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文君(2008)。故事繪本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王秀園(1997)。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3-6歲)教師手冊。台北縣:
稻田。
王依琦(2010)。幼兒圖畫書情緒調節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王惠如(2001)。把情緒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學生輔導,75,46-59。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發展心理學(原著:
D. R. Shaffer)。台北市:學富。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市,心裡。
王靜珠(1992)。幼稚教育。台北市:心理。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方素珍、朱孟庠、吳敏而、林文韵、林幸姬、鄒秋香…鄭明進(1997)。圖
畫書、學習與探索--由四本圖畫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台北縣:
光佑文化。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
學,桃園。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9-36。
李盈瑩(2008)。以繪本進行國小低年級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李瑞玲、黃慧真、張美惠(譯)(1998)。EQII:工作EQ(原作者:D. Goleman)。台北市:時報文化。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吳英璋(2001年7月)。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吳湘靈(2001)。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谷瑞勉(2010)。幼兒文學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林文婷(2008)。幼兒教師情緒智力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林文寶、徐守濤、蔡尚志和陳政皓(1996)。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台北市:遠流。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展穂(2004)。繪本團體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報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幸曼玲、簡淑真(2005)。國民教育幼兒班課程綱要能力指標專案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洪婉萍(2004)。幼稚園新生入學情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嘉義。
洪福財 (1999)。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市:五
南。
柯華威、黃迺毓(2004)。童書久久Ⅱ。台北市:台灣閱讀協會。
洪儷瑜(2009年4月)。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親子天下,05,192-197。
教育部(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omekh)。台北市:遠流。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文化。
郭俐伶(2001)。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高明美(2001)。童書久久。台北市:台灣閱讀協會。
高儷育(2000)。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徐素霞(2001)。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市:藝術館。
陳文沂(2007)。情緒主題教學研究-以圖畫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怡君(2010)。教師情緒智力、師生關係與低年級學童情緒調節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陳春梅、林淑珍 (2006)。親師互動策略之探討-教師與家長的家庭功課。
臺北市第 7 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表會高職
組成果集,525-539。
陳春鳳(2011)。幼兒情緒與繪畫表現之探究:情緒繪本課程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陳書梅(2009)。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台北市:台大出版社。
陳書梅(2009年4月)。用繪本談情緒。親子天下,05,210-213。
陳淑霞(2002)。幼兒死亡概念與情緒反應之質性研究---以嘉義市某幼稚園四歲至六歲幼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陳維如(2006)。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咨商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兒童EQ學習手冊。台北市:信誼。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許芳菊(2009年4月)。教出好情緒。親子天下,05,149-159。
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作者:A. Chambers)。台北市:天衛文化。
張欣茂、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原著:D.R. Shaffer & K. Kipp)。台北:學富。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美惠(譯)(1996)。EQ(原作者:D. Goleman)。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台灣教育,21,58-61。張雅茹(2009)。繪本教學對增進國小低年級學童適當表達生氣情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原編者:M.C. Hyson)。台北市:桂冠
游恒山(譯)( 2002 )。情緒心理學(原著:K.T. Strongman)。台北:五南。
黃志成、王淑芬(1996)。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楊志文化。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市:光佑。
黃珮貞(2007)。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黃迺毓(2003)。童書是童書。臺北市:宇宙光。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2009)。童書非童書。臺北市:宇宙光。
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黃惠如(2011年4月)。情緒教養。康健雜誌,149,158-165。
鄔時雯(2000)。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彭懿(2006)。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台北市:信誼。
楊俐容(2007)。我是EQ高手-加強孩子的情緒管理。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彩雲(2009)。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翟敏如(2012)。探究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活動對幼兒情緒認知與調節能力之 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44(1), 27-48。
鄭雅方(譯)(2004)。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原編者:J.Cohen)。台北市:心理。
鄭瑞菁 (2005)。幼兒文學(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廖鳳瑞(譯)(2002)。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原作者:Katz,
L.G.)。台北:信誼基金。
墨高君(譯)(1996)。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原著:S.Walter &
D.E.Comer)。台北市:揚智。
蔡宜容(譯)(2001)。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作者:A. Chambers)。台北市:天衛文化。
蔡美華(譯)(2003)(王文科審訂)。行動研究法(原著:G.E.Mills)。台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
與變奏。台北:心理。
潘美玲(2008)。運用圖畫書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潘慶輝、吳明燕、吳慧屏、涂淑安、陳心瑩、陳瑞育、郭永明(2002)。玩出好心情~情緒教育動起來。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劉婉鶯(2006)。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劉滌昭(譯)(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原作者:松居直)。
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
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景文。
盧瑩榕(2009)。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魏惠貞(譯)(2006)。幼兒情緒發展(原作者:M.Hyson)。台北市:
華騰。
鍾淑惠(2004)。幼兒圖畫故事書在蒙特梭利教學中之應用-以一所托兒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範學院學報。12(上),45-70。簡淑真、郭李宗文(2006)。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動綱要及能力指標:情緒領域期中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簡蕙娟(2008)。彰化縣幼稚園教師研習進修經驗、效能與需求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台中。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J. Ritchie & J. Lewis)。
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蘇秀枝、謝瑩慧、張瓊云、楊曉苓、巫素真、陳文玲、黃惠齡(譯)(2007)。幼兒全人教育(原著:J.Hendrick,& P.Weissman)。台北市:華騰文化。
蘇建文(譯)(2005)。發展心理學(原著:D. R. Shaffe)。台北市:學富。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愛秋(2001)。開放的親職教育。台北市:信誼。
嚴淑女(2002)。孩子情緒調節的好幫手。幼教資訊,143,50-55。貳、英文部分
Brenner, E. M. & Salovey, P.(1997).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and individual considerations. In P. Salovey,
& D.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 for educators (168-192). New York: Basic Books.
Clarke, D.,&Hollingsorwth, H.(2002).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947-967.
Carroll, J. J., & Steward, M. S. (1984). The rol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feelings. Child Development,
55,1846-1892.
Denham, S. A., Blair, K. A., DeMulder, Levitas, J., Sawyer, K., uerbach-Major, S.,& Queenan, P., (2003). Preschool emotional competence: Pathway to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74, 238-256.
Denham, S. A., & Weissberg, R. P. (2004). Social-emotional leaning in early
childhood: What we know and where to go from here. In E. Chesebrough,
P. King, T. P. Gullotta, & M. Bloom (Eds.), A blueprint for the promo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pp. 13-50). New York,
NY: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Fabes , R. A., Eisenberg , N., Nyman , M., & Michealien, Q.(1991). Young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other’s spontaneous emotional reactio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7 , 858-866.
Izard, C. E., Fantauzzo, C. A., Castle, J.M., Haynce, O. M., Rayias, M. F.,&
Putnam, P. H.(1995). The ontogen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ant’s facial
expressions in the first 9 months of lif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1 ,
997-1013.
Lavelli, M., & Fogel.(2005). Development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ant’s attention and emotion dur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he 2-month transitio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1 , 265-280.
Malatesta, C. Z. (1988).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personality. In R.A. Thompson (E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pp.1-56).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Malatesta, C. Z., & Haviland, J. M.(1982). Learning display rules: The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expression in fancy. Child development, 53, 991-1003.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Study Center. (2004,March) Anger:Helping http://www.education.com/reference/article/Ref_Anger_Helping/
Parke, R. D. (1994). Progress, paradigms, and unresolved problems: A
commentary on 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emotion.
Merrill-PalmerQuarterly, 40, 57- 169.
Salovey, P., & Mayer, J.D.(1990).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9(3), 185-211.
Salovey, P., & Mayer, J.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elings. Applied & Preventive Psychology,4,197-208.
Wintre, M. G., & Vallance, D. D. (1994).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emotions: Intensity, multiple emotions , and val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 5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