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64.2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8 19: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貞潔
研究生(外文):WANG, CHEN-CHIEH
論文名稱:禮法與人情──唐代的父女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Etiquette, Regulations and Emot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and Daughters in the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陳俊強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Dr. CHAN, CHUN-KEUNG
口試委員:羅彤華博士陳登武博士陳俊強博士
口試委員(外文):Dr. LUO, TONG-HUADr. CHEN, DENG-WUDr. CHAN, CHUN-KEUNG
口試日期:2015-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唐代父女關係家庭教育婚姻孝行
外文關鍵詞:Tang Dynasty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and DaughtersEducationMarriageFilial condu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2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中國中古家庭史的研究中,母子關係成為最先受到關注之焦點。在中國古代的喪服制度上,
依照關係的親疏遠近,而有著「三父八母」的規範。因此,當一名仕途有成的兒子希望榮耀其辛苦
的母親,卻不得其門而入時,遂出現了兒子為母親努力改變禮制的情形。這也為母子關係首先受到
注目之緣由。這不由得讓人好奇起同一時代的父女們是怎麼樣相處的?中國中古時期,尤其是身為
一家至尊的唐代父親又是怎麼與女兒相處呢?父女間的關係是緊張或是輕鬆呢?為一解心中的疑惑
,便投入研究此課題。
  
  本文由三個角度切入探討唐代的父女關係:家庭教育、婚姻關係及孝道實踐。首先由家庭教育
的層面開始,透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及唐代的兒子與女兒教育異同,釐清唐代父女於家庭教
育中各自之定位。再進一步觀察唐代父女於家庭教育中之互動情形。接著將觸角延伸至婚姻關係層
面,自唐代父親在女兒的婚禮扮演的絕色及律法上為女兒婚配負的責任出發,先釐清在唐代禮法架
下父女各自的定位。接著以多個事例觀察唐代父親在女兒婚配及改嫁之時,與女兒互動之情形。唐
代女兒在婚後,可能遭遇之難題:尊夫或是尊父,為承婚姻生活啟孝道實踐之一節。由法禮上的尊
夫夫或是尊父,再到人情上的尊夫或是尊父,觀察唐代女兒對於孝與義之想法。承唐代女兒思考孝
與義之議題,最後透過三種正史一再傳鈔之孝行,觀察孝道實踐中父女的互動情形。為父侍疾、為
父復仇及為父歸葬與廬墓,唐代的女兒透過實踐難易度不同的孝行,展現女兒對於父親之孝思。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Medieval China
focu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sons at the first. There were bond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sons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ses of
Ya-ju Cheng(鄭雅如)and Yi-fang Liao(廖宜方). Their studies make me think
wha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and daughters in Medieval China?
That was the first step of my study.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and daughters in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 will figure out the position of fathers in
family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ns and daughter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fathers and daughters in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figure out the position of fathers
in daughters' wedding and the legal liability of fathers in daughters' marriag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fathers and daughters in marriage in the Tang Dynasty.
Furthermore, I will also figure out how daughters face the conflict between
obeying their father or their husband. In the third part, I will figure out the
interaction of fathers and daughters in filial conduct with three aspects: illness
care, revenge and mourn. How daughters in the Tang Dynasty show their filial
and reverence through the filial condu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家庭教育中的父女關係
  第一節 以父為師──父親於家庭教育中之定位
  第二節 男賢女貞──兒子與女兒在家庭教育上之異同
  第三節 望女成鳳──女兒家庭教育之目標

第三章 婚姻生活中的父女關係
  第一節 婚姻的主導──禮律中的父女地位與責任
  第二節 衝突與妥協──婚配對象的選擇
  第三節 尊夫抑或尊父──出嫁從夫與孝順父親之間的矛盾

第四章 孝道實踐下的父女關係
  第一節 病致其憂──為父侍疾的案例分析
  第二節 不共戴天──為父復仇的案例分析
  第三節 不孝之孝──為父歸葬、廬墓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壹、史料(依經史子集順序排列)

  一、經部

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錄於(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錄於(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3.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錄於(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錄於(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5. (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收錄於(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6.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二、史部

1.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晉)常璩撰;任乃强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6.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9.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13.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15. 錢大群,《唐律疏義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16. (唐)杜佑撰;王文錦、劉俊文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7.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三、子部

1. (漢)班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唐)李瀚原著;早川光三郎著,《蒙求》,東京:明治書院,1985。
5. (唐)宋若莘、宋若昭,《女論語》收入於《諸子集成續編》十,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 (唐)牛僧孺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
7.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8. (唐)段成式撰,《雲溪友議》,收入於文懷沙主編,《隋唐小說補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9. (五代)王保定撰;陽羨生校點,《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2011。
10. (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12.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 (宋)王讜著;崔文印、謝方評注,《唐語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四、集部

1.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唐)元稹;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唐)白居易;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5.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唐)李商隱原著;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7. (唐)李商隱等撰;曲彥斌校注,《雜纂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5。
9.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五、史料輯譯

1.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趙和平輯校,《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4. (日)池田溫解題,《大唐開元禮附大唐郊祀錄》,東京:古典研究會,1972。
5. (日)仁井田陞編,《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6. (日)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等補,《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1997。

貳、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1. 牛志平,《唐代婚喪》,陝西:三秦出版社,2011。
2.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3.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臺北:臺灣商務,1991。
4.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
6. 李金河,《魏晉隋唐婚姻形態研究》,濟南:齊東書社,2005。
7. 李隆獻,《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8. 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
9.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 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1.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2000。
13.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14. 高明士,《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15.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
16.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
17.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9。
18. 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1993。
19.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臺北:華世,1980。
20. 劉燕儷,《唐代的夫妻關係:以禮律規範為中心》,臺北:五南,2003。
21. 潘維和,《唐律家族主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1968。
22.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甘肅:甘肅教育,2002。
23. 鄭阿財、朱鳳玉,《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蘭州:甘肅教育,2007。
24.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25.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26. (日)大澤正昭,《唐宋時代の家族.婚姻.女性:婦は強く》,東京:明石書店,2005。
27. (日)西田太一郎著;段秋關譯,《中國刑法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85。

  二、期刊論文及專書論文

1. 毛漢光,〈唐代婦女家庭角色的幾個重要時段:以墓誌銘為例〉,收入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2. 牛志平,〈從離婚與改嫁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收入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3. 王立,〈中國古代悼祭文學中的松柏意象〉,《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6:1,湖南,1994。
4. 王立,〈中國古代喪悼哀毀習俗與悼祭文化〉,《北方論叢》,2005:2,哈爾濱,2005。
5. 李飛,〈中國古代婦女孝行史考論〉,《中國史研究》,1994:3,北京,1994。
6. 李淑媛,〈唐代的緣坐─以反逆緣坐下的婦女為核心之考察〉,收入於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7. 邢學敏,〈唐代士族家庭的親子關係探析—以鄭氏為中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4,桂林,2010。
8. 邢學敏,〈唐代夫妻葬俗的文化考察─以滎陽鄭氏為中心〉,《歷史教學》,2008:4,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9. 林紀東,〈論法之進化〉,《法律評論》,20:4,臺北,1954。
10. 段塔麗,〈從夫妻合葬習俗看唐代喪葬禮俗文化中的性別等級差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5。
11. 桂齊遜,〈我國固有律對於“禮”、“法”衝突的因應之策—以唐代的“復仇”案件為例〉,收入於韓金科主編,《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
12. 高明士,〈唐律中的家長責任〉,收入於陳惠馨等作;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硏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2003。
13.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24期,臺北,2006。
14. 張國剛,〈論唐代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及其與子女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第87輯,上海,2007。
15. 陳登武,〈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1,臺北,2003。
16. 陳登武,〈唐代知識人對唐律的理解與詮釋—以白居易「百道判」的法律推理為中心〉,收入於黃源盛主編《唐律與傳統法文化》,臺北:元照,2011。
17. 陳曉昀,〈呂坤《閨範.謝娥殺盜》與相關史料之分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臺北,2008。
18. 萬軍傑,〈唐代在室女喪葬問題探討〉,《唐史論叢》,第11輯,陝西,2008。
19. 葛建平,〈東晉南朝社會中的家庭倫常〉,《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3,廣東,1990。
20. 歐麗娟,〈唐詩中的女兒形象與女性教育觀〉,《清華學報》,37:1,新竹,2007。
21.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09。
22.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臺北,1997。
23. 霍存福,〈對中國古代復仇案的諸分析〉,收入韓延龍編,《法律史論集》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4. 竇雁詩,〈敦煌文獻杜友晉《新定書儀鏡》婚書研究〉,《東方人文學誌》,9:3,臺北,2010。

  三、學位論文

1.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養與教〉,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 李君琳,〈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4. 林素娟,〈先秦至兩漢婚姻禮俗與制度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5. 高嘉琪,〈生育、養育、教育—唐代育兒文化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 張欣怡,〈形象與實踐:唐代婦女的孝行〉,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 陳明儀,〈漢代家庭研究─以家庭結構、繼承、婚姻、教育為探討〉,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歷史組碩士論文,2010。
8. 黃莉茸,〈情禮之間─魏晉父女關係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9. 雷僑雲,〈敦煌兒童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81。
10. 蔡殷竹,〈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