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魯毅、顧關福、俞正梁、傅耀祖主編(1999),新時期中共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俞正梁,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雲漢、賈慶國,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共崛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頁127。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王勇,中共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台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朱雲漢、賈慶國,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共崛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頁131。
王勇,中共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台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市:生智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
王勇,中共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倪世雄、劉永濤主編,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張驥,跨世紀中共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張登及,中共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 年。
閻學通,中共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曲星,中共外交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王緝思,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張登及,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顧關福,中共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共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中共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中共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共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1999,年。
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Joseph S. Nye ,台北:左岸文化, 2002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200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龍困險灘: 九一一之後中共的戰術收穫與戰略損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倪世雄、劉永濤主編,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共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楊福昌主編,跨世紀的中共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秦亞青,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共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中共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謝益顯,外交智慧與謀略─新中共外交理論和原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年。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于有慧,西部大開發與西部週邊安全,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共(卷一):西部大開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
.趙全勝,美國對華的戰略考慮及中美關係,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共崛起,台北:五南,2007年。
楊明杰,911事件後中美難反恐領域內的合作與分岐─雙邊與多邊視角,李鐵城、錢文榮主編,聯合國框架下的中美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勇,中共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俞正梁,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兩岸安全策略之研究, 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3年。
(二) 博士論文: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頁43。宋筱元,八九民運後中共對外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三)期刊雜誌: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 期,頁24。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挑戰、利益與政策取向」,中共大陸研究,四六卷二期,2003年,頁16~17蔡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評議」,中共研究,43卷第8期,頁32。
陳健民,「中共國家新安全觀的戰略思維與外交實踐」,東亞研究,第四十卷第1期,頁97-98。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102-112。郝培芝,「歐巴馬主政下台、美、中三邊關係新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頁85。
倪世雄、劉永濤主編,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頁 29-30。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2期,頁36。
王明進,「中共對多邊外交的認識及參與」,教學與研究,第5期,頁22。
劉青建,「挑戰、應對、構建—中共多邊外交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9期,頁14。
陸建新,「聯合國維和行動:現狀與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4期,頁8。
施子中,「911 事件後國際情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 期,頁3。
李曉敏,「中共的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第2 期,頁44-47。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2期,頁66。
李瑛,「多極化時代的安全觀:從國家安全到世界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 期,頁42-44。
王存剛,「江澤民的新安全觀及其成功的實踐」,理論與現代化,第1期,頁34。
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究,第1期,頁29。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 卷,第2 期,頁14。文馨,「對中共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 卷,第8 期,頁67。楚樹龍,「冷戰後中共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8 期,頁24-25。
門洪華,「新安全觀.利害共同體」,教學與研究,第8 期,頁68-72。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第2 期,頁22。
張瀾濤,「關於和平崛起與新安全觀的理論思考」,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78 期,頁8-9。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新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共大陸研究,第46 卷,第6 期,頁75-108。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 期,頁22。潘光,「新安全觀與中共的反恐戰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4 期,頁3-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頁24。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干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第2 期,頁41-44。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 卷,第3期,頁85-86。錢文榮,「關於多邊外交的理論和政策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頁14-19。
楚樹龍,「多邊主義:範疇、背景及中共的應對」,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 期,頁42-44。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共在東亞地區的多邊戰略」,發表於「全球化與中共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 年12 月25 日,頁3-5。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頁1-44。
成寧,『論江澤民新安全觀與「上海五國」機制的發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6 期,頁59-61。
張宏偉,「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的典範」,學術論壇,第2 期,頁21-24。
邱丹陽,「中共-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共和平崛起的地緣經濟學思考」,當代亞太,第1期,頁8-13。
許志嘉,「後鄧小平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報,第15 期,頁121-151。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 」,美歐月刊,第 11 卷第 3 期,頁 8。陸忠偉,「把握世界局勢的脈搏」,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頁1。
楊潔勉,「超越地緣政治學說:對國際反恐的再認識」,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頁 23。
楊運忠,「九一一事件對國際戰略態勢的深刻影響 」,當代亞太,第3期,頁 3。
陸忠偉,「國際形勢穩而不定」,瞭望新聞週刊,第 1 期,頁 9。
楊潔勉,「超越地緣政治學說:對國際反恐的再認識」,頁 26。
郭震遠,「矛盾充分展現 轉機正在形成— 2002 年國際政治、安全形勢回顧與展望」,和平與發展,第 1 期( 2003),頁 17-18。
明居正,「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共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 22 卷第 6 期,頁 2。周忠菲,「反恐合作:中美關係的現狀、 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國際政治 ,第 3 期 ,頁28。
孫晉忠,「反恐合作與中美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 2 期,頁18。
陳英 ,「『鬥而不破 』的中共與美國關係 」,中共研究,第 36 卷第 6 期, 頁 48。中共國民黨中央政策會,「九一一事件對中共外交策略的影響」,大陸情勢雙週報,第 1445 期。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兩安全策略之研究,頁 49。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 」,共黨問題研究,第 28 卷第 10 期( 2002),頁 58。夏保雄,『對胡錦濤「和諧世界」外交理念的幾點思考』,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頁84-87。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共大陸研究,第43卷,第6期,頁1。薛紹斌、方海平,『從「結盟」到「不結盟」鄧小平對毛澤東外交戰略的發展與創新』,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2卷,第11期,頁12。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共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頁47。趙桂蘭,「江澤民與中共大國外交」,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 期,頁48。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年,頁199。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頁67。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共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頁16。于有慧,「西部大開發與西部週邊安全」,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共(卷一):西部大開發,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頁107-110。
郝培芝,「歐巴馬主政下台、美、中三邊關係新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頁85。
黃仁偉,「論中共崛起的國內外環境制約(下)」,社會科學,北京,第2 期,頁15-19。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118。郝培芝,「歐巴馬主政下台、美、中三邊關係新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頁84-85。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頁25。(四)報紙、網路資料:
「胡錦濤在十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03年3月18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10307/10308/20030318/946229.html
「加強全球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6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1.cri.cn/27824/2009/09/18/1965s2625730.htm
「胡錦濤主席於2004年1月7日會見美國前總統國家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博 士時的談話」,人民日報,2004年1月8日。
「胡錦濤在聯大闡述中共新安全觀」http://ny.stgloballink.com/headline/200909/t20090924_1132874.html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中共外交部,2010年5月26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ywzt/2010nzt/zmzldh/t696504.htm
「鄭必堅:中共和平崛起新道路與中美關係的十點看法——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演講」,新華網,2006年2月16日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dl/1125436.htm
「中共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 年7 月31 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htm
「中共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7月31 日。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htm
「中共的國防」,中共軍網,2004 年9 月30 日。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misc/2004-09/30/content_26782.htm
「2000 年中共的國防」,中共軍網,2004 年9 月30日。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misc/2004-09/30/content_26789.htm
「中共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7月31日。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htm
「2002 年中共的國防」,中共軍網,2004 年9 月30日。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misc/2004-09/30/content_26801.htm
「發展合作才能獲得和平與繁榮」,人民日報,1997年12 月16 日,版6。
「中共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年7月31日。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8/t4549.htm
「推動裁軍進程,維護國際安全」,人民日報,1999 年3月27 日,版4。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0 年9月7 日,版4。
「江澤民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年6月15 日,版4。
「推動多邊主義發展,促進世界多極化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4 年8月20日。
http://www.mfa.gov.cn/chn/gjwt/gjrdwt/t151070.htm
「九一一事件對中共外交策略的影響 」,中共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40924_20_736.html
「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全文)」,人民網,2007年10月24日。www.cpc.people.com.cn/GB/67481/94156/105719/index.html.
「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人民網,2007年10月24日。 www.cpc.people.com.cn/GB/67481/94156/105719/index.html
「溫家寶於2003年1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新華網,2003年12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11/content_1224824.htm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的一百一十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人民網,2003年12月26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267174.html
「胡錦濤主持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人民網,2004年2月24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357413.html
「胡錦濤十七大上的工作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0.htm
「胡錦濤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5年4月2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2/content_2865173.htm
「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新華網,2005年7月1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01/content_3164594.htm
「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05年9月16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6/content_3496858.htm
「溫家寶於2003年1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新華網,2003年12月11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11/content_1224824.htm
「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9年3月29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6989.htm
「曾慶紅表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商報,2004年6月16日。
http://siongpo.com/20040616/ivtla.htm
「中共領導人訪問俄、哈、蒙三國」,蒙藏委員會網站,2009年3月18日。
http://www.mtac.gov.tw/mtac book/upload/09207/0203/5.pdf
「30年大陸外交理念之演變」,中央日報網,2008年12月16日。
http://cdnews.biz/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uid=109&docid=100608771
「中共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中共商務部,2008年12月5日。
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812/20081205963739.html
「上合組織峰會比什凱克舉行,胡錦濤出席」,中評新聞網,香港。 http://tourtw.org/doc/1004/3/0/9/100430934.html?coluid=86&kindid=2454&docid=100430934
「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東方網,上海,2008年6月29日。
http://mil.eastday.com/m/20080629/u1a3682760.html
「俄總統簽署法律批準上合組織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新華網,北京,2008年6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11/content_8350225.htm
「江澤民在中共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03年6月6日,第1版。
「溫家寶提出五點建議推動新世紀的亞洲合作」,新華網,2004年6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22/content_1539780.html
「中共同美國的關係」,中共外交部,2010年05月26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gjhdq/gj/bmz/1206_22/sbgx/
「胡錦濤訪美對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意義重大」,中共外交部,2006年04月14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us.china-embassy.org/chn/zmgx/zmsbzyjw/c/111/t246409.htm
「最大持有國佔外資總額近24% 中共持美債增至7274億美元」,星島日報,2009年5月11日。
http://news.singtao.ca/vancouver/2009-03-02/finance1235982908d1631251.html
「努力構建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人民網,2009年7月30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9749030.html
「中共同美國的關係」,中共外交部,2010年05月26日。
http://big5.huaxia.com/zt/tbgz/07-089/12/992111.html
「中共同美國的關係」,中共外交部,2006年04月14日。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us.china-embassy.org/chn/zmgx/zmsbzyjw/c/1 11/t246409.htm
「新十六字訣: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軌道」,中共評論通訊社,2009年04月20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新中共60年研究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 http://www.wxyjs.org.cn/BIG5/186517/11364982.html
「胡錦濤掌軍權後的對台政策」,大紀元,2005年9月30日。 http://epochtimes.com/b5/5/8/5/n1008934.htm
「中共不致開放中阿邊界助北約反恐」,中央社,2009年3月4日。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188229
「九一一事件對中共外交策略的影響」,中共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40924_20_ 7364.html
「遠眺2025中美台三角關係」,中共時報,2010年6月4日。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60400153,00.html
「溫總駁斥 G2 論」,文匯報,2009 年 5 月 22 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5/22/YO0905220009.htm
「歐胡會後美「中」關係之評析」-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1/6747
(五)英文參考資料:
Joseph Y. S. Cheng and Zhang Wankun,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Behaviou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2), Vol.11,No.31,pp.255-256.
Edward J. Lincoln(2004),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p.260-262.
Glenn Kessler,“U.S.Says China Must Address Its Intentions,”The Washington Post,September 22,2005:A16
Gerald Chan(1999),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pp.64-70
Glenn Kessler,“U.S.Says China Must Address Its Intentions,”The Washington Post,September 22,2005:A16.
Zalmay Khalilzad , “Congage China,” RAND Corporation Issue Papers, 1999. <http://www.rand.org/pubs/issue_papers/IP187/IP187.html>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2000,45-62.
Jacek Kugler,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hatham HousePublishers, 2000).
“At its core, multilateralism refers to coordinating relations among three or more states inaccordance with certain principles.” John Gerard Ruggie,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John Gerard Ruggie eds., Multilateralism Matters: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8
Remarks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William Perry At the Washingt on State China RelationsCouncil,” Foreign Policy Backgrounder, November 8, 1995, p.1
David Shambaugh, “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 ” Survival, vol.42, no.1 (Spring 2000), p.97.
Kenneth N. Waltz, “The Continuity ofInternational Politics, ” in Booth Ken and Dunne Tim ed.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Global Ord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350.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 Foreign Affairs, vol.179, no.1(January /February 2000), pp.55 -57.
Zalmay Khalilzad, “Congage China, ” RAND Corporation, 1999.
〈http://www.rand.org/pubs/issue_papers/IP187/IP187.html 〉。
U.S.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 September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 September 2001 .
Barry R. Posen,“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26, no.3 (Winter 2001), pp.51 -55。
David M . Lampton, “China’s Growing Power and Influence in Asia: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The Nixon Center, February 13, 2004.
〈http://www.nixoncenter.org/Program%20Briefs/PB%202004/LamptonUSCCTestimony2-13-04.pdf〉
Barry R. Posen,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Grand Strategy, Strategy, and Tac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126, no.3 (Winter 2001), p.51.
U.S.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September 2002, p.27.
Robert O. Keohane, “The Public Delegitimation of Terrorism and Coalitional Politics, ” in Booth Ken and Dunne ed.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143.
Lim Robyn, “Calmer Seas in Asia, ” Wall Street Journal , December 19, 2001.
Jessica T. Mathews, “September 11, One Year Later: A World of Change, ”Policy Brief, August 18, 2002.
Qingguo Jia, “Impact of 911 on Sino-U.S. Relations: A Preliminary A ssessment,” The BrookingsInstitutions, 2002.〈http://www.brookings.edu/dybdocroot/fp/cnaps/papers/2002_qingguo.pdf〉
David M. Lampton,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n after 911, ”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66 (Winter 2002), pp.108-109.
Yong Deng, “Hegemony on the Offensive: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U.S. Global Strategy, ”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6, no.3 (2001), pp.343-365.
Qimao Chen(1993),“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The Post-Cold War Era,”Asian Survey, Vol.33,No.3(March),pp.238-241.
Joseph Y. S. Cheng and Zhang Wankun,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Behaviou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2), Vol.11,No.31,pp.255-256.
Edward J. Lincoln(2004), East Asian Economic Regionalism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p.260-262.
Gerald Chan(1999),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pp.64-70.
Glenn Kessler,“U.S.Says China Must Address Its Intentions,”The Washington Post,September 22,2005: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