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論文
王鎮華(2005)。兩岸古蹟維修的主要問題。收錄於《文化遺產:鑑定、保存》。五觀藝術出版,頁12-31。
朱曼華(2005)。1949年以後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爲藝術空間的迷思。藝術論壇,2,頁175-192。李斌、謝瑋莉、謝旻儒(2009)。應用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於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文化園區之經營成功關鍵因素分析。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3,頁45-63。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報,30,頁131-148。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頁 41-77。李宗勳(2004)。「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的構聯的構聯。公共行政學報,10,頁25-62。吳英璋(2003)。社會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頁125-148。吳濟華(2001)。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1),頁1-29。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 臺灣社會研究,16,頁21-54。莊翰華(2005)。知識經濟下的空間規劃系統建構。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4,頁1-31。陳華志(2005)。藝文空間發展與都市再生:從臺北市空間再利用觀察。博物館學季刊,19(4 ),頁85-97。陳恆鈞、張國偉(2005)。協力模型之初探。法政學報,19,頁50-51。
張佑宗(2009)。選舉輸家與民主鞏固-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落選陣營對民主的態度。臺灣民主季刊,6(1),頁41-72。傅朝卿(2005)。從軀殼利用到新舊共融的再利用。 建築 Dialogue,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頁70-75。黃品全(2004)。旅館餐飲人員賦能認知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從領導者與成員交換理論的觀點。觀光研究學報,10(4),頁19-37。
楊國賜(2005)。新世紀、新思維、新使命-展望社會教育的新方向。社教雙月刊,129,頁18-24。廖俊松(2006)。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15,頁324-334。鄭讚源(2001)。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一個策略定位的觀點。收錄於吳英明、林德昌編《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頁 95-120。
劉維公(2001)。從一杯咖啡到一個地球-全球/在地考察。誠品好讀,17,頁44-47。
劉舜仁(2001)。閒置空間再生的矛盾本質與翹翹板原理。文化視窗,28,頁24-25。劉文仕(2001)。發揮創意的歷史紀念物活化與再利用。空間,138, 頁7-15。
榮芳杰、傅朝卿(2008)。古蹟委外經營制度對文化遺產管理功能之影響:以R.O.T與O.T.模式為例。建築學報,66,頁167-188。蔡文婷(2003)。從廢墟中望見未來-閒置空間再利用。光華,28(9),頁6-19。蕭揚基(2000a)。學校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研究與動態,2,頁75-88。顧忠華(2001 )。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收錄於吳英明、林德昌編《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頁 12-24。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4,頁145-189。二、專書
王婉如(2001)。 英國博物館與畫廊介紹-舊空間再利用的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
江明修(2003)。公共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江岷欽、林鍾沂(2000)。公共組織理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宗勳(2008)。網路安全與安全治理。臺北:元照。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復文圖書出版社,高雄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勝義(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臺北:行政院文建會/藝術家出版社。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五南:臺北。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東大。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臺北:心理 處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世賢、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商鼎文化出版社:臺北。
黃俊英(2006)。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臺北。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臺北市:風雲論壇。
楊智富(2000)。閒置空間新造化。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
Jon Pierre & B. Guy Peters. (2002).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等譯,孫本初審訂,治理政治與國家。臺北:智勝文化。
Lefebvre, H. (2002). 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陳志梧譯。臺北市:明文書局。
Lefebvre, H. (2002). 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 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王志弘譯。臺北市:明文書局。
Soja, W. Edward. (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臺北縣:桂冠圖書。
三、專書論文
曾梓峰(2002)。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高雄。
四、研討會論文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 歷史建築理念宣導與再利用案例分享澎湖區學術研討會,澎湖縣。
傅朝卿(2001)。歷史建築之意義與再利用之思考。 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臺南市。五、研究計畫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我國公立社會教育機構功能與組織定位之研究。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臺北市:作者。
徐裕健(2005)。融合文化資產保存與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結案報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臺北。
陳柏森(2005)。市定古蹟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內高塔區、煙囪、烏梅酒廠修復之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朝興(2001)。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漢寶德、劉新圓(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之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臺北:國家研究政策基金會。
蕭麗虹、黃瑞茂(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 89-2413-H-212-003-S)。
六、學位論文
方金媛(2005)。閒置空間再利用與休閒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城市光廊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邱勇嘉(2006)。社區藝術教育與空間文化聯結可行性之探討。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柏志(2005)。從資源基礎論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策略:以台北之家為例。中央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華苑(2001)。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陳怡君(2009)。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建置與發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怡君(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再閒置」研究-以台中二十號倉庫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嘉萍(2001)。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及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游欣儀(2004)。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家甄(2005)。古蹟與歷史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永智(2010)。台灣社區公民參與的行動與實踐—社區型公民會議與村里民大會之比較性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金鳳(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委託民間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市牿嶺街小劇場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惟饒(1994)。後工業社會階段我國成人公民教育內涵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公民教育相關課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曾能汀(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在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劉雯婷(2004)。「華山藝文特區」之藝文生態及社會關係探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七、網路資料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地方文化館,2011年06月04日,取自: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6
英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Adler, R. P., & Goggin, J. (2005). What Do We Mean by Civic Engagement.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3(3). 236-53.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4.
Banerjee,Tridib. (2001). 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 :Beyond Invented Streets and Reinvented Place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67 , 9-24.
Batley, Richard. (1996). Public-Private Relationship and Performance in Service Provision. Urban Studies, 33 (4), 539-555.
Cunningham, J. 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589-602.
Grover, V., Cheon, M.J., and Teng, J.T.C., “Decisions to Outsourc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esting A Strategy-Theoretic Discrepancy Model”, Decision Sciences, 26,(1), 75-103.
Peters, B. G, &Pierre, J. (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8(2), 223-243.
二、專書
Barber, Benjamin (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atton, Michael, Robert Mattes, and E. Gyimah-Boadi (2005). Public Opinion,Democracy and Market Reform in Af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sity Press.
Caddy, J., & Vergez, C. (2001). Citizens as Parthners: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OECD.
Cooper, T. L. (198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ynch, Thomas Dexter,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anagement. P.13-45. New York:Marcel Dekker.
Denhardt, J. V., & Denhardt, R. B.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Not Steering. Armonk, N.Y. : M.E. Sharpe.
Frederickson, H. G. (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Gay, L. R.(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Garson, G. D., & Williams, J. O. (1982). 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s, Readings, Skills. Boston, 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Gunsteren, Herman van. (1994). Four Conceptions of Citizenship, in Bart van Steenbergen (ed.),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P.36-48.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ooiman, J. (ed ) (1993). Modern Governance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Marini, F. (1971).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Minnowbrook Perspecitve. Scranton, Chandler.
Munasinghe, M. (1993).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World Bank.
Oakley, P., & Marsden, D. (1984).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Ohmae, K. (1990). Borderless World: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linked Economy. London: Collins.
Pfeffer, Jefrey & Gerald R. Salancik.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Publishers.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on, R. (1995). 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Featherstone et al (ed) M.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25-44.
Soja, W. Edward. (1994). Third Space. Oxford:Blackwell.
Soja, Edward W. (1989).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
Waldo, D. (1980).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 profound disjunction. dialoge 4(Sept/Oct).
三、網路資料
United Nations (1992). Agenda 21 website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June 14,2011, from http://www.un.org/esa/dsd/agenda21/res_agenda21_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