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怡方 (2005)。臺灣老人住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內政部 (2009)。中華民國98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2)。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臺北:行政院。
伊慶春、陳玉華(1998)奉養方式與未來奉養態度之關連,人口學刊,19,1-32。朱柔若(譯)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取向(W. L. Neuman,1982)。臺北:揚智。
呂寶靜,2011。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二版)。新北市:巨流。
李孝陵、彭淑惠、吳瓊滿(2003)。淺談遷移至機構照護對老人的衝擊。長期照護雜誌,7(4),371-389。
李宗派 (2004)。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二)。身心障礙研究,2(2),77-94。吳淑瓊、莊坤洋 (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衛誌。
吳永安 (2007)。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服務動力之研究—宜蘭縣榮欣志工團體個案分析。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周宛柔 (2012)。新遷居安養或長期照顧機構的老年人社會適應現況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卓春英(2001)。頤養天年—臺灣家庭老人照護的變遷。臺北:巨流。
林歐貴英、郭鐘隆(譯)(2003)。社會老人學。 臺北:五南。(Hooyman, N. R.& Kiyak,H. ,2001)。
林美延 (2012)。第一次入住照護機構罹病老人初期生活調適經驗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周怜利(譯)(2000)。人生八大階段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臺北:張老師。(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
& Helen Q. Kivnick,1994)。
姚美華(1995)。機構自費安養老人代間關係之探討。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硏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范力尹(2008)。老人入住養護機構的生活適應經驗之研究。玄奘大學。
洪明月譯(2011)。Kathleen Mclnnis Dittrich著。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的評估介入。臺北:五南
洪瑄曼、陳桂敏 (2008) 。關注高齡者之身心變化。榮總護理,25(1),1-5。郭玉燕(1993)。機構老人生活滿意度與社會支持之硏究:以臺灣省仁愛之家自費安養老人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硏究所碩士論文。
徐麗君、蔡文輝(1985)。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一版)。台北:巨流。
徐立忠 (1995)。中老年生涯計畫。臺北:三民。
徐玉雪(2009)。安養機構老人對服務品質的感受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
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淑芬 、酒小蕙、趙明玲、洪麗玲、李惠蘭 (1997) 。老人死亡態度之先趨性研究。長庚護理,8(3),43-51。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陳芷如(1996)。承命生根的過程-臺灣機構化失能老人遷居的心路歷程。長庚大學。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人瑜(2005)。失能老人住養護機構之過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珍 (2011)。高齡學習者老化經驗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論文。陳珽曉 (2011)。安養院如何成為院友的家?老年、空間與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論文。
陳人豪(2011)。老人的生物生理。收錄在黃惠璣主編,老人服務與照護,19。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陳明珍(2012)。老人社會工作。臺北:華都。
章玉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臺灣的例子。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34。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
臺北:巨流。
莊雅婷 (2005)。養護機構老人自主性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梅陳玉嬋、楊培珊(2007)。臺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雙葉。
張國治 (2005)。雲林縣高齡學習參與者、非參與者生命意義感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彭駕騂(2008)。老人心理學。臺北:揚智。
黃源協(1997)。國家福利的另一種選擇-英國「社區照顧的內涵」、發展與挑戰。臺北:跨世紀的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
手冊,281-308。
黃富順 (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著(2006)。成人發展與適應。臺北縣:空中大學。
黃松林、劉慧瑩、許秀月(2008)。養護機構小單元照護研究—以屏東某老人養護中心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黃富順(2011)。高齡者心理老化現象與因應。成人及終生教育,34,2-8。
曾月霞、鄧慶華、曾淑梅、李秋香、吳英旬(2002)。臺灣老人的老化經驗。中山醫學雜誌,13,81-90。鄒川雄 (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收錄在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
高雄:復文圖書。
詹火生(1992)。臺灣地區老人安養服務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葛雅琴(2001)。臺灣地區老年人遷居安養、養護機構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萬育維譯(2004)。老人照護工作─護理與社工的專業合作(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 and their families-key
issu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臺北:洪葉。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 期,11-80。楊培珊(2005)。老人長期照護機構及社工專業的現況與發展。臺灣社會工作學刊,4,147-169楊曉惠 (2010)。養護機構老人生命意義感與死亡焦慮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蒲秀瑾(2003)。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學和危險因子的評估和預防。臺灣老年醫學會會訊,51,10-14。齊力、林本炫 (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高雄:復文圖書。
蔡明昌 (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輝(2003)。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幸樺(2006)。老人公寓入居者與獨居老人生活行為模式之比較—以高雄地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尚穎(2007)。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精神層面議題。長期照護雜誌,11(2),116-124。劉立凡、葉莉莉 (2004)。探討臺灣長期照護資源整合與管理機制建立之實務面。社區發展季刊,106,106-114。劉小菁(2005)。養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態與憂鬱相關性之探討。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蕭文高(2011)。老人的生物生理。收錄在黃惠璣主編,老人服務與照護,37。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謝美娥(2007)。一個對臺灣照顧住宅使用的質化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65-94。謝永定 (2007)。高齡化與老人生涯規劃生涯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戴嘉南 (2011)。機構老人家庭功能、寂寞感與憂鬱程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 (2005)。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關華山(1992)。臺灣「老人自費安養」:以人與環境互動角度探究其理念與實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
告。
蘇文璽 (1992)。高雄市退休老人老年生涯規劃調查。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蘇麗瓊、黃雅鈴 (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0,5-13。英文文獻:
Atchley , R.C.(2000).The social forces in later life. Belmont , CA:Wadsworth.
Bowling, A. (1997).Measuring Health: a review of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s, 2
eds.,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enitz,W.C(1983).Entry into a nursing home as status passage: A theory to guide
nursing practice .Gastric Nursing. 4,92-97.
Cumming, E., & Henry, W. E.(1961).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Erikson,E.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ooyman,N.R.&Kiyak H.A.(2009).Social Geront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Boston:Person.
Hultsch ,D.F.,& Deutsch,F (1981).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New York: McGraw-
Hill Inc.
Levinson, D. J., Darrow, C. M., Klein, E. B., Levinson, M. H., & Mckee, B.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New York: Knoph.
McCraken, A.(1987).Emotional impact of possession loss.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13(2):14-19.
Mikhail,M.L.,(1992).Psychological responses to relocation to a nursing home.
Journal of Gerotological Nursing,18(3):35-39.
Phillips,B.S.(1957).A role theory approach to adjustment in old 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2:212-217
Wilson , D.L(1974).The programmed theory of again , in M. Rockstein ,M.L. Sussman &
J. Chesky (Eds.), Theoretical Aspects of Ag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1-21.
網路資源: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2013)。臺灣地區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布表。檢索於:2013年9月1日。
網址:http://sowf.moi.gov.tw/04/07/07.htm
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認識臺灣長期照護服務模式。檢索於:2013年9月10日。
網址:http://www.ltcpa.org.tw/public/choose_01.html
臺灣殯葬資訊網。殯葬知識。檢索於:2013年9月15日。
網址: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369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老人福利法條文內容。檢索於:2013年9月15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37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條文內容。檢索於:2013年9月
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39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公務人員退休法。檢索於:2013年9月9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S008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勞工保險條例。檢索於:2013年9月15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5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護理人員法條文內容。檢索於:2013年9月9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L0020166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譽國民之家組織規程條文內容。檢索於:2013年9月15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F0000029
李世代 (2010)。長期照護的發展與推動。臺灣醫界。檢索於:2013年9月10日。
網址:http://www.tma.tw/ltk/99530111.pdf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2011年度業務報告。檢索於:2013年9月21日。
網址:http://www.twnpos.org.tw/upload/members_files/1207101441001.pdf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 [1社會福利統計月報、2人口數]─現住人口按五歲年齡組分。檢索於:2014年9月25日。
網址: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