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位論文
王錦華,〈性別的美學/政治:九○年代台灣女性藝術展覽批評意識初探〉,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洪秀旻,〈藝術史論述、展示子題與展出作品三者間的關係:「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之詮釋分析〉,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吳家翔,〈解讀媒體受身廣告的身體形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1996年。吳新怡,〈血染空白的一頁:從文學與藝術中「血」的意象談女性的創造力〉,《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與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8。http://www.complit.fju.edu.tw/complit98/papers/paper11.htm(2005/11/12)
陳香君、曾芳玲執行編輯,〈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女性、藝術與科技論文集〉,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年。
陳曼華,〈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2005年。陳淑娟,〈台灣當代繪畫情慾表現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陳儒修、高玉芳,〈我美故我在: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台北輔大大傳所,1994年。
張錦華,〈媒體文化-誰是文化抗暴的最佳女主角〉,台大新聞所論文,1995年。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梁妃儀,〈從女性主義觀點看清代仕女畫〉,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陳鍬鈴,〈美體攝影下的女性身體論述〉,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黃玲美,〈影像凝視之情色再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楊尹瑄,〈貝絲.茉莉索繪畫中的「女性特質」觀點之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廖新田,〈藝術與色情—台灣社會現象解碼〉,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羅融,〈寫真集影像及其身體政治─媒體文本與閱聽人的性別建構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劉詩彥,〈台灣近代身體史觀的轉變初探(1949―2003)―以浴室的誕生與轉折 談公私領域的分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瑞琪,〈茱蒂.芝加哥之「晚宴」研究〉,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劉紀蕙籌劃,〈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與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8。
蔡麗惠,〈茱蒂.芝加哥尋根探源之藝術作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賴幸琴,〈一九九○年代台灣女性藝術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藍珮嘉,〈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二、 書籍
王雅各,〈婦女運動與藝術〉,《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______,《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年。
______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1999年。
───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1999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II》;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
───,《1998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台北當代藝術館,《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
______________,《歡樂迷宮》;台北:當代藝術館,2002年。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年。
______主編,《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年。
───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遠流,1997年。
───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遠流,1997年。
───主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2000年。
───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2000年。
江足滿,〈「陰性書寫」與「圖像」的互文閱讀〉,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第131-153頁。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林珮淳,1993,《女性詮釋系列》;台北:桂仁藝術。
______主編,《女藝論》;台北:女書,1998年。
______,《林珮淳創作論述-從女性創作觀解構台灣歷史、文化與社會現象》;台北:女書,1999年。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年。
吳瑪悧,〈洞裡玄機-從圖像、材料與身體看女性作品〉,《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李長俊,《李長俊早期藝術評論集;上》-藝術升級》;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年11月。
李美蓉,《性別與藝術》;台北:上硯,2000年。
高千惠,《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藝術家,2001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______,《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1996年。
金芬華,《金芬華:蟄居的女人》;台北:第凡內畫廊,1992年。
───,《金芬華個展:寂淨芬華》;台北:誠品畫廊,2004年。
───,〈女性創作的力量、類治癒網路的傳奇〉,《女性創作的力量》(台北:探索文化,1995),第18-23頁。
侯宜人,《女性創作的力量》;台北:探索,1995年。
南方藝術編輯部,1995/3,〈女性藝術專題〉,《南方藝術》,頁42-54。
胡永芬,《慾望.禁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台灣女性藝術的另類春秋〉,《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藝術家,2004),第174-187頁。
陳香君,〈尋找陰柔的聲音︰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1999,第149-195頁。
______,〈身份與文化認同的多叉路─分殊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的主體性〉,收錄於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第118-130頁。
陳醉,《裸體藝術論》;北京:中國文聯,1988年。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年。
______,《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1990年。
───,1998,〈我們一路顛簸走來〉,收錄於林珮淳主編,《女藝論》,台北:女書, 1-3頁。
游靜,〈你是你所看的--從我看你看女體構築我們的身份〉,《誠品閱讀》;1995年。
───,《藝術檔案.社會閱讀》;台北:典藏,2004年。
張元茜策劃編輯,《盆邊主人-自在自為》;台北:新莊市公所,1998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展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______,《情慾微物論》;台北市:大田出版社,1998年。
______,《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臺北:南天,2004年。
黃光男、趙惠玲、賴瑛瑛合著,《婦女與藝術》;台北:教育部,1995年。
黃寶萍,《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黃海鳴,〈身體╱空間意象之轉變及辯證〉,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第41-60頁。
蔡海如,《蔡海如個展:「我的身體」和「我」一起活著…》;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6。
廖雯,《女性藝術:女性主義作為方式》;吉林市: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年
____,《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訪談錄》;台北:藝術家,2001年。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臺北:新雨,1995年。
劉瑞琪,《陰性顯影》;台北:遠流,2004年。
賴瑛瑛,〈台灣女性藝術的歷史面向〉,收錄於林珮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1998),第73-86頁。
______,〈慾望身體?藝術政治〉,收錄於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 2003),第106-117頁。
______編,《性別、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年。
謝東山主編,《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藝術家,2002年。
______,〈情慾與權力(摘要)〉,《1996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論文集)》(1996年7月),第79-82頁。
謝鴻均,《謝鴻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______,《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陰性•酷語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傅嘉琿,〈論女性主義的藝術與女性身體向度的再現─體相、面相、皮相、髮相〉,《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1999,)第69-71頁。
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台北:木馬文化,2001年。
顧燕翎,〈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收錄於中國論壇編委會編,《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年。
───,〈生態女性主義〉,收錄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1996年)第259-282頁。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店,1996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嚴明惠,《嚴明惠作品集》;台北:霍克國際,1995年。
───,《嚴明惠1988-90作品集》;台北:輝煌時代,1990年。
嚴明惠,〈從行為主義心理學談女性知「自由」「尊嚴」「價值」及「新藝術」的可能性〉,《女性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女我展」畫集》,台北:帝門藝術中心,1991年。
Best, Steven & Kellner, Douglos著,《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等譯;台北:巨流,1994。
Broude, Norma and Garrard, Mary 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謝鴻均等譯;台北:遠流,1998年。
Berger, John著,《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陳志梧譯;台北:明文書局,1991。
Brown, Dan著,《達文西密碼》,尤傳莉譯;台北:時報,2004年。
Broude, Norma and Garrad, Mary D. The Power of Feminist Art-The American Movement of the 1970s, History and Impact. New York :H.N. Abrams,1994。
Clark, Kenneth.著,《裸體藝術》,吳玫、寧延明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Campbell, Neil A.著,《生物學》,李家維等編譯;台北:偉明,1999年。
Chadwick, Whitney著,《女性, 藝術與社會》,李美蓉譯;台北:遠流,1995年。
Chicage, Judy著,《穿越花朵》,陳宓娟譯;台北:遠流,1997年。
Chadwick, Whitney.著,《女性,藝術與社會》(Women, Art and Society),李美蓉譯;台北:遠流,1995年。
Carpenter, Thomas H. Art and Myth in Ancient Greece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91。
Drugker, Malka 著,《女畫家卡蘿傳奇》,黃秀慧譯 ,;台北:方智出版社,1998年)。
Daly, Mary. Beyond God the Father. Boston: Beacon Press, 1985。
Freud, Sigmund著,《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林克明譯;台北:志文,1971年。
Harding, J ennifer 著,《性與身體的解構》,林秀麗譯;台北:韋伯,2000年。
Isaak,Jo Anna著,《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陳淑珍譯;台北:遠流,2000年。
Kristeva, Julia著,《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台北:桂冠,2003年。
Kaplan,E.Ann著,《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曾偉禎等譯;台北:遠流,1997年。
Liesbet Van Zoonen著,《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2001年。
Néret, Gilles著,《二十世紀情色藝術》;紐約:塔森,1999年。
Nochlin, Linda 著,《女性,藝術與權力》,游惠貞譯;;台北:遠流,1995年。Nead, Linda著,《女性裸體》,侯宜人譯;台北:遠流,1995年)。
Pollock, Griselda著,《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陳香君譯;台北:遠流,2000年。
Slouka, Mark著,《虛擬入侵-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張義東譯;台北:遠流,1998年。
Sellers, Susan Language and sexual Difference,London, Macmillan.1991。
Tong, Rosemarie 著,《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1996年,
Turkle, Sherry著,《虛擬化身-網路時代的身分認同》,譚天、吳佳真譯;台北:遠流,年。
The Guerrilla Girls著,《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謝鴻均譯;台北:遠流,2000年。
Weedon, Chris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北:桂冠,1994年。
Woodward, Kathryn etc.著,《身體認同》,林文琪譯;台北:韋伯,2004年。
Yalom, Marily 著,《乳房的歷史》,何穎怡譯;台北:先覺出版社,2000年。
德雷福斯&拉比諾著,《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豹譯;台北:桂冠,1995年)。
Zimmerman ,John. Edwar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Books Ltd,1996。
三、 期刊
王受之,〈婦權主義藝術和同性戀藝術〉,《藝術家》(第296期,2000年,1月),第 416-433頁。王雅各,〈身體:女性主義藝術在再現上終極的矛盾〉,《婦女與兩性學刊》(第9期,1998年4月),第1-53頁。王錦華,〈從藝術界裡消失的女人—1999台灣/藝術教育體制男女性別比例數據評比〉,《新潮藝術》(第7期,1999年4月),第69頁。
王嘉驥,〈視野與差異:從最近幾位女性藝術家的展覽談起〉,《藝術家》(第245期,1995年10月),第198-202頁。
石瑞仁,〈只要翹翹板,不要斷頭臺-「女性意識」被她們「裝置」出來了〉,《藝術家》(第246期,1995年11月),第242-247頁。
______,〈生命本體與母性自然的對峙〉,《藝術家》(第236期,1995年1月),第278-282頁。
───,〈正面看待與期盼「女性藝術」〉,《藝術家》(第239期,1995年4月),第266-267頁。
朱崇儀,〈伊希迦赫的內視鏡〉,《當代》(第112期,1995年8月),第26-33頁。
江足滿,〈拼貼女性藝術史─衣、布、剪刀與針線情〉,《中外文學》(第329期,1999年10月),第60-77頁。林平,〈載體的語言--一位女性創作主體與過程的對話〉,《典藏今藝術》(第97期,2000年10月),第168-171頁。林芳玫,〈女體的凝固與蒸發-市場、家庭與國家對待女體的方式〉,《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第94-98頁。
林珮淳,〈從文化差異探討台灣女性藝術深層、表層的發展問題〉,《現代美術》(第67期,1996年8月),第26-31頁。______,〈臺灣當代女性藝術的回顧與展望--從茱蒂.芝加哥來臺個展談起〉,《藝術家》(第271期,1997年12月),第352-356頁。
______,〈我有話(畫)要說-----從女性審美標準探討女性定位課題〉,《藝術家》(1995年11月),第431-433頁。
______,〈展中展:評不只是為了女人─侯淑姿個展〉,《炎黃藝術》(第67期,1993年5月),第66頁。
______,〈女性藝術大家一起來關心─從開闢「女性藝術專欄」構想談起〉,《藝術家》(第227期,1994年4月),第228-233頁。
______,〈無聲的臺灣藝術,無聲的臺灣女性藝術〉,《藝術家》(第258期,1996年11月),第314-315頁。
______,〈非女體的、非男性的女性主義藝術-瑪麗•凱莉(Marry Kelly)的出生後文件〉,《藝術家》(第250期,1996年3月),第328-333頁。
林伯欣,〈從展覽政治到展覽詩學-女性藝術策展跨世紀轉向的可能性〉,《典藏今藝術》(第102期,2001年3月),第98-100頁。。林小雲,〈以攝影建構女性主義場域 侯淑姿及其作品「不只是為了女人」〉,《立報》(1995年2月23日),11版。
林毓涵,〈評析慾望新地圖─情慾主從關係之展現〉,《藝術家》(第321期,2002年2月),第432-434頁。汪雅玲,〈從女性藝術家聯展看女性美學--看「酸甜酵母菌--烏梅酒廠與橋頭糖廠的甜蜜對話」展覽〉,《藝術家》(第321期,2002年2月),第427-431頁。______,〈女性藝術論述的意義及必要性〉,《藝術家》(第316期,2001年9月)第123頁。
李元貞,<女學會十年,婦運萬水千山>,《歷史月刊》(第188期,2003年9月),第80-83頁。吳瑪悧,〈從女性集結到新美學的成立─讓美術再現為一種知識類型〉,《藝術家》(第198期,1991年11月),第288-294頁。______,〈洞裡玄機—從圖像、材料與身體看見女性作品〉,《藝術家》(第269期,1997年11月),第274-279頁。
───,〈缺乏女性主題的雙年展〉,《中國時報》(1996年7月21日),37版。
───,〈1996雙年展的幕後沒有女人味〉,《中國時報》(1996年8月24日),39版。
───等,〈女性與藝術專題〉,《藝術家》(第239期,1995年4月),第254-304頁。
侯宜人,〈後女性主義藝術家的來福槍〉,《藝術家》(第233期,1994年10月),第 336-341頁。______,〈翻開藝術史的另一面︰女性藝術在台灣發展的意義和必要性〉,《雄獅美術》(第239期,1991年1月),第83-87頁。
───,〈隱藏的聲音被聽到了嗎?─和嚴明惠談藝術與人生〉,《現代美術》(第 57期,1994年12月),第72-75頁。
───,〈裸由何來?〉,《山藝術》(第93期,1997年11月),第62-66頁。
侯淑姿,〈化瞬間為契機─「台灣色情文化顯影」觀後凝想〉,《中時晚報》(1994年12月),2419版。
───,〈女攝影家鏡頭下的女體〉,《誠品閱讀》(第20期,1995年2月),第16-21頁。
徐文琴,〈「蓮」的啟示-林佩淳創作賞析〉,《現代美術》(第62期,1995年10、11月),第64-68頁。高榮禧,〈凝視下的女性身體--從佛洛依德[Freud, S.]到傅柯[Foucault, Michel]〉,《當代》(第166期,2001年6月),第74-85 頁。高千惠,〈另類春秋--女性藝術的當代研究空間〉,《藝術家》(第328期,2002年9月),第458-465頁。______,〈「偉大」的爭議-從流行的性意識展覽與兩性意識座談談起〉,《藝術家》(第242期,1995年7月),第272-277頁。
姚瑞中,〈陰柔美學--90年代臺灣裝置藝術狀況〉《典藏今藝術》(第121期,2002年10月),第84-90頁。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儀式化裝置與觀念藝術的趨向〉(第119期2002年8月),第61-66頁。
______,〈評[<女性裸體--藝術、淫猥與性>[Nead, Lynda著 侯宜人譯] ]《聯合報:讀書人》(第165期,1995年6月22日),版42。
______,〈中國女性藝術的發展與啟蒙>,《藝術家》(第214期,1993年3月),第274頁。
______,〈這一回,夏娃的肋骨變亞當〉,《藝術家》(第272期,1998年1月),第342-346頁。
───,〈戰後台灣女性藝術家創作風格簡析〉,《藝術家》(第274期,1998年3月),第250-257頁。
───,〈台灣當代藝術的女性版本〉,《新潮藝術》(第7期,1999年4月),第63-68頁。
───主持,〈女性藝術經紀人與文字工作者的對談〉,《藝術家》(第214期,1993年3月),第254-265頁。
______,〈性別視角-看中國大陸「世紀•女性」藝術展〉,《藝術家》(第214期,1993年3月),第295-303頁。
陳瑞文、張金玉主持,〈藝術創作與其社會性-社會性議題在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價值探討〉,《藝術家》(第289期,1999年6月),第368-373頁。
陳儒修、高玉芳,〈我美故我在: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傳播文化》(第193期,1994年, 12月),第195-208頁。陳香君,〈閱讀台灣當代藝術裡的女性主義向度〉,《藝術家》(1990年8月),第443-455頁。───,〈嚴明惠:觀世音與一個台灣女性藝術家之生╱聲〉,《典藏今藝術》(第125期,2003年2月),第50-54頁。
───,〈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中的人文變遷〉,《典藏今藝術》(第128期,2003年5月),第96-99頁。
______,〈書寫臺灣女性藝術史--打開臺灣「女性藝術」之窗〉,《藝術家》(第316期,2001年9月),第122頁。
______,〈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臺灣和亞洲女性藝術家創作在高美館展覽〉,《藝術家》(第337期,2003年6月),第110-115頁。
______,〈謝鴻均:自戀女人的解剖學〉,《典藏今藝術》(第123期,2002年12月),第70-73頁。
______,〈侯淑姿:到哪裡都「搞破壞」〉,《典藏今藝術》(第135期,2003年12月)第176-179頁。
______,〈讓「酸甜酵母菌」遇見「絕對身體」--片段的雜想和小小的期待〉《典藏今藝術》(第115期,2002年4月),第58-63頁。
______,〈嚴明惠:觀世音與一個臺灣女性主義藝術家之生/聲〉,《典藏今藝術》(第125期,2003年2月),第50-54頁。
曾長生,〈黑人.女性主義?同性戀─多元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興起〉,《山藝術》(第90期,1997年8月),第110-113頁。
曾芳玲,〈心靈再現--臺灣女性當代藝術展〉,《藝術家》(第307期,2000年12月),第420-424頁。曾曬淑,〈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5期,1997年6月),第81-121頁。島子,〈雌雄同體--一種新女權主義藝術觀〉,《藝術家》,(第242期,1995年7月),第428-429頁。
郭菉猗,〈八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健將--芭芭拉.古魯格〉,《藝術家》(第303期,2000年8月),第150-153頁。郭菉猗,〈壞女孩--九○年代的前衛女性藝術家〉,《藝術家》(第300期,2000年5月),第365-367頁。祝平一,〈雕給我一個身體:塑身美容廣告中的女性╱主體〉,《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39期,1996年6月),第9-17頁。傅嘉琿,〈與朱蒂•芝加哥對話〉,《藝術家》(第273期,1998年2月),第352-357頁。
______,〈再審視女性化及女性藝術(上)--由葛雷西達•波洛克對女性藝術史、藝術理論及實踐的「修補術」談起〉,《藝術家》(第237期,1995年2月),第226-229 頁。
______,〈再審視女性化及女性藝術(下)--由葛雷西達•波洛克對女性藝術史、藝術理論及實踐的「修補術」談起〉,《藝術家》(第238期,1995年3月),第255-259頁。
______,〈袋子與子宮•管子與陽具-談女性藝術與女性意象〉,《雄師美術》(第253期,第103-110頁。
───,〈自我與身體的辨證過程─論侯淑姿女性主義之攝影作品〉,《山藝術》(第90期,1997年8月),第107-109頁。
───,〈身體方位、亞洲方位─當代亞洲女性藝術家聯展〉,《藝術家》(第276期,1998年5月),第337-341頁。
───,〈藝術史中女性主義之評論(上)〉,《藝術家》(第228期,1994年5月),第264-276頁。
───,〈藝術史中女性主義之評論(中)〉,《藝術家》(第229期,1994年6月),第352-358頁。
───,〈藝術史中女性主義之評論(下)〉,《藝術家》(第230期,1994年7月),第372-379頁。
______,〈女性「絕對身體」的閱讀〉,《藝術家》(第320期,2002年1月),第490-495頁。
───,1999,〈九○年代的台灣新潮美術〉,《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期,頁107-161。
簡瑛瑛,〈從“性別政治”到“盆邊主人”〉,《聯合文學》(第6期,1998年4月),第128-132頁。______,〈「性別政治」再現-朱蒂芝加哥的「晚宴」與女性主義藝術史〉,《聯合文學》(第148期,1997年2月),第56-61頁。
______主持,〈被遺忘的女性:二二八美展女性藝術家座談會〉,《現代美術》(
第71期,1997年4月),第68-76頁。
簡瑛瑛主持、盛鎧 江足滿記錄整理,〈女性藝術家的圖像思維--臺灣鄉土與性別╱國族符號〉,《中外文學》(第338期,2000年7月),第350-365頁。
簡瑛瑛 陳惠馨主持、江足滿 黃惟婕 馮慧瑛記錄,〈臺灣女性藝術的現況與展望〉,《藝術家》(第492期,1999年4月),第344-349頁。簡瑛瑛主持、劉婉俐 馮慧瑛翻譯整理,〈從「穿越」到「超越」花朵之際--茱蒂.芝加哥與臺灣女性藝術家座談會〉,《中外文學》(第313期,1998年6月),第102-115 頁。
鄭惠美,〈女性與藝術創作〉,《藝術家》,244期,1995年9月。
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 〉,《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第134-139頁。盛鍇,〈非同一性的她者?由「台灣女性藝術展」所引發的一些思考〉,《異議份子》(第2期,1999年2月),第81-121頁。
黃海鳴,〈書寫台灣女性藝術史-所謂女性藝術史〉,《藝術家》(第316期,2001年9月)。______,〈女性「絕對身體」的閱讀〉,《藝術家》(第320期,2002年1月),第490-495頁。
黃宗慧,〈看誰在看誰?:從拉剛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中外文學》(第25期,1996年),第頁。
徐文琴,〈台灣繪畫中女性形象的關照〉,《現代美術》(第50期,1985年8月), 第25-35頁。黃文叡,〈現代藝術中的「裸體」情結〉,《藝術家》(第312期,2001年7月),第170-179頁。
黃寶萍,〈關於人的透視─要惠珠個展〉,《藝術家》(第245期,1995年10月),第202-204頁。
───,〈有關香蕉的詩尚未寫出來─看侯淑姿的「窺」個展〉,《藝術家》(第265期,1997年6月),第300-302頁。
______,〈女性、藝術的悲情宿命〉,《藝術家》,(第273期,1998年2月),第350-351頁。
______,〈相對看畫,相對說話-看楊世之、林珮淳畫展〉,《藝術家》(第247期,1995年12月),第203-205頁。
陳文祥,〈女不女性有關係--談「臺灣女性藝術展」中的五件作品〉,《現代美術》 第79期,1988年8月),第48-51頁。陳旻君,〈透過「藝術」看女性圖像〉,《百齡高中學報》(第2期,2002年11月),第209-229頁。陳淑芬,〈舒展舒展女人的身體[女性主義藝術] 〉,《雄獅美術》(第304期,1996年6月),第96-100頁。陳曼華,〈從九○年代台灣藝評看女體再現的性別政治〉,《藝術論壇》(第13期,2005年),第279-303頁。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年6月),第63-115頁。
張錦華,〈女為悅己者容?瘦身廣告的影響研究-以台北市一般高中職學生為例〉,《民意研究季刊》(第203期,1998年)第61-93頁。______,〈媒體文化——誰是文化抗暴的最佳女主角?〉,《「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1996年),第5-35頁。
張元茜,〈盆邊主人-自在自為〉,《藝術家》(第272期,1998年1月),第338-341頁。湯皇珍,〈現代的宿命─身體的撩撥〉,《山藝術》(第93期,1997年11月),第67-69頁。
謝佩霓,〈安全感盒裝,美感封箱--從女性裝置手法探索臺灣女性藝術共相〉,《典藏藝術》(第66期,1998年3月),第202-206頁。______,〈背叛女人與男人的女人﹖--西方女性主義的脈絡與女性主義藝術的危機 〉,《典藏藝術》(第66期,1998年3月),第192-196頁。
謝鴻均,〈何不嘗試「陰性書寫」﹖〉,《藝術家》(第316期,2001年9月),第124頁。謝東山,〈性別與權力--藝術的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藝術〉,《現代藝術》(第65期,1996年),第23-28頁。
───,〈情慾與權力─當代藝術新類型〉,《雄獅美術》(第305期,1996年7月),第66-70頁。
───,〈發現身體的世紀─情慾與權力展簡介〉,《雄獅美術》(306期,1996年8月),第77-81頁。
新朝藝術編輯部,〈通往當代女藝術家的秘密花園〉,《新朝藝術》(第7期,1999年4月),第58-81頁。
劉昌漢,〈女性情慾煉獄的牆裡牆外-由男性角度剖析女性藝術〉,《藝術家》(第313期,2001年6月),第440-445頁。劉瑞琪,〈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方法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方法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八期,2000年6月),第195-235頁。劉千美,〈在重立差異的藝術語言裡尋覓女性的蹤跡〉,《哲學雜誌》(第33期,2000年8月),第26-49頁。劉惠媛,〈誰的藝術是歷史﹖--十九世紀末的女性、女性藝術家與歷史〉《藝術家》(第262期,1997年3月),第264-271頁。______,〈理解就是欣賞-談女性藝術〉,《雄師美術》(第304期,1996年6月),第20-21頁。
蘇建華,〈Cyborg、烏托邦:人類解放的騙局?!〉,《資訊社會研究(3)》(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2年7月),第113-147頁。
嚴明惠,〈談女性藝術家的角色扮演〉,《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年6月),第29-30頁。
───,〈台灣藝術史,需要一個以「性別」為主導的藝術運動嗎?〉,《藝術貴族》(第6期,1990年6月),第73-75頁。
───,〈另一種關愛的眼神─看愛麗絲Alice與雷諾爾Renoir性別差異下的藝術表現〉,《藝術貴族》(第7期,1990年7月),第34-37頁。
───,〈性意識、人體畫與女性藝術家〉,《藝術貴族》(第8期,1990年8月),第68-70頁。
───,〈抗爭?抗爭!現代女性藝術創作的抗爭意識〉,《藝術貴族》(第9期,1990年9月),第82-85頁。
───,1991/2/22,〈「美」的犧牲和戰爭〉,《自立早報》,20版。
───,1991/3/1,〈女性之命運〉,《自立早報》,20版。
───,1991/3/8,〈女體之「美」?!〉,《自立早報》,11版。
───,1991/3/15,〈藝術品呈現真理:女性關懷更多、男性卻重獨我〉,《自立早報》,20版。
───,1991/3/22,〈女人與男人〉,《自立早報》,20版。
───,1991/3/24,〈善與惡、柔弱與力量〉,《自立早報》,11版。
───,1991/4/19,〈力量、藝術與色情〉,《自立早報》,20版。
───,1991/5/3,〈築愛巢與征服慾〉,《自立早報》,12版。
───,1991/5/17,〈互毀與互愛〉,《自立早報》,12版。
───,1991/5/24,〈荒謬,是絕對的真實!〉,《自立早報》,20版。
───,1991/5/31,〈人!神?人神?!〉,《自立早報》,20版。
───,1991/6/14,〈女人啊,女人!〉,《自立早報》,20版。
───,1991/7/5,〈期待在歐基芙之後〉,《自立早報》,20版。
───,1991/8/23,〈老鼠、男人、調色盤與她的心臟〉,《自立早報》,20版。
───,1991/8/31,〈女性顛覆〉,《自立早報》,20版。
───,1991/9/27,〈自殘與利他〉,《自立早報》,20版。
───,1991/10/4,〈女人當如是也?!〉,《自立早報》,20版。
───,1991/10/11,〈定義「貞操」〉,《自立早報》,20版。
───,1991/10/25,〈女性新藝術的可能性〉,《自立早報》,20版。
───,〈藝術、女性與女性肢體的形式〉,《藝術貴族》(第23期,1991年11月),第54-55頁。
───,1991/12/6,〈馬非馬〉,《自立早報》,20版。
───,〈危機就是轉機─談女性藝術創作發展的隘口〉,《藝術家》(第232期,1994年9月),第350-353頁。
───,〈水月夢影-談北美館個展「空花系列」緣起〉,《藝術家》(第235期,1994年12月),第393-395頁。
───,〈從羅蘭桑的作品試探台灣美術史中的女性形體〉,《現代美術》(第88期,2000年2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