2,頁96-97。
紀蔚然,〈歷史脈絡中的小劇場〉,《表演藝術》,第46期,1996.9,頁98-99。
徐佳士,吳靜吉,〈平穩航行的一年:綜覽八十五年表演藝術消費、生產與行銷〉,《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表演藝術年鑑》,1997,頁10-13。
貢敏,〈在學院門外學戲〉,《文訊月刊》,第31期,1987.8,頁79-81。
桂迎,〈大學校園戲劇活動初探〉,《戲劇藝術》,第76期,1996.4,頁29-35。
秦嘉嫄,〈中生代的焦慮與觀察:現代戲劇誰來撐起一片天?〉,《表演藝術》,第112期,2002.4,頁15-16。
訓育研究季刊編輯部,〈「大學社團參與對我的生涯影響」〉,《訓育研究季刊》,第35卷,第3期,1986.9,頁13-28。
陳玉慧,〈台灣劇場未來展望〉,《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86-91。
陳家菱,《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台灣大學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玲玲,〈我們曾經一同走走看──記實驗劇展〉,《文訊月刊》,第31期,1987.8,頁98-109。
陳清風,〈教育劇場與劇場教育〉,《幼獅文藝》,第33卷,第2期,1971,頁60-80。
張火木,〈對大專院校課外活動發展感想與展望〉,《訓育研究季刊》,第31卷,第3期,1992.12,頁84-87。
莊珮瑤,〈通俗引領風騷,百花可能齊放〉,《表演藝術》,第76期,1999.4,頁50-52。
畢杏蓁,〈生生不息的劇場生命力〉,《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20-31。
黃美序,〈台灣小劇場拾穗〉,《中外文學》,第23卷,第7期,1994.12頁61-70。
───,〈台灣小劇場演變初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5期,1994,頁199-222。
───,〈我對當代劇場的省思與建言〉,《聯合文學》,第4卷,第11期,1988,頁113-120。
黃惠敏,《解嚴後台北地區小劇場本土化現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鳳嬌,〈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季刊》,第35卷,第3期,1996.9,頁33-36。
傅木龍,〈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季刊》,第39卷,第1期,2000.3,頁16-24。
傅裕惠,〈失落的風箏:尋找台灣當代性美學〉,《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1998,頁22-33。
───,〈搞紅「表演藝術」!:試探目前中小型獨立劇場製作的可能與甘苦〉,《表演藝術》,第104期,2001.8,頁49-53。
賈亦棣,〈台灣光復以來校園戲劇活動概況〉,《文訊月刊》,第31期,1987.8,頁82-97。
楊昌陸,〈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季刊》,第39卷,第1期,2000.3,頁25-30。
楊美英,〈劇展.劇展.鴻圖大展:國內現代戲劇節實況普查〉,《表演藝術》,第99期,2001.3,頁22-27。
───,〈全島走透透,搞搞新點子:二○○一年劇展大預覽〉,《表演藝術》,第99期,2001.3,頁24-25。
楊莉玲,〈肯定自我的個性演出:尋找鎂光燈與掌聲的交集〉,《表演藝術》,第60期,1997.12,頁49-51。
───,〈當東方之珠遇上福爾摩莎〉,《表演藝術》,第55期,1997.6,頁48-52。
楊國賜,〈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季刊》,第31卷,第3期,1992.12,頁7-16。
詹慧玲,〈掉入審判的臨界點〉,《表演藝術》,第52期,1997.3,頁39-31。
黎煥雄,〈滑落之前,傾斜之後:1994有關歷史記憶的三或四個演出的非常狂想〉,《表演藝術》,第28期,1995.2,頁18-20。
劉靜敏,〈表演樣態豐富的小劇場〉,《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64-73。
盧獻馬,〈尋求出路的表面張力〉,《表演藝術》,第28期,1995.2,頁12-13。
聯合文學編輯部,〈「當代戲劇發展的方向」座談會〉,《聯合文學》,第4卷,第五期,1988,頁10-35。
戴君芳,《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戴雅麗,《突破禁忌──大台北地區小前衛劇場》,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鍾明德,〈未完成的宏圖:從台北看現代戲劇〉,《表演藝術》,第28期,1995.2,頁80-85。
謝政諭,〈體驗有益的大學社團活動──以達認識與充實生涯規劃〉,《訓育研究季刊》,第35卷,第3期,1996.9,頁29-32。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琤,〈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季刊》,第31卷,第3期,1992.12,頁39-56。
謝淑慧,〈奔赴小劇場的黑馬──環墟的昨日、今日、明日〉,《幼獅月刊》,第426期,1988.6,頁24-27。
鴻鴻,〈小劇場定位與體制的齟齬〉,《文化視窗》,2000.5,頁14-17。
───,〈台灣現代劇場的來龍去脈〉,《藝林探索:環境篇》,林秋芳、李容端編,台北市:文建會,1998,頁35-38。
顏妙桂,〈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季刊》,第39卷,第1期,2000.3,頁31-33。
三、報紙
《聯合報》,〈新新人類與小劇場座談會〉,1996.8.31,37版。
───,〈首屆劇樂部藝術節──四大學競演新創作〉,1999.12.26,14版。
《民生報》,〈劇樂部青年才俊藝術節──小小劇場輪演展現才情〉,2000.1.7,6版。
蘇亮樺,〈轉身剎那間,瞥見戲劇的美麗境界:台大、師大、北大、政大、實踐、國北師六校戲劇社,合辦第四屆「轉身戲劇節」推廣校園看戲風〉,《大學報》,2002.4.4。
四、訪談記錄
吳育琦,〈文化大學話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3.6。
何帆,〈致理技術學院話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3.14。
周宗燐,〈淡江大學實驗劇團現況訪談〉,台北,2002.3.19。
邱婉婷,〈台灣師範大學話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3.23。
林崇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話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4.28。
楊宛諭,〈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戲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4.29。
謝孟璁,〈台灣師範大學話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4.15。
劉淑娟,〈政治大學話劇社現況訪談〉,台北,2002.4.3。
于冠麟,〈劇團人/戲劇人訪談-世新話劇社,中華技術劇場協會秘書〉,台北,2002.6.10。
王嘉明,〈劇團人/戲劇人訪談-台大話劇社,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台北,2002.6.11。
白泰澤,〈劇團人/戲劇人訪談-輔大話劇社,台大戲研所學生〉,台北,2002.5.1。
邱安忱,〈劇團人/戲劇人訪談-台北工專話劇社,同黨劇團團長、編導〉訪問時地:2002.6.7,電話訪談
涂雅惠,〈劇團人/戲劇人訪談-東吳話劇社,台大戲研所學生〉,台北,2002.3.15。
姚坤君,〈劇團人/戲劇人訪談-台北工專話劇社,台大戲劇系專任講師〉2002.5.30。
黃少民,〈劇團人/戲劇人訪談-淡大實驗劇場,L209劇團、俳遊場劇團〉,台北,2002.4.14。
黃琦惠,劇團人/戲劇人訪談-東吳捕象劇場,四度空間劇團行政總監〉,台北,2002.6.1。
鍾欣志,〈劇團人/戲劇人訪談-輔大話劇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台北,2002.5.1。
鹿心雨,〈劇團人/戲劇人訪談-文大話劇社,臨界點第二代團員〉,台北,2002.4.29。
盛克誠,〈劇團人/戲劇人訪談-世新話劇社,劇樂部執行製作〉,台北,2002.3.20。
蘇子堯,〈劇團人/戲劇人訪談-師大話劇社,國中戲劇教育老師〉,台北,2002.3.26。
魏瑛娟,〈劇團人/戲劇人訪談-台大話劇社,創作社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台北,2002.7.17。
五、其他
TVBS電視台網站,《台灣念真情》訪談金士傑記錄稿,網頁庫存位置:http://www.tvbs.com.tw/code/tvbs/wu/talk1/t161.asp(2002.6.10)。
曾雅蘭採訪稿,「開啟一個想像的房間中的房間─魏瑛娟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破週報》,1997,網頁庫存位置:http://home.kimo.com.tw/bio_theatre/a_2_12.htm(2002.4.1)。
河左岸劇團的介紹網頁,網頁庫存位置:http://www.cca.gov.tw/test/Rive-Gauche/Introduction/Introduction.htm,(2002.1.7)
政大話劇社社版,位置:bbs.cs.nccu.edu.tw,版名:C_DRAMA_CLUB。
師大話劇社社版,位置:bbs.ntnu.edu.tw,版名:DRAMA。
台北醫學大學社版,位置:bbs.tmu.edu.tw,版名:performance。
世新戲劇販子劇團網站:http://go.to/dramasale。
世新戲劇販子劇團《被劇場囚禁 劇作家》節目單。
大學報新聞群組,〈青年才俊藝術節,大學生盡情作戲〉,《大學報》, univnews.bbs@bbs.journal.nccu.edu.tw,2000.1.8,nccu.jour.univernews (2002.1.10))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推文
推文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er
Google bookmarks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
2.
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
3.
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
4.
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以高雄市鹽埕國小為例
5.
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
6.
在生命中飛翔-非科班出身戲劇工作者之生涯抉擇
7.
藝文活動參與者之涉入程度、態度與體驗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8.
臺北「小劇場文化」發展脈絡研究
9.
現代劇團創作系統與空間群聚之研究
10.
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
11.
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
12.
台中現代劇團發展史--以頑石劇團、童顏劇團為核心
13.
幼教系學生參與兒童劇場之能力提昇與態度調查-以台中教育大學荳荳劇場為例
14.
河出伏流:解嚴前發聲的1980年代實驗劇展
15.
反共年代臺灣歷史劇的美學與政治──李曼瑰歷史劇與戰後戲劇運動之展開(1949-1975)
1.
紀蔚然,〈歷史脈絡中的小劇場〉,《表演藝術》,第46期,1996.9,頁98-99。
2.
吳靜吉,〈表演藝術二十七變〉,《表演藝術》,第55期,1997.6,頁36-47。
3.
馬森,〈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灣「新戲劇」以來的美學商榷〉,《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9,頁68-78。
4.
林至善,〈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季刊》,第39卷,第1期,2000.3,頁6-15。
5.
吳惟慶,王煒,〈二十世紀九○年代中國戲劇主要特徵分析〉,《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9,頁102-108。
6.
李拓梓,〈解嚴了嗎?:談高中校園的戲劇文化〉,《表演藝術》,第45期,1996.8,頁78-79。
7.
李立亨,〈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表演藝術》,第52期,1997.3,頁69-71。
8.
王墨林,〈劇場空間與媒體空間〉,《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38-43。
9.
王友輝,〈台灣實驗劇展研究(1980∼1984)〉,《藝術評論》,第11期,2000,頁199-224。
10.
于善祿,〈跨步出校門口?戲劇比賽在台灣〉,《表演藝術》,第102期,2001.6,頁30-33。
11.
傅木龍,〈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季刊》,第39卷,第1期,2000.3,頁16-24。
12.
黃鳳嬌,〈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季刊》,第35卷,第3期,1996.9,頁33-36。
13.
黃美序,〈台灣小劇場拾穗〉,《中外文學》,第23卷,第7期,1994.12頁61-70。
14.
畢杏蓁,〈生生不息的劇場生命力〉,《幼獅文藝》,第74卷,第4期,1991.10,頁20-31。
15.
莊珮瑤,〈通俗引領風騷,百花可能齊放〉,《表演藝術》,第76期,1999.4,頁50-52。
1.
從台灣現代戲劇團體觀點探討文化政策
2.
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
3.
戲劇歷史、表演台灣﹘﹘1984-2000賴聲川戲劇之戲劇場域與台灣╱中國圖像研究
4.
普勞特斯的戲劇技巧研究
5.
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
6.
由《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看賴聲川所領導的集體即興創作
7.
狐狸精
8.
《櫻桃園》導演詮釋
9.
劇場性、革命與空無︰惹內劇作與亞陶理論之研究
10.
《暗房》及劇本說明
11.
臺灣現代劇團行銷之研究
12.
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
13.
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
14.
《綴白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15.
臺灣的廣播劇:1930''s~1990''s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