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專書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工運春秋 工會法制80年》,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建國百年勞動史》,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
台灣勞工陣線合著,《台灣勞工的主張:2000 年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勞動者雜誌社出版,1999。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出版社,1999。
林大鈞,《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台北:工商教育出版社,1987。
吳婕如編,《亮麗蘋果裡的腐敗》,新竹:科學園區勞動人權協會,2009。
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2008。
許慶雄,《社會權論》,台北:眾文圖書,1991。
黃玫玲,《以民主夥伴關係達成社會革新》,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第二部分人力資源發展,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研究中心,2001。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台北:翰蘆出版公司,2000。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楊通軒,《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2007。
衛民、許繼峰,《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台北:前程,2009。
Jane Ritchie & Jane Lewis原著,藍毓仁譯,《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2008(原著出版於2003年)。
(二)研究計畫
成之約,《社會對話的實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9。
彭百崇、陳正良、康長健、劉黃麗娟,《社會夥伴參與政策形成之機制建立與運作方式之研究─兼論國外經驗及啓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
報告,2007。
潘世偉,《社會夥伴關係與三方諮商:建立我國社會對話機制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專文研究報告,2003。
劉黃麗娟,《社會對話的最佳實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2006。
(三)期刊論文
王厚誠,〈建構工會新發展─工會法修正重點〉,《石油勞工》,第397期,2010,頁44-55。
林良榮,《論企業內工會活動之權利保障—以日本戰後學說及判例發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茆昔文,〈我國職業工會發展困境初探〉,《台灣勞工雙月刊》,第14期,2008,頁54-61。
茆昔文,《臺灣工會參與政策與治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南洲山房,《「新生的契機?混亂的開始?」-論台灣工會的發展》,亞洲社會論壇論文,2002。
徐國淦,《台灣工運領袖類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張烽益,〈臺灣工會的危機與轉機〉,《臺灣勞工季刊》,第22期,2010,頁56-63。張鑫隆,〈新勞動三法對台灣工會的意義及未來的課題〉,《臺灣勞工季刊》,第22期,2010,頁38-43。黃瑞明,〈落後的罷工法制,反動的意識形態〉,《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頁37-45。
黃耀滄,〈新修正之團體協約法內容初探〉,《臺灣勞工季刊》,第12期,2008,頁42-51。焦興鎧,《我國勞動政策與法制之沿革與發展》,台灣社會安全五十年勞資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
詹火生,〈臺灣勞動人權保障與推動〉,《臺灣勞工季刊》,第24期,2010,頁6-13。楊于涵,《我國社會對話推動及其效益評估指標建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楊淑瓊,〈歐洲社會對話機制─民主勞資關係制度〉,《勞資關係月刊》,第19卷第8期,2001,頁24-36。韓仕賢,〈符合台灣金融需求,金控工會獲准成立〉,《臺灣勞工季刊》,第22期,2010,頁76-80。
(四)中文網站
立法院,團體協約法修正草案總說明,2008,http://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bcfc9cfcccfcec5cbc8c8d2cacccd,瀏覽日期:2014.04.18。
艾凡那夫,〈我國社會對話機制之可行性與國外實例初探〉,2009,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89/1501.htm,瀏覽日期:2013.05.06。
林良榮,〈我國勞動三權之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歷史、結構與法律的途徑〉,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2010,http://humanrights.cy.gov.tw/dl.asp?fileName=0113010272671.pdf,瀏覽日期:2014.04.02。
全國教師會,馬政府準備這樣落實兩公約嗎?為抗議工會法修法未尊重教師意見,全教會拒絕出席明天之公聽會,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8993.html,瀏覽日期:2014.04.18。
全國產業總工會,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草案總說明,2009,http://www.tctu.org.tw/ezfiles/tctu/img/img/31969/980226labordisputes.pdf,瀏覽日期:2014.04.18。
全國產業總工會,工會團體對工會法修法意見,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7777.html,瀏覽日期:2014.07.02。
全國產業總工會,全國產業總工會抗議勞委會違背馬總統勞工政見,漠視工會訴求,2009,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9652,瀏覽日期:2014.07.02。
全國產業總工會,強烈反對工會法修惡,各工會呼籲朝野政黨信守承諾,2010,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9743,瀏覽日期:2014.07.02。
伊娃兒‧撒布,〈工會法公聽會,工會代表要求強制入會〉,經濟日報電子版,2009,http://www.ccw.org.tw/p/2008,瀏覽日期:2014.07.04。
邱佩青,〈立院審查《工會法》草案,團結工聯抗議內容限制工會自主〉,苦勞網,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7894.html,瀏覽日期:2014.07.01。
易禹昕,〈《工會法》草案工會有意見,立院二讀暫擱置〉,苦勞網,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7827.html,瀏覽日期:2014.07.01。
胡慕情,〈工會法修惡 勞團串連全面對抗〉,立報,2010,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1347,瀏覽日期:2014.07.02。
施奕暉,〈歐盟環境立法與環境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http://www.npf.org.tw/post/2/1731,瀏覽日期:2014.07.01。
徐沛然,〈新版《工會法》侵害勞權?北市產總邀主委當面辯論〉,苦勞網,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0215.html,瀏覽日期:2014.07.01。
徐沛然,〈《工會法》突襲闖關 勞團將釀大規模抗爭〉,苦勞網,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8035.html,瀏覽日期:2014.07.01。
徐沛然、許智傑,〈自主還是限制?《工會法》草案中的管制思維〉,苦勞網,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0695.html,瀏覽日期:2014.07.01。
孫窮理、陳寧,〈不挺工會,又愛管工會。工會法公聽會,勞委會挨轟〉,苦勞網,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0635.html,瀏覽日期:2014.07.01。
陳金松、李承宗,〈勞團糞怒:馬勞工政策一場空〉,聯合報,2009,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msg/yotu/IHYLoD1LIU4/gsGKpo-Kou0J,瀏覽日期:2014.04.09。
團結工聯,團結工聯1023行動通知:反對工會控制法‧箝制工會自主,2009,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62/00/78/85/60/201006283003/20110521/web/coolloud.org.tw/node/47781.html,瀏覽日期:2014.07.02。
勞動部,工會法修正草案總說明,2009,http://www.mol.gov.tw/upload/cht/attachment/42ed980b364296f03a57e55707d58c82.pdf,瀏覽日期:2014.04.18。
勞動部,工會法修正草案公聽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說明資料,2009,http://npl.ly.gov.tw/npl/report/981209/5.pdf,瀏覽日期:2014.07.03。
勞動部,勞委會澄清:工會法修正以工會自主及健全工會發展為前提,符合世界潮流,2009http://www.mol.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4&article_id=5159,瀏覽日期:2014.07.03。
勞動部,勞動部99年第4季大事紀,2010,http://www.mol.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ro?page=4be214ad,瀏覽日期:2013.05.10。
勞動部,勞動部100年第4季大事紀,2011,http://www.mol.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ro?page=4da7f79c,瀏覽日期:2013.05.10。
勞動部,勞動部101年第4季大事紀,2012,http://www.mol.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ro?page=52302ef9,瀏覽日期:2013.05.10。
勞動部,勞動統計年報,就業者及受僱者-按行業分,2014,http://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01/32120.htm,瀏覽日期:2014.05.03。
勞動部,勞動統計年報,工會數及會員數,2014,http://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01/33010.htm,瀏覽日期:2014.05.03。
衛民,〈新「工會法」重要修法內容與對勞資關係衝擊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http://www.npf.org.tw/post/2/7993,瀏覽日期:2013.02.11。
衛民,〈新「勞資爭議處理法」重要修法內容與對勞資關係衝擊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http://www.npf.org.tw/post/2/8129,瀏覽日期:2013.02.11。
衛民,〈新「團體協約法」重要修法內容與對勞資關係衝擊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http://www.npf.org.tw/post/2/8130,瀏覽日期:2013.02.11。
羅德水,20100113教育論壇:工會法修法凸顯國民黨執政困境,2010,http://blog.udn.com/loteshui/3796537,瀏覽日期:2014.07.02。
羅德水,20100120教育論壇:民進黨能為工會法修法做些什麼,2010,http://blog.udn.com/loteshui/3816448,瀏覽日期:2014.07.02。
二、英文
(一)外文書籍與文章
A. Sivananthiran、C.S.Venkata Ratnam, “Best Practices in Social Dialogu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Sub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 Asia,2003.
Berndt Keller and Bernd Sorries, “Sectoral social dialogues : new opportunities or more impasses”,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1999, p. 330~344.
Emmanuel Reynaud, ”Social dialogue and pension reform”,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0.
Hunter, L, McGregor, A, MacInnes, J and Sproull, A, “The Flexible Firm: Strategy and Segment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31, 1993, p.383-407.
Junko Ishikawa, “Key Features of National Social Dialogue: A Social Dialogue Resource Book”,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3.
Lane Kenworthy and Bernhard Kittel,“Indicators of Social Dialogu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Geneva :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2003.
Sarosh Kuruvilla, “Social Dialogue for Decent Work”, Genev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2003.
Tayo Fashoyin,“Tripartite cooperation, social dialogu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Vol. 143, No. 4, 2004, p. 341-370.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 ”A Fair Globalization: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Geneva :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4.
(二)外文網站
ETUC, The European social dialogue:http://www.etuc.org/european-social-dialogue,瀏覽日期:2014.03.20。
ETUI, European Social Dialogue:http://www.worker-participation.eu/EU-Social-Dialogue,瀏覽日期:2014.03.22。
EUR-Lex,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http://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12012M/TXT&from=EN,瀏覽日期:2014.03.22。
European Commission,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Social dialogue:http://ec.europa.eu/social/main.jsp?catId=329&langId=en,瀏覽日期:2014.03.14。
ILO, Decent work agenda:Social dialogue:http://www.ilo.org/global/about-the-ilo/decent-work-agenda/social-dialogue/lang--en/index.htm,瀏覽日期:2014.04.08。
ILO, National Tripartite Social Dialogue: An ILO guide for improved governance: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dialogue/---dialogue/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231193.pdf,瀏覽日期: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