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Neuman, W. Lawrence.(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王佳煌、潘中道)。臺北:學
富文化。
Owen E. Hughes.(2006)。公共管理與行政。(呂苔瑋、邱玲裕、黃貝雯、陳文
儀)。臺北:雙葉書廊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訓練中心(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
王啟東(2002)。臺灣地區村里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北。王榮進主编(2009)。優良社區 幸福人生:臺北市98年度優良公寓大廈評選
活動成果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建築管理處。
丘昌泰、陳金貴、洪鴻智(2001)。臺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第308輯。
丘昌泰、陳金貴、洪鴻智(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5期,頁1-44。
李永然(2009)。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與你。臺北:永然文化。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第3期,頁175-202。林永汀(1999)。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新北市:世潮。
林德福、呂秉怡(2005)。公寓大廈推動社區營造的經驗與機制初探。發表於國
際會議系列行動國際社區規劃論壇,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臺北(2005年10月30日)。
林啟新(2005)。公民參與與公共行政-以臺北市政府鄰里公園改造說明會為例。
未出版,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真真(2007)。公寓大廈管委會之研究。未出版,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桃園。
林皆興、蕭智遠(2009)社區營造發展模式之探討-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
城市發展半年刊,專刊二,頁46-65。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6卷,第1期,頁87-142。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
比較分析。發表於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主辦,南投(2008年10月25-26日)。
呂育誠(2002)。臺灣村里制度定位與功能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期,頁 85- 124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2000)。行政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尚昆(2002)。公寓大廈是與非。臺北:三民。
吳英明(2005)。民主DNA筆記書。臺北:新自然主義。
吳秀公、許立一(2008)。公共治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洪德仁(2005)。社造番仔火。臺北:唐山。
紀俊臣(1994)。臺北都會區建設體制與民眾參與。臺北:馬陵出版社。
紀俊臣、席代麟、陳朝建(2010)。臺灣基層組織整合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報告。
徐仁輝(1995)。組職經濟學的緣起與發展。中國行政評論,第4卷,第3期,頁105-126。
席代麟、樊中原(2003)。臺北市政府基層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發考
核委員會研究報告,第331輯。
席代麟、賴思瑜(2010)。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在城市治理中的角色功能:以臺
北市的經驗為例。發表於第四屆轉型與治理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主辦,臺北(2010年3月27日)。
孫建文(2007)。大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高雄師範大學成
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高雄。
許啟龍(2005)。管好你的公寓大廈。臺北:永然文化。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65-97。
陳昭郎(1984)。促進民眾參與鄉村社區發展工作之途徑。社區發展季刊,第25期,頁28-35。
陳其南、陳瑞樺(1997)。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第41期,頁21-37。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未
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國樑(2006)。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玄奘大學企業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陳妙禎(2008)。公私部門協力建構社區參與機制之研究─以臺灣健康社區六興
計畫遴選社區為例。未出版,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金順譯(2010)。社區營造的方法。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
管理處籌備處。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文化。
黃啟賓(2002)。社區警政與公民參與意識之覺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第2期,頁55-70。黃源協(2004)。 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78-88。
溫豐文(1997)。公寓大廈問題管理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葉嘉楠、洪嘉欣(2006)。社區發展協會功能與問題之實證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頁86-118。董保城(2005)。里長法律地位及其支給費用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頁149-166。楊金源(2008)。社區參與衝突性設施營造之研究──以角宿社區公墓改建為例。
未出版,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臺北市政府建築管理處(2009)。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臺北:臺北市政府。
黎淑惠(2004)。公寓法與社區發展。新北市:新文京。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5期,頁114。
二、英文部分
Arnstein, S. R.(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24.
Cunninghan,J.V.(1972).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12,589-602.
Cooper, T. L. (198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ynch, Thomas Dexter (Ed.),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anagement. pp.13-45. New York:Marcel Dekker.
Donaldosn, L. (1990) “The Ethereal Hand: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369-381.
Starling, G. (1988). Strategies for Policy Making.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Langton, S. (ed.) (1978).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M.A: Lexington Books.
Marini, F. (ed.) (1971).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Minnowbrook
Perspecitve. Scranton: Chandler.
Oakley, P., & Marsden, D. (1984).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Pitkin, H. F. (ed.) (1967).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三、網站資料:
內政部社會司(2010)。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區活動中心數一覽表,網址:
http://sowf.moi.gov.tw/06/6/6-2.htm。
內政統計月報(2010)。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網址: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臺北市民政局(2010)。臺北市各區人口數、里鄰數、戶數,網址: 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071175&ctNode=28544&mp=102001
臺北市社會局(2010)。社區發展協會名冊。網址:
http://www.bosa.tcg.gov.tw/i/i0300.asp?l1_code=09&l2_code=01&fix_code=0901001&group_type=1。
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2010)。公寓大廈:社區經營培力手冊。網址:
http://www.tmm.org.tw/doc/ap/epowerment_handbook.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