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本書目分「蘇青、張愛玲作品」、「專書」、「單篇論文及報導」,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蘇青、張愛玲作品
(一)蘇青作品
1.蘇青:《結婚十年》(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
2.喻麗清編:《蘇青散文》(臺北:五四書店,1989年)。
3.蘇青:《結婚十年正續》(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4.蘇青:《飲食男女》(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1993年)。
5.蘇青:《歧途佳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6.蘇青:《結婚十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7.于青、曉藍、一心編:《蘇青文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8.蘇青:《結婚十年》(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
9.方銘編:《蘇青散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
10.蘇青:《結婚十年 正、續》(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蘇青:《結婚十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年)。
12.蘇青:《飲食男女‧蘇青散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13.蘇青:《蘇青經典作品》(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14.徐俊西主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115‧蘇青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6月)。
(二)張愛玲作品
1.張愛玲:《秧歌》(臺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典藏版)。
2.張愛玲:《赤地之戀》(臺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典藏版)。
3.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典藏版)。
4.張愛玲:《怨女》(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典藏版)。
5.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之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典藏版)。6.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之二》(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典藏版)。7.張愛玲:《半生緣》(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9月典藏版)。
8.張愛玲:《紅樓夢魘》 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9月典藏版)。
9.張愛玲:《張看》(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
10.張愛玲:《海上花開──國語海上花列傳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
11.張愛玲:《海上花落──國語海上花列傳二》(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典藏版)
12.張愛玲:《惘然記》(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
13.張愛玲:《續集》(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
14.張愛玲:《餘韻》(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
15.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16.張愛玲著,陳子善編:《沉香》(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17.張愛玲:《重訪邊城》(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18.張愛玲:《小團圓》(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
19.張愛玲:《易經》(臺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
20.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主編:《張愛玲私語錄》(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7月)。21.張愛玲;張煐著、趙丕慧譯:《雷峰塔》(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
22.張愛玲;張煐著:《華麗緣‧散文集一‧一九四0年代》(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4月)。
23.徐俊西主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存目‧張愛玲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6月)。
二、專書與博碩士論文
(一)專書
1.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2.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3.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再版)。
4.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重印版)。5.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臺北:蘭亭書局, 1986年) 。
6.喻麗清編:《蘇青散文》(臺北:五四書店,1989年)。
7.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8.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書局,1992年)。
9.彭小妍:〈性啟蒙與自我的解放:「性博士」張競生與五四的色慾小說〉《超越寫實》(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0.張泉:《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年)。
11.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12.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13.﹝美﹞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夏鐵鑄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14.陳青生:《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5年)。
16.﹝美﹞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學欣書局,1995年)。
17.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18.張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19.蔡鳳儀:《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6年)。
20.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
21.萬燕:《海上花開花又落──讀解張愛玲》(南昌:白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22.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書局,1997年)。
23.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東海大學中文系審訂 (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24.余斌:《張愛玲傳》(臺北:晨星出版社,1997年,初版)。
25.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四版)。
26.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 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27.馮永敏:《散文鑑賞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28.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
29.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書局,1999年)。
30.西蒙・波娃,《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31.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10月1日出版)。
32.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出版社,1999年2月)。
33.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7月)。
34.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35.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36.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37.李歐梵,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8.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臺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7月)。
39.﹝美﹞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0.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
41.王安憶,《尋找上海》,(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
42.古蒼梧,《今生今世此時此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43.蘇偉貞:《孤島張愛玲: 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44.鄭樹森編著:《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45.蘇偉貞編著:《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46.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47.初安民:《INK印刻文學誌創刊11號–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48.毛海瑩:《尋訪蘇青》(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
49.徐甡民:《上海市民社會史論》(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年1月)。
50.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51.高全之:《張愛玲學 = Eileen Chang reconsidered:小說張愛玲‧張愛玲小說》(臺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麥田出版公司,2008年10月)。
52.白鷗編:《蘇青與張愛玲:文壇逸話》(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 複印本,2009年)。
53.王一心:《海上花開:民國上海四才女之蘇青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年10月)。
54.符立中:《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新北:INK印刻文學有限公司, 2009年1月)。
55.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新北:INK印刻文學有限公司,2011年8月)。
(二)博碩士論文
1.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2.湯哲聲:《蘇青論》(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4月)。
3.馮海:《女人:追憶・體驗・思考──蘇青小說、散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湖北:湖北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4.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張偉萍:《簡媜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7.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8.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4年)。9.黃方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2004年)。10.羅淑芬:《五0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11.廖麒雅:《蘇青文學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12.楊聯芬:《論蘇青作品的豐富性》(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13.劉淑玲:《蘇青創作市民情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14.黃珺:《淺談蘇青的創作品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15. 高郁雅:《作家蘇青的鬻文人生》(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單篇論文及報導
(一)蘇青
1、萬蓬子:〈現代女性意識下的傾斜與補償-概論抗戰時期下的中國女性文學〉《湘潭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1月,頁56-60。
2、何蓮芳著:〈市民人生的女性言說—再論蘇青散文品格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1998年4月,頁15-22。
3、宋彥著:〈論蘇青作品中的女權意識〉《齊魯學刊》第3期,1998年,頁86-88。
4、吳成年著:〈論蘇青創作中獨特的女性視角〉《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1998年9月,頁67-72。
5、成秀萍著:〈張愛玲蘇青四十年代創作風格比較〉《揚州職業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1999年6月,頁7-11、49。
6、康風英著:〈女性境遇前吟述與反抗—談蘇青的小說〉《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總4期),1999年,頁50-51。
7、餘穎著:〈簡論蘇青及其創作〉《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1999年,頁61-67。
8、孔寒冰著:〈蘇青都市女性文學的現代分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1999年6月,頁39-44。
9、毛海瑩著:〈試論蘇青作品的獨特性〉《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2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28-33。
10、馮立亞著:〈論蘇青散文的藝術世界〉《殷都學刊》,第2期,2000年,頁81-87。
11、張萍萍著:〈四十年代女性文學「三人行」—張愛玲、蘇青、梅娘創作比較談〉《東嶽論叢》,第21卷第4期,2000年7月,頁123-124、144。
12、張家平著:〈兩種觀照—張愛玲與蘇青作品比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1年1月,頁51-54。
13、徐曉梅著:〈走進女性—蘇青筆下的女性世界〉《銅陵財經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2年,頁51-54。
14、陳亞麗著:〈雍容華貴與質樸自然-張愛玲與蘇青散文之比較〉《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2002年2月,頁46-50。
15、鄭健兒著:〈遊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讀蘇青的散文〉《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127-129。
16、程亞麗著:〈凝視肉體:蘇青女性寫作的文化意義〉《齊魯學刊》,第5期(總第176期),2003年,頁96-98。
17、張輝,淩敏著:〈水面與河底—從作為女權主義者的蘇青說起〉《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3年3月,頁24-27。
18、羅新何著:〈女性意識的自覺與矛盾-淺論蘇青散文創作〉《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9卷第3期(總第38期),2004年6月,頁54-56。
19、唐利群著:〈現代女性文學脈絡中的蘇青〉《婦女研究論叢》,第1期(總57期),2004年1月,頁48-57。
20、閔建國著:〈蘇青的婦女題材創作探勝〉《廣西社會科學》,第2期(總104期),2004年,頁132-134。
21、毛海瑩著:〈試論蘇青母性情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05年3月,頁45-49。
22、陳紅玲著:〈蘇青與張愛玲的女性意識〉《求索》,第3期,2005年,頁165-166。
23、李偉:〈上海女作家蘇青最後歲月〉《傳記文學》,第78卷,第5期,2005年11月,31-44頁。24.李國銀著:〈現代女性的尷尬:蘇青的女性書寫與女性人生〉《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25-27。
(二)張愛玲及其他
1.呂芳上:〈抗戰時期中國的婦運工作〉,《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77年4月,頁159-176。2.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第14期,1987年6月,頁105-112。。3.劉乃慈:〈海派文學的自內解殖〉《問學集》,第十期,1990年10月,34-44頁。4.陳宏:〈時代棄女的精神失落與心理變態──論凌叔華、張愛玲的「閨秀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2月。
5.王德威:〈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
6.朱文娟:〈淺論張愛玲的悲劇生命意識與悲劇文化心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7月)。
7.孟悅、戴錦華:〈蘇青:女人—「占領區的平民」〉《浮出歷史地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頁301-319。
8.孟悅、戴錦華:〈張愛玲:蒼涼的莞爾一笑〉《浮出歷史地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頁321-339。
9..楊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張愛玲給仕女圖增添不安感〉《新文學史料》,第2期,1994年。
10.吳福輝:〈新市民傳奇:海派小說文體與大眾文化姿態〉,《東方論壇》,第四期,1994年。
11.南方朔:〈蔥綠和桃紅的配對──閱讀張愛玲的《對照集》〉《聯合文學》,1994年12月。12.鍾軍紅:〈民俗文化描寫與作品的藝術魅力--讀蘇青《結婚十年》〉,《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2月,53-58頁。
13.林幸謙:〈張愛玲的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意〉《當代》,第109期,1995年5月。14.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當代》,第 24卷第5期〈懷念張愛玲特集〉,《皇冠》,1995年10月。15.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 《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16.〈紀念張愛玲特輯〉《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
17.〈最後的傳奇──張愛玲特輯〉《聯合文學》,1995年10月∼1996年1月。
18.吳中杰:〈張愛玲、蘇青的「市民文學」觀〉,《學術月刊》,1996年1月,85-89頁。
19.何蓮芳:〈女性氣韻:素手繪凡俗--蘇青散文品格初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5月,65-70頁。
20.黃煒:〈論蘇青〉,《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8月,157-163頁。
21. 周芬伶:《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張愛玲小說的女性敘述》 (鍾慧玲主編,臺北:里仁書局 ,1997年4月)
22.姚玳玫:〈冰心‧丁玲‧張愛玲──「五四」女性神話的終結〉,《學術研究》,1997年第9期。
23..林幸謙:〈重歸「荒涼」──張愛玲海葬和遺囑閱讀的隱喻〉《明報月刊》,第32卷第12期1997年12月。
24.許道明:〈海派文學的現代性〉《復旦學報》,第3期,1997年,頁45。
25.謝曉霞:〈淺談「五四」文學中的個性主義〉,《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2卷第1期,1999年1月。
26..李錦珠:〈譜寫女人的身心與處境〉,《文訊》191期, 2001年9月,32-33頁。
27.陳思和:〈論海派文學的傳統〉,《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
28.吳福輝:〈海派的文化位置及與中國現代通俗文學之關係〉,《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3年2月。
29.陳芳明:〈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 選文篇上.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散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三)報紙論文
1.周芬伶:〈咦!孔雀綠〉,《自由時報》, 1997年4月30日。
2.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聯合報》,1988年7月13日到7月15日。
3.彭小妍〈她是一個弱女子〉,《中國時報.副刊》,1992年3月2日。
4.王德威:〈「世紀末」的福音&;張愛玲與現代性〉,《中國時報‧人間》,1995年9月13日
5.蔡登山:〈活在作品中的張愛玲〉,《聯合報.副刊》,1995年10、11日 。
6.朱西寧:〈她是純中國的:讀張愛玲先生「談看書」的一點感傷〉,《中國時報》,1974年5月11日。
7.國風:〈抓一把「流言」〉,《台灣時報》,1977年3月9日。
8.唐文標:〈唯一及所有〉,《中國時報》,1984年7月28日。
9..李瑞騰:〈她,彰顯了人類存在的悲劇〉,《中央日報》,1995年9月10日。
10.陳若曦:〈講究文字 馬虎自己的張愛玲〉,《中央日報》,1995年9月10日。
11.朱西寧:〈終點其人,終點其後──悼張愛玲先生〉,《中央日報》, 1995年9月10日。
12.蘇偉貞:〈張愛玲書信選讀〉,臺北《聯合報》, 1995年9月10日,《聯合副刊》,37版。
13.王安憶:〈人生戲劇的鑑賞者〉,上海《文學報》,1995年9月21日。
14.水晶:〈天才的模式〉,《中華日報》,1995年11月22日。
15.范培松:〈十足的一個市民──我看張愛玲〉,《中央日報》,1996年1月11日。
16.夏志清:〈一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 —《張愛玲與賴雅》(上)〉,《聯合報》,1996年4月11日。17.夏志清:〈一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 —《張愛玲與賴雅》(中)〉,《聯合報》,1996年4月12日。18.夏志清:〈一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 —《張愛玲與賴雅》(下)〉,《聯合報》,1996年4月13日。19.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六)60〉臺北:《聯合文學》,第156期,1997年12月,頁99-103。20. 張健:〈張愛玲的散文〉,《臺灣立報》,1988年8月,《文藝薈萃版》,頁14-15。
21.〈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張愛玲逝世四周年紀念專輯〉,《中國時報》,1999年9月19日9月23日,《人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