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于吉蘭(2005)。國小學童英語補習對英語學習之影響-以台北市萬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福林(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素錦(1992)。從認知心理學談兒童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7(2),57-67。朱惠美(2003)。小朋友學ABC:談英語啟蒙教育規劃。現代教育論壇,10,470-477。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市:千華。
李佳容(1999)。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李宗霖(2009)。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縣。李瑞彬(2008)。基隆市國小學童校外英語補習經驗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3),489-516。李俐萱(2011)。國小六年級學生校外英語補習經驗、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雲美(2004)。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提昇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聰賢(1992)。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臺北市:東華。
林生傳(1978)。從教育社會學觀點論惡性補習問題的成因及解決策略。人與社會,6(1),56-63。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芳菲(2004)。英文童書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惠美(2008)。桃園縣國小學童與家長對兒童英語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及投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桃園縣。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周甘逢(2004)。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頁143-170)。臺北市:五南。
邱明珠(2009)。高雄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英語補習學習經驗、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 。臺北市:五南。
施玉惠、朱惠美(1998)。談國小英語教學未來之規劃方向。師大校友,292,14–20。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7(2),1-5。施玉惠、周中天、陳淑嬌和朱惠美(1998)。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未來規劃方向。第七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759-778。臺北市:文鶴。唐璽惠(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172-229。
孫國華(1993)。高雄縣市國民中小學學生之課外補習實況與成因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80,134-153。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108-112。臺北市:五南。
桃園縣教育局(2011年6月29日)。桃縣小一學英語全面實施近4萬5000名學
生受惠。桃園縣教育電子報,取自:
http://163.30.192.132/gov_news_detail.asp?e_paperid=2832(搜尋日期:2011年11月25日)。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英語科課程綱要。教育司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3年08月14日,取自http://140.111.34.54/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2013)。教育部委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建置之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2013年08月14日,取自http://ap4.kh.edu.tw/afterschool/
陳怡秀(2006)。國小學童參加英語補習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宜均(2009)。台中縣市國小五年級學童課外英語補習現況及其與在校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宜徽(2008)。高雄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佳韻(2005)。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宛妮(2013)。臺南市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許芳蘭(2010)。小組分享式閱讀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焦慮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曹素香(1993)。大台北地區兒童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北師語文教育通訊,2,49-61。連寶貴(2012)。英語親子共學與補習班英語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市:精華。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市:精華。
張志雄(2002)。國民教育學生參加課外補習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外語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張春興、汪榮才(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 臺北市:大聖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出版。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沛淇(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縣。張佑先(2009)。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花蓮縣南區偏遠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黃光國、黃慧貞(1981)。升學補習班問題。中國論壇,11(10),2-8。黃雁祥(200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游福生(1995)。漫談補習問題。教師之友,36(3),23-24。曾鳳珠(2006)。可預測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瑩(1991)。國小學童課外學習英語實況之調查研究報告。國立編譯館委託專題研究。
楊文彥(2004)。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楊宜芳(2009)。新住民學童家庭因素對其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葉明芳(2005)。原漢國小學童補習行為與學業成績的差異之探討---以台東縣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詹餘靜(1999)。從教學法的沿革談有效的國小英語教學(下)。教師之友,40 (3),46-52。賈惠文(2004)。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榮泰生(2009)。SPSS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蔡水河(2004)。嘉義縣市國小學童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及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蔡忠武(2008)。桃園縣國小學生家長選擇英語補習班之決策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國成(2010)。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校外英語補習經驗、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彥谷(2006)。折衷式溝通式教學觀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鍾靜、翁嘉聲(1999)。不同數學教學取向下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研究。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羅梅香(2007)。國中生英語補習、家庭英語學習資源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臺南縣。羅琪季(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英語補習及其校內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雙和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順發(1999)。國民中學英語教學革新現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貳、英文部份
Dolly, J.P.(1993).The impact of juku on Japanese students.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0 (4), 277.
Ekstrand, L. H. (1976). Social and Individual Frame Factors in Learning: Comparitive aspects. Paper presented at Scaninavian Conference on Bilingualism, 29.
Ellis, G & Brewster, J. (2002). The Primary English Teacher’s Guide. Penguin English.
Freeman, D. L., & Long, M.H.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Inc.
Gagné, R. M. (1996).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3(1), 145-149.
Gardner, R. C. (1973).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Their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Y: Scholastic.
Goodman, K.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Richard-Amato, P. A. (1996). Making it happen: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NY: Addison-Wesley.
Rosenberg, M.J. & Hovalan, C.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I. Hovalan & M.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