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國翔(2007)。中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活動對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私立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新竹市。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南投縣。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田耐青譯(Harvey F. Silver, Richard W. Strong, & Matthew J. Perini著) (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原著為So each may learn: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2000年版)
白宗斌(2009)。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性研究-以竹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伍賢龍(2001)。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江文吉(2001)。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吳天方 (1997)。我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生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114-132。吳百薰(1997)。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吳武典(1997)。Gardner與Sternberg 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65,1-7。吳誼華(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多元智慧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臺北市。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台北:源流。
李新民(2001)。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周子敬(2006)。八大多元智慧問卷的信效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7,3,215-229頁。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4頁。林生傳主編(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 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林奕宏、張景媛(2001)。「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3(1),1-30。林秋萍(2007)。國中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五縣市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林倩玉、田耐青(2001)。運用多元智能教學提昇學生的同儕互動~以自然科教學為例。學生輔導,77, 46-55。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南市。邱怡倩(2006)。國小五年級不同學習風格與學習成就學童其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檔案評量之研究-以「物質與熱」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科學教育所,嘉義市。邱莉婷(2007)。成人學習者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姜嘉瑤(2000)。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在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封四維 (2000)。《多元智慧教學 : 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洪宏賢(2006)。澎湖縣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多元智能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市。洪蘭譯(2000)。腦內乾坤。台北市:遠流出版。[譯自:Moir, A., & Jessel, D. Brain sex: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
胡心怡(2009)。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以繪本教學為例。教育研究,17,87-99頁。徐明等(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
秦夢群(200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高翠霞、蔡崇建(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29,46-49。張宛靜(2007)。實施多元智能對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效能之影響—以彰化縣某國中一年級 學生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67。
張芝萱(1995)。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
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珮箐(2008)。不同學習風格國中生使用動畫或圖片融入網路學習「遺傳」單元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張純子(2004)。圖畫書在幼兒多元智能發展之運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張菁怡(2010)。臺北縣國小高年級生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張韶云(2011)。應用多元智能於國小四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台北市。
莊安祺譯(民87):7種IQ。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許育嘉(2010)。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中英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智豪(2004)。Y世代、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學習風格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新北市。郭俊賢,陳淑惠譯(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著) (1999)。 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原文於1998年出版)。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國立彰化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陳李綢(1989)。智力理論的發展及研究趨勢。資優特教季刊,30,34-40頁。
陳育民(2003)。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市。陳思珮(2004)。英語能力與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之關係:復興高中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瓊雯 (2007)。銀行業顧客知覺價值對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曾才銘(2001)。國小學童學習能力分析:一個多元智能理論的嘗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游光昭、林坤誼 (2007)。數學、科學、科技統整課程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在學習成效上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1(1),1-16。黃玉枝(1991)。學習風格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40,13-18。黃馨慧(2008)。利用不同媒體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一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葛之鈞(2009)。以blog為基礎之線上知識分享程度:與部落格認知可用性、多元智能以及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桃園縣。鄒彩完(1999)。如何將多元智慧的理念運用在教學上。教師天地,99,74-75頁。蔡明富(1998)。多元智能理論在資優教育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68,9-15頁。鄭孟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蕭富珍(2002)。適性化網路學習系統—學習型態分類模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南市。謝日榮(2003)。多元智能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多元智能之影響-以電腦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謝佳蓁(2000)。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思考風格與批判思考能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謝佩芬(2002)。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羅淑仁(2004)。應用多元英語教學模式提升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嚴加平(2006)。學習風格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之學習風格與教育上的應用。2011年08月23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11.htm。
蘇靜宣(2005)。設計系學生之學習風格與設計思考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台北市。Campb 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陳淑惠譯) ,臺北:遠流,(原文於1998年出版)。
Gardner, H. (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李心瑩 譯),台北:遠流,(原文於2000年出版)。
Lazear, D. (2000),落實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郭俊賢、陳淑惠譯) ,臺北:遠流,(原文於1999年出版)。
Silver, H. F., Strong, R. W., & Perini, M. J. (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田耐青譯),臺北:遠流,(原文於2000年出版)。
Armstrong, T. (2003),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增訂版)(李平譯),台北:遠流,(原文於2000年出版)。
英文部分
Armstrong, T. (1999/2001). 7 kinds of smart: Identifying and developing you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rmstrong, T.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NY:Longman
Dunn, R., & Dunn, K. (1999).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learning styles inservice syste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9). Toward more effective Arts Education. In Gardner, H. & Perkins, D. N. (Eds.), Arts, mind, and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Project Zero.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ardner, H, (1999).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Walters, J.(1984)The Crystallizing Experience: Dixcovering an intellectual Gift.http://www.eric.ed.gov/PDFS/ED254544.pdf
Gould, S. J. (1981). The mismeasure of ma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Haggerty, B. A. (1995) Nurtruing Intelligences: A Guide to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Teaching. California: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unt, D. E. (1979). Learning style and student needs: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ual level. I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Krechevsky, M. & Seidel, S. (1998). Minds at work: Apply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In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Eds.), Intelligence,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theory into practice. (pp. 17-42).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Kornhaber, M. & Krechevsky, M. (1995).Expanding definition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Notes from the MI underground. In Cookson, P. W., Jr., & Schneider, B. (Eds.), Transforming Schools (pp.181-208). New York: Garland Pub..
Kagan,S.,&Kagan,M.(1998).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complete MI book.CA:Kagan Cooperative learning.
Kolb(1984).,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olb, A.y.& Kolb, D.A.(2005). The Kolb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3.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Boston, MA: Hay Resources Direct.
Keefe, J. W. (1979).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prescribing programs (pp. i-ii). Reston, Virgini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Miller, P.(2001). Learning styles: The multimedia of the mind. ED 451340
McGilly, Kate. (Ed.). (1994). Classroom lessons : 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Mass.: MIT Press.
Vygotsky, L.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Translation newly revised & edited by Alex Kozul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