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史料
《六部成語》,乾隆六十年重鎸本。
《欽定大清會典》,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
《欽定吏部則例》,光緒十二年版,蝠池書院,2004年。
《欽定吏部則例》,乾隆四十八年版,海南出版社,2000年。
《欽定吏部則例》,道光二十三年版,成文出版社,1969年。
《欽定吏部處分則例》,雍正十二年版,海南出版社,2000年。
《滿文老檔》,中華書局,1990年。
方齡貴校注,《通制則格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
王應麟,《玉海》,黃山書社,2008年。
司馬遷,《史記》,鼎文書局,1985年。
田濤、鄭秦典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
申時行,《萬曆會典》,中華書局,1989年。
宋濂,《元史》,洪氏出版社,1975年。
沈約,《宋書》,洪氏出版社,1975年。
房玄齡,《晉書》,洪氏出版社,1975年。
金德純,《旗軍志》,遼沈書社,1985年。
姚思廉,《梁書》,洪氏出版社,1974年。
姚廣孝編,《明太祖實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
班固,《漢書》,洪氏出版社,1981年。
張廷玉,《明史》,洪氏出版社,1975年。
張廷玉,《清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脫脫,《宋史》,洪氏出版社,1975年。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壽,《三國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嵇璜、劉墉等,《清朝通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鄂爾泰修,李洵、趙德貴、周毓方等校,《欽定八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道周,《博物典彙》,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政書類1242冊,古籍出版社,1995 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洪氏出版社,1981年。
劉俊文總纂,《刑案匯覽》,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俊文總纂,《明清實錄》,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俊文總纂,《清太宗實錄》,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劉煦,《舊唐書》,洪氏出版社,1977年。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歐陽修,《新五代史》,鼎文書局,1985年。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洪氏出版社,1974年。
蕭子顯,《南齊書》,洪氏出版社,1975年。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中華書局,2005年。
薛居正,《舊五代史》,鼎文書局,1977年。
魏收,《魏書》,洪氏出版社,1975年。
魏徵,《隋書》,洪氏出版社,1975年。
竇儀著,薛梅卿點校,《宋刑統》,法律出版社,1999年。
二、專書
《禮記》,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卜永堅,《遊戲官場:陞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
內藤乾吉原校,程兆奇標點,程天權審訂,《六部成語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安立著、林添貴譯,《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華書局,2011年。
王冬芳、季明明,《女真—滿族建國研究》,學苑出版社,2009年。
王彥章,《清代獎賞制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84年。
王鍾翰,《清史十六講》,中華書局,2009年。
史廣全,《中國古代立法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
左民安,《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九州出版社,2005年。
朱彭壽,《舊典備徵》,中華書局,1997年。
朱彭壽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大學士部院大臣總督巡撫全錄》,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年。
朱誠如、王天有,《明清論叢》,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考試院,《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2012年。
艾永明,《清朝的文官制度》,商務印書館,2005年。
何剛德,《春明夢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吳思,《潛規則》,究竟出版社,2009年。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2006年。
李永貞,《清代則例編纂研究》,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李宏祺,《宋代教育散論》,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李宗侗註釋,《春秋左傳今註今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曙光,《晚清職官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杜維運,《趙翼傳》,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華書局,1958年。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10年。
邱樹森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金海,齊木德道爾吉,胡日查,哈斯巴根,《清代蒙古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華書局,1997年。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三聯書店,2006年。
迪克.葛羅特著、曾沁音譯,《強迫排名:讓績效管理奏效,找出未來領導人》,臉譜出版社,2006年。
晁說之,《晁氏客語》,岳麓書社,2005年。
桑原衛著、蕭松霖譯,《人事考評辦法與實務》,台北國際商學出版社,1995年。
烏雲畢力格,《十七世紀蒙古史論考》,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翁禮華,《求官食祿:解讀官史四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翁禮華,《縣官老爺:解讀縣史兩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袁廷棟,《古代職官漫談》,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正中書局,1979年,頁147。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年。
常越南,《清代考課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佳生,《八旗十論》,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張習孔、林岷主編,《清朝大事本末》,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
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學苑出版社,2010年。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許國英,《清鑑易知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許潁,《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郭松義、李新達、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陳國慶、劉國鈞著,《版本學》,西南書局,1978年。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中華書局,2008年。
陳惠馨,《清代法制新探》,五南圖書出版社,2012年。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及其他兩種》,商務印書館,1939年。
愛新覺羅.昭槤,《嘯亭雜錄》,中華書局,2006年。
楊聯陞,《國史探微》,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董邵偉,《唐代吏部尚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福格,《聽雨叢談》,中華書局,2007年。
趙翼,《簷瀑雜記》,中華書局,2007年
劉小萌,《旗人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劉廷璣,《在園雜志》,中華書局,2007年。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
劉祈,《歸潛志》,中華書局,1997年。
劉家駒,《清史拼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劉潞,《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劉獻廷,《廣陽雜記》,中華書局,2007年。
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蔣士銓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鄭秦,《中國法治史考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鄭秦,《康熙現行則例考—律例之的條例》,收錄於《中國法治史考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震均,《天咫偶聞》,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賴惠敏,《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年。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謝保成,《官制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織田萬撰,李秀清、王沛點校,《清代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魏光奇,《有法與無法—清代的州縣制度》,商務印書館,2010年。
魏源,《聖武記》,中華書局,1984年。
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期刊專論
王欣,《《回疆則例》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5卷,第3期,頁30~39。
王淑卿,《清代官員的任用制度》,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1卷,第5期,頁105~107。
王銘珍,《北京檔案》,2004年,第8期,頁51。
王興文、宮淩海,《明代吏部尚書考論》,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4 卷,第4 期,頁107~112。
田率,《馬躍黃沙爭射侯:故宮箭亭溯源》,地圖,2010年4月,頁88~91。
艾永明,《清朝文官休致制度簡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107~110。
佟佳江,《清朝統治蒙古的體制—八旗蒙古 外藩蒙古 內屬蒙古》,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第6 期,頁36~41。
李永貞,《芻議清代則例的性質和分類》,法學雜誌,2010年,第10期,73~75。
李紅,《清代筆帖式》,歷史檔案,1999年,第2期,頁89~92。
李留文,《清代則例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9期,頁118~120。
李鳳鳴,《清朝啟心郎職責再論》,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1卷,第6期,頁15~20。
李豔君,《清代旗人的法律特權地位》,蘭州學刊,2006年,第157期,頁206~208。
沈一民,《啟心郎與清初政治》,史學月刊,2006年,第6期,頁31~36。
沈一民,《清初的筆帖式》,歷史檔案,2006年,第1期,頁58~71。
周源和,《清初人口統計析疑—讀清代前期人口數字勘誤》,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頁22~42。
孟姝芳,《從乾隆朝處分中透視皇權的強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66~68。
姚念慈,《略論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的建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頁26~31。
姚舞豔,《試論清代官員的致仕制度》,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3卷,第3期,頁67~71。
柏樺,《濫設與額設—中國古代刑罰政治觀》,法律文化研究,2005年,頁55~74。
柏樺、高進,《明清『濫設官吏』罪》,史學集刊,2007年3月,第2期,頁27~35。
范傳南,《乾隆朝八旗漢軍出旗標準芻議》,歷史教學,2010年,第595期,頁9~17。
范傳南,《清代前期八旗漢軍特殊作用淺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25卷,第1期,頁86~89。
孫靜,《乾隆朝八旗漢軍身份變化述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年,第2期,頁59~64。
徐春霞、甘迎春,《清代州縣官懲處制度探析》,蘭臺世界,2007年,第8期,頁59~60。
秦國經、劉麗楣,《清代官員履歷引見折》,歷史檔案,1986年,第1期,頁130~132。
翁連溪,《清宮內務府刻書處—武英殿》,紫禁城,1992年,第2期,頁6~9。
張力均,《清代八旗蒙古漢化初探》,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8卷,第5期,頁3~7。
張永江,《清代八旗蒙古官學》,民族研究,1990年,第6期,頁96~102。
張永江,《論清代八旗蒙古子弟的普通學校教育》,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頁24~31。
張永江、陳力,《入關前八旗蒙古科舉考》,北方論叢,2010年,第2期,頁93~95。
張衍榮,《帝國棟梁的皇家搖籃—由北京國子監》,僑園,2011年,第138期,頁46~47。
張傑,《清代八旗滿蒙科舉世家述論》,滿族研究,2002年,第1期,頁34~39。
盛險峰,《論五代中央職官的“失職”與“君主專制”》,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3卷,第2期,頁103~109。
舒順林、喬潤令,《清代文官制度概論—文官的考核、升轉與懲處》,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64~71。
楊現昌,《明代國子監中的援例監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141期,頁107~109。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群體的入仕考察》,安徽史學,2006年,第3期,頁11~17。
廖義剛,《明代吏部尚書籍貫考述》,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4 卷,第4 期,頁73~75。
趙令志,《論清初畿輔的投充旗地》,河北月刊,2002年,第22卷,第1期,頁142~145。
趙志忠,《“八旗子弟”解讀》,滿族研究,2008年,第2期,頁52~56。
趙郁楠,《清代筆帖式之特色》,滿族研究,2006年,第3期,頁59~68。
趙琦,《試論後金時期蒙古八旗的形成》,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3~11。
劉小萌,《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頁1~6。
劉中平,《明代兩京制度下的南京》,古代史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頁127~129。
劉金德、王苗苗,《三十年來大陸學者對八旗蒙古研究綜述》,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1卷,第2期,頁5~8。
劉建臻,《王念孫賠款始末》,江蘇地方志,2003年,第2期,頁59~61。
賴惠敏,《從法律看清朝的旗籍政策》,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39~52。
謝忠梁,《中國歷代人口略計表》,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三期,頁103~111。
謝景芳,《清代八旗漢軍的瓦解及其社會影響—兼論清代滿漢融合過程的複雜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55~64。
鐵男,《清代河北旗地初探》,滿族研究,1994年,第2期,頁31~40。
四、學位論文
王蕾,《清代陪都制度及其政治軍事作用探研》,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史春月,《明代吏部與吏治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乾,《清代旗人刑事司法特权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五、網站資訊
國家文官學院,《政務人員法草案總說明》,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6861b451f5fa1e55e94eeb8b25048bef.pdf。
張晉藩,《《戶部則例》的法律適用及其他》,中國法律文化網,http://jyw.znufe.edu.cn/flsxsw/articleshow.asp?id=3223。
許毓圃,《從我國文官法制談政務官與事務官責任分際--兼評民進黨政府諉過事務官之得失》,國政專論,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P-090-004.htm,檢索日期:04/29/2013。郭松義,《清朝的會典和則例》,清史研究通訊,1985年,第4期,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wxda/wxzl/2009-11-11/3682.shtml,檢索日期:06/07/2013。。
楊一凡,《明代則例的編纂及其對調整社會經濟秩序的作用》,http://www.cssn.cn/news/431385.htm,檢索日期:12/29/2012。
楊選娣,《近年來清朝《理藩院則例》的整理研究概況》,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9年,第5期,http://flwh.znufe.edu.cn/article_show.asp?id=2878。
楊選娣,《從《理藩院則例》析清朝對蒙古地區立法特點》,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5069,檢索日期:01/02/2012。
葉雯,《從則例的纂修看清代的行政管理》,中華文史網,http://jds.cass.cn/Item/7907.aspx,2009年4月。
薛允升,《讀例存疑》,見寺田浩明,中國法制史研究網頁,http://www.terada.law.kyoto-u.ac.jp/dlcy/index.htm,檢索日期:06/0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