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仁慶(2002)。TRIZ 創新設計方法之改良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吳建南(2007)。 TRIZ 與模組化之設計結構矩陣在產品開發之研究,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振民、陳家豪(2007)。結合TRIZ 方法與整合新產品創新流程方法,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吳靜敏(2010)。TRIZ理論及其在航空領域的應用,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呂國綱(2011)。剖蚵刀之人因設計與評估,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李再長、黃雪玲、李永輝、王明揚(2005)。人因工程,初版,華泰文化,台北。
李厚諄(2009)。運用案例分析與 TRIZ 之產品服務系統創新設計方法研究,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李宜佳、邱上嘉、鄧怡莘(2007)。整合TRIZ 與案例式設計於產品設計問題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李開偉(2003)。實用人因工程學,台北全華,修訂版。
林美秀(2004)。運用 TRIZ原理探討專利開發實例,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林志翰、宋明弘(2007)。結合通用設計與 TRIZ原理於免洗餐具迴避設計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詩容(2010)。利用 TRIZ 方法來探討專利之個案研究,逢甲大學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建志(2008)。整合TRIZ 設計教學和網路同步學習環境的創新教學規劃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1卷第五期,頁21-35。
林鳳英(2011)。關鍵指標法(KIM)對台灣產業在肌肉骨骼危害防治上的可應用性,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宇管理系碩士論文。馬炯儀(2010)。台灣舞獅的人因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侯怡如(2005)。以TRIZ理論探討企業策略形成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振藤(2005)。住宅中電源插頭與插座角度的人因工程與設計,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葉俐君(2000)。掃帚的人因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許來興、陳世軸(2004)。應用TRIZ方法建立手工具創新設計資料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高天志(2005)。TRIZ法應用於工業設計構想發展之初探,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翁振峰(2008)。以人體工學之測試檢驗明式家具之人因要素,藉以發展現代家具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稱德(2002)。TRIZ 的產生及其理論體系。科技進步與對策1月號,頁112-114。
黃志平(2008)。TRIZ方法為基礎之產品服務系統創新設計方法,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黃翠華(1999)。握持姿勢、握持物體重量對握力之影響,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念民(2004)。TRIZ:6 Sigma創意問題解決的新利器,品質月刊3,頁46-52。賀正宇(2008)。筆記型電腦轉軸作業人員肌肉骨骼不適之人因研究,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程臻怡(2011)。早期療育教保人員之職業相關肌肉骨骼傷害與人因工程危險因子之探討,長庚大學早期療癒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富先(2008)。運用TRIZ原則建構具創造性的通用設計,明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儀聰、游志雲(2011)。人因工程現場工作評估及改善流程標準化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計畫IOSH99-H316。
華曉佩、林長青(2006)。應用TRIZ理論探討綠色產品設計研發機制之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頁21-69。
楊肅煌(1995)。製造業中手工具使用與上肢傷害關聯性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瑞弘(2008)。以 TRIZ 為基礎之節能創新設計方法研究,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碩士論文。張博仁(2007)。TRIZ理論於機電產品系統化創新設計之研究,虎尾科技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碩士論文。趙敏、史曉凌、段海波(2011)。TRIZ入門與實踐,頁3-7。
劉天倫、陳信吉、沈子正(2006)。TRIZ 矛盾矩陣表之驗證與應用-以免持聽筒為例,聖約翰科技大學,頁1-6。
劉志成、陳家豪(2002) 。TRIZ方法改良與綠色創新設計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士論文。劉昱(2007)。低碳概念的產品服務系統創新設計與評估方法,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劉志成、王水鐸、楊勝凱、黃誠智(2007)。TRIZ方法於產品綠色設計之應用,遠東學報,第24卷第2期,頁165-173。劉志成、莊庭杰(2006)。TRIZ創新設計案例—防身拐杖,遠東科技大學學報,頁1-8。
劉志成(2003)。TRIZ 方法改良與綠色創新設計方法之研究,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士論文。
劉宜旺(2004)。從產品生命週期階段觀點提出改良的 TRIZ 為基礎之綠色創新設計方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陳立霖(2008)。建築內裝作業之人因改善,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陳家豪(2006)。論TRIZ矛盾矩陣,中華萃思學會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陳家豪(2002)。TRIZ創新設計方法之改良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陳湘縈(2012)。手提行李箱拉桿的人因設計,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志堅、黃裕峰(2011)。TRIZ 創新設計運用在衣架之改良,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第七卷第三期。潘儀聰(2012)。工程車輛全身振動暴露危害評估,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博士論文。簡燕輝(2009)。運用生物詞彙結合仿生與 TRIZ 之綠色創新設計方法研究,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謝長昇(2000)。鍋鏟手柄長度與提舉角度之人因研究,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韓佳軒(2011)。營造業小木屋地基勞工之人因危害評估,南台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洗衣籃袋資料參考,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tw.buy.yahoo.com/。
洗衣籃洗衣袋市場大搜查,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040717/1087300/
IKEA洗衣籃,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ikea.com/tw/zh/catalog/products/10219300/。
無印良品網狀洗衣籃,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muji.tw/item_detail.aspx?CatID=13&;PdtID=82&;CodeID=4548718285006&;NumID=0。
HOLA HOME軟式洗衣籃 ,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hola.com.tw/product/detail/id/412529。
Honey Laundry Sorter,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walmart.com/ip/Honey-Can-DoDeluxeQuadSorter-MeshBags/17108590?findingMethod=rr。
雙層洗衣籃,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shopping.pchome.com.tw/?mod=item&;func=exhibit&;IT_NO=CCAB30-A54207846&;SR_NO=CCAB30。
塑膠洗衣籃,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hola.com.tw/product/menu/id/58。
GRUNDTAL洗衣籃,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ikea.com/tw/zh/catalog/products/90219301/。
Honey Hanging Bar,上網日期:2013 年 06 月 30日,網址:http://www.walmart.com/ip/Honey-Can-Do-Adjustable-Height-Laundry-Center-in-Chrome/15641338。
英文部份
Altshuller , G. (1997).40 Principles: TRIZ keys to technical innovation, Worcester ,MA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Altshuller , G.(1998).40 Principles–TRIZ Key to Technical Innovation, Worcester, MA: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c., .
Altshuller , G. (2000).The Innovation Algorithm: TRIZ,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reativity,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c., Worecester.
Chaffin, D.B., Andersson, G.B.J., and Martin, B.J.(2006).Occupational Biomechanics , Fourth Edition, Wiley.
Clarke, G. W. (1997).TRIZ: Through the Eyes of an American TRIZ Specialist, 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 Southfield, MI.
Graham, B., and Nicola, R. (1996).Working Practices in a Perchery System, Using the 68 Ovako Working Posture Analyzing System”, Applied Ergonomics 27, No. 4.
Harvey, J. T., Culvenor,W., Payne, S., Cowley,M., Lawrance, D., and Stuart,R., Williams.(2002).An analysis of the forces required to drag sheep over various surfaces, Elsevier Journal.
Hole, W. John. and Koos, Karen A.(2008)。Human Anatomy(人體解剖學)(胡明一、陳懿慧、謝慧瑛、孫穆乾譯),台北:藝軒。
Hipple, J. (2006).The Use of TRIZ Principles in Consumer Product Design.
Jones, E. and Harrison, D.(1996).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TRIZ in Eco-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ltshuller Institute’s TRIZCON 2000, May. Carolien, H.and Han, B., Eco-Design: A Promising Approach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arhu, O., Harkonan, R., Sorvali, P., and Vepsalaineu, P.,(1981).Observing working postures in industry: examples of OWAS application , Applied ERGONOMICS, 12(1): 13-17.
Karhu, O., Kausi, P., Kuorinka, I.(1977).Correcting Working Postures in
Industry: A Practical Method for Analysis”, Applied Ergonomics.
Keyserling,W.M.(2000).Work place risk factor sand occupation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Part 2: a review of biomechanical and psychophysical research on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pper extremity disorders, 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Journal.
Kurorinka, I., Johnson, B., Killbom, A., Vinterberg, H., Biering-Sorenson, F., Anderson, J., and Jorgenson, K.,(1987).Standardized Nordic Questionnaire for the analysis of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 Applied Ergonomics, 18 (3), 233-237.
Mark S. Sanders, Ernest J. McCormick(2005)。人因工程─工程與設計之人性因素(許勝雄、吳水丕、彭游譯),台北:六合。
Mattila, M., Karwowsk, W., and Vilkki, M.,(1993).Analysis of working postures n hamming tasks 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s the computerized OWAS Method,Applied Ergonomics, 24(6): 405-412.
Marshall,R.N., and Burnett, A.F.(2004) .A kinematic, kinetic and electromyographic comparison of stooped sheep shearing techniques and shearing with a sheep manipulator, Elsevier Journal.
Nancy A. Nelson., and Richard E. Hughes. (2009) .Quantify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ected work-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jective biomechanical measures and cost-related health outcomes, Elsevier Journal, 2009.
Terninko, J., Zusman, A., and Zlotin, B.,(1998).Systematic Innov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RIZ, CRC Press LLC.
Troy J., Megan S., and Shrawan K., (2005) .Physical demands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tasks in neighborhood pubs, Elsevier Journal.
TRIZ40 Web Site, <http://www.triz40.com/>, access June 30,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