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丸井圭治郎(1919)《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灣總督府。台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
2. 王見川(1995)《台南德化堂的歷史》,台南:德化堂。
3. 王見川(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
4. 王信貴(1998)《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秘密宗教之政策》,師大歷史所碩論。
5. 王貴祥(1998)《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
6. 王爾敏(1997)《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7. 王鏡玲(1991)《台灣廟宇建構儀式初探---以艾德良神聖空間建構的觀點》,東吳碩論。
8. 片岡巖(1911)《台灣風俗誌》。台北:南天書局,1994再版。
9. 白化文(1997)《寺院與僧人》,北京:大象出版社。
10. 史宗編(1995)《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包括Leach ,Edmund R〈從概念及社會的發展看人的儀式化〉,頁503-511、〈關於時間的象徵表示〉,頁486-502。Rappaport, Roy A〈儀式‧神聖性‧控制論〉,頁552-575。Turner, Victor〈模稜兩可〉,頁512-530。
11. 台南德化堂《彩門科教妙典》,未出版,盧普省手抄本。
12. 台南縣市寺廟編刊委員會編(1963)《臺灣省台南縣市寺廟大觀》
13. 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台灣社寺宗教要覽--台北州卷》。台北: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
14. 台灣省文獻會(1959)《台灣省宗教調查書》,中研院民族所藏影印本。
15. 台灣省文獻會(1992)《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6. 台灣觀光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臺灣寺廟名鑑》,台北縣:漢興出版社。
17. 北屯公學校編(1932)《大屯郡北屯鄉鄉土誌》。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
18. 朱其昌(1977)《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大樹:佛光出版社。
19. 江燦騰(1994)〈戰後臺灣齋教發展的困境〉《當代》,99,頁24-33。20. 江燦騰(1996)《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21. 江燦騰(1997)《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書局。
22. 江燦騰、王見川編(1994)《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成大建築系(1996)《台南市三級古蹟西華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徐明福、徐福全、黃斌、張家祥等人,台南市政府
24. 成大建築系(1998)《台南市三級古蹟擇賢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徐明福、徐福全等人,台南市政府
25. 村上玉吉(1934)《南部台灣誌》。台南:台南州共榮會。
26. 佚 考(1959)《安平縣雜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
27. 佚 考(1993)《新竹縣志初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八十八。
28. 宋光宇(1984)《天道勾沈》,台北:元祐出版社。
29. 宋光宇(1981)〈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3,頁559-590。30. 李四龍(1997)《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北京:大象出版社。
31. 李世瑜(1996)〈《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導論─代序〉《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濮文起著。台北:南天。
32. 李亦園(1985a)〈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中國民族學通訊》,23,頁1-7。李亦園33. 李亦園(1985b)〈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九期,頁47-61。34. 李亦園(1996)《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初版二刷。
35. 李添春(1931a)〈齋教概說〉《南瀛佛教》第九卷,第一號。張旭宜譯。
36. 李添春(1931b)〈談臺灣的在家佛教〉《南瀛佛教》第九卷,第一號。涂玉盞譯。
37. 李添春(1956)《台灣省通志》人民志宗教篇第三章,佛教第三節:齋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8. 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卷3期,頁116-150。
39. 李豐楙(1998)〈道、法信仰習俗與臺灣傳統建築〉《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頁107-129。
40. 吳堯峰(1992)《宗教法規十講》,高雄:佛光出版社。
41. 村上玉吉(1934)《南部台灣誌》。
42. 沈茂蔭纂(1984)《苗栗縣志》,光緒十七年刊,臺灣文獻史料叢刊十四。台北巿:大通書局。
43.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44.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
45. 松岡參太郎(1907)《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二回報告書》,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46. 吳寧遠(1995)〈社會變遷中的台灣宗教〉,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既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35。
47. 林立人編(1994)《五部六冊經卷》上、下卷。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印行。
48. 林百川,林學源(1993)《樹杞林志》,南投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九十。
49. 林明德(1996)〈觀音之匾聯探索〉《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7-175。
50. 林美容(1995a)〈臺灣齋堂總表〉《臺灣史料研究》,6,頁26-41。51. 林美容(1995b)〈臺灣本土佛教的傳統與變遷:巖仔的調查研究〉《第一屆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台北,頁701-722。
52. 林美容(1995c)〈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2,頁1-40。53. 林美容、周益民、王見川(1995)《高雄縣民間教派》。鳳山:高雄縣政府(出版中) 。
54. 林美容、祖運輝(1992)〈在家佛教--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
55. 林普心編(1990)《佛教祖脈源流》,彰化朝天堂。
56. 林會承(1989)〈人為環境的研究內容〉《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二屆建築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頁207-212。
57. 林會承(1990)〈台灣傳統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及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與空間觀〉《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頁101-137。台北:詹氏書局。
58. 林會承(1995)〈漢民族空間模型之建立概說〉《賀陳詞教授紀念文集》,頁89-117。東海大學建築系。
59. 林衡道(1980)〈斗南的龍虎堂〉《台灣文獻》。31(3):68-70。
60. 林萬傳(1984)《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巨書局。
61. 林焜熿(清)《金門志》。
62. 林 豪(1963)《澎湖廳志》,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一六四。
63. 林 豪(1984)《金門志》,道光十年刊。臺灣文獻史料叢刊三八。台北:大通書局。
64. 施普空編(1989)《龍華科儀》,台中民德堂發行。
65. 施德昌(1941)《紀念二千六百年紀念臺灣佛教名蹟寶鑑》,台中:明德寫真館。
66. 侯杰、范麗珠(1994)《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
67. 相良吉哉(1933)《台南州柌廟名鑑》,台南: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
68. 洪美英(1994)《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
69. 洪美華(1990)〈明末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歷史學報(師大)》,(18),頁81-10670. 洪美華(1992)《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師大碩論。
71. 洪美華(1995)〈民間秘密宗教寶卷中的女神崇拜〉《歷史月刊》,第八十六期,頁61-68。72. 姚麗香(1996)〈日據時期台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84。
73. 宮崎直勝(1942)《寺廟神の昇天》,臺北︰東都書籍珠氏會社臺北支店。
74. 馬西沙、韓秉方(1992)《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75. 南瀛佛教會(1938)〈臺灣齋教改善會記事〉《南瀛佛教》第十六卷,第九號。
76. 南瀛佛教會(1923-42)《南瀛佛教》(含南瀛佛教會報及台灣佛教),共20卷12號。
77. 高賢治(1986)〈臺灣的齋教〉《臺灣風物》,36:3,頁119-134。78. 高壽仙(1992)《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人民出版社。
79. 連雅堂(1985)《台灣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80. 宮本延人(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
81. 徐 壽(1932)《臺灣全臺寺院齋堂名蹟寶鑑》,台南:國清寫真館。
82. 徐明福(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胡氏圖書。
83. 徐福全(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市。
84. 徐明福(1984)《》,師大博論。
85. 秦寶琦(1995)〈關於台灣齋教淵源史料的調查〉《民間宗教》,第一期,台北:南天。頁127-138。
86. 張文進(1957)《臺灣佛教大觀》,台中豐原:正覺出版社。
87. 張 珣(1995)〈大甲媽祖進行儀式空間的階層性〉《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88. 張 珣(1997)〈百年來臺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研究〉《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215-255。
89. 張運華(1998)《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
90. 張寬蒼(1931a.b.c.d)〈改革臺灣佛教的芻議(上、中、中續、下)〉《南瀛佛教》第八卷第六號、第七號、第八號、第十號,頁34-38、11-17、15-29、9-15。
91. 盛清沂編(1983)《國學文獻館現藏中國族譜序例選刊》,劉姓、張姓、吳姓、林姓、陳姓五部,台北:聯經。
92.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93. 莊英章、陳其南(1982)〈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檢討:台灣研究的一些啟示〉《社會及行為科學的中國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號,頁281-310。
94. 黃應貴(1998)〈人類學的空間研究〉《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頁67-105。
95. 黃朝進(1995)《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新店:國史館。
96. 黃鼎松編(1990)《苗栗史蹟巡禮》,苗栗市:苗栗縣文化中心。
97. 陳金田譯(1993)《台灣私法第二卷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98.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
99. 陳奕麟(1984)〈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與中國社會〉《漢學研究》,2(2),頁403-446。100. 陳奕麟(1996)〈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期,頁1-18。101.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到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02. 陳培桂(1984)《淡水廳志》道光二十六年刊,臺灣文獻史料叢刊十八。台北:大通書局。
103. 陳瑞堂(1974)《台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司法行政部。
104. 陳進傳(1995)《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文獻叢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05. 陳捷先(1996)《清代臺灣方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06. 淺井紀(1990)《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
107. 曾景來(1933)《臺灣社寺宗教要覽》,台北: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
108. 曾景來(1939)《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南天書局影印,1995年。
109. 曾逢辰(1984)《新竹縣志初稿》,光緒二十三年刊,臺灣文獻史料叢刊七。台北:大通書局。
110. 曾逢辰(1993)《新竹縣制度考》。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11. 傅朝卿(1989)〈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之論域〉《建築師》,二月號,頁64-74。
112. 蔡振豐等著(1993)《苑裡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灣歷史文獻叢刊三十。南投巿: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3. 廖必琦,宮兆麟等修,宋若霖纂(1967)《福建省莆田縣志》,光緒五年潘文鳳補修刊本,民國十五年重印,中國方志叢書八一。台北:成文書局。
114. 郭肇立編(1998)《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115. 闞正宗(1989-97)《台灣佛寺導覽(一)-(九)》。台北:菩提長青。
116. 渡邊欣雄原著,周星譯(1998)《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17. 喻松青(1994)《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台北:聯經。
118. 鈴木清一郎(1934)《臺灣舊慣婚冠喪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古亭書屋;《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1。
119. 增田福太郎(1933)〈台灣の寺廟を巡歷して─嘉義郡〉《南瀛佛教》第十一卷第一號。
120. 增田福太郎(1935)《臺灣本島人の宗教》,東京︰財團法人明治聖德紀念學會發行。
121. 增田福太郎(1939)《臺灣の宗教》,東京︰株式會社養賢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122. 增田福太郎(1942)〈南島寺廟探訪記〉《東亞法秩序序說─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附錄。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
123. 蔡普枝編《大乘正宗龍華科儀》。
124. 潘桂成(1995)〈儒學空間之理論與實踐〉《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4期,頁97-118。
125. 潘朝陽(1990)〈苗栗嘉盛庄村廟的空間配置及其內涵〉《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期,頁247-275。
126. 潘朝陽(1992)〈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建築現象學導論》,季鐵男編,台北:桂冠。頁331-365。
127. 潘朝陽(1995)〈「中心-四方」空間形成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期,頁83-107。
128. 蔣竹山(1995)《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清大歷史研究所碩論。129. 鄭志明(1985)《無生老母信仰淵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30. 鄭志明(1998)〈日據時代蘇澤養的新約龍華派〉《台灣民間宗教結社》,頁。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31. 鄭鵬雲(1978)《浯江鄭氏家乘》,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2. 關華山(1992)〈談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民居與社會、文化》,頁27-61。台北:明文書局。
133. 謝繼昌(1982)〈中國家族研究的檢討〉《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社會及行為科學的中國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號,頁255-280。
134. 濮文起(1996)《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台北:南天。
135. 蘇鳴東(1983)《天道的辨正與真理》,台南:巨書局。
136. 蘇坤鐘編(1986)《龍華科儀》,台北新保安佛堂發行,採自彰化福吉堂
137. 盧三源(1927)《新埔香堂誌》,陳真城撰,採自香新堂。
138. Durkheim, Emile原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書名The Elementary Foems of the Religious Life。台北:桂冠。
139. Eliade. M(1958)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40. Eliade. M(1959)The Sacred and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New York: Harcourt.
141. Eliade. M(1990)《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宋立道、魯奇譯。北京:光明日報。
142. Gennep, Arnord V(1960)The Passage of Ri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43. Hebdige, Dick原著,張儒林譯(1997)《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原書名"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台北:駱駝出版社。
144. Leach, Edmund(1976)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5. Dupr*e, L原著,傅佩榮譯(1986)《人的宗教向度》,"THEOTHERDIMENSION"。
146. Norberg- Schulz, Christian(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原書名Genius Loci:Paesaggio Ambiente Architeturq.
147. Norberg- Schulz, Christian(1994)《實存‧空間‧建築》,王淳隆譯,原書名"Existence, space & Architecture"。台北:臺隆書局。原書(1977)。
148. Tillich,P原著,魯燕萍譯(1994)《信仰的動力》,原書名"DYNAMICSOFFAITH"。
149. Topley, Marjorie Doreen原著。周育民譯(1996)〈先天道:中國的一個秘密教門〉《民間宗教》,第二期,台北:南天。頁19-50。
150. Wilson, C.B.(1989a)"Not Exactly Cold-More Architecture: on architecture, and rhetoric",王增榮譯,《建築師》(1989:2-3),頁78-86、50-57。
Wilson, C.B.(1989b)"Architect and Community: traditional processes and modern products",徐明福、吳玉成譯,《建築與藝術環境》,美術論叢,(1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頁12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