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一、專書
甲、古書
[戰國]莊周《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2月)
[唐]包諝《會昌解頤錄》(《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宋]皇都風月主人編:《綠窗新話》(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3月)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0月)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
[宋]唐憲撰《嘉定鎮江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3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3月)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收於《四庫全書》第103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楊憶述、黃鑒錄《楊文公談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10 月《宋代佚書考》本),頁53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歐陽修, 宋祁撰; 王雲五主編《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明]凌濛初《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8月)
[明]明神宗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12月)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4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3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3月)
[明]羅貫中著《三國誌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桂冠出版社,1986年6月)
[明]宗源瀚等修,(清)周學濬等纂《中國方志叢書. 華中地方,湖州府志》(臺北,文成出版社,1987年9月)
[明]馮夢龍著《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8月)
[明]施耐庵《水滸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1月)
[清]胡玉縉撰 王欣夫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65年6月)
[清]吳偉業《綏寇紀略》(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10月)
[清]郭伯恭著《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5月)
[清]長孫無忌撰,《唐律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烏程縣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1995
年3月)
[清]《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清]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乙、近人著作
曼殊《小說叢話》,《新小說》11期(上海:商務印書館,1904年9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05年1月第三版)
徐念慈《小說林創刊號》(上海:小說林社總編輯部,1907年8月)
聶崇岐《太平御覽引得》(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66年12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4年8月)
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9月)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11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2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1989年3月)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9月)
謝昕、羊列容、周啓志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王河、真理整理《宋代佚書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羅世名《比較文學概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8月)
Manuel Komroff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3月)
E.M.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4月)。
伊恩.瓦特(I.P.Watt)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7月)。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學位論文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月)鄭東補《凌濛初《二拍》的藝術探析》(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臺北: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2003年6月)。江昌倫《《二拍》重寫《夷堅志》故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三、論文期刊
盧錦堂〈記所見愷刻本《太平廣記》:兼及有關宋本流傳的一些線索〉,《中
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6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7月),頁89-103。
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情感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嚐試〉,
《史原》第19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年10月),頁85-129。
Douwe W. Fokkema;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
第6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2月),頁144-149。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收錄於《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5卷第2號(1931年3-4月)(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2月),頁3481-3532
賈三強〈凌濛初晚年二事考〉《西北大學學報》3期(西安:西北大學文學院1990年,頁94-99)。
趙紅娟〈別駕初成公墓志銘校補〉《湖州師專學報》21卷(浙江:浙江湖州師專中文系1999,2月),頁79-86。
林麗美〈越界現身的異類--《三言》《二拍》中女性神仙鬼怪角色探
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4期,(臺南:南臺科技大學,2000年11月),頁109-118。
戴華萱〈「謝小娥」與「尼妙寂」探究〉,《中國文化月刊》第248期,(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0年11月),頁84-104。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250期,(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1年1月),頁63-89。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臺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2001年6月),頁1-38。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頁94-119。楊肅毓〈從《三言》《二拍》中的娼妓脫籍看明代娼妓的社會地位〉,
《洄瀾春秋》第16期,(花蓮:東華大學歷史系,2004年7月),頁37-61。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1期,(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04年12月),頁85-140。廖育瑩〈《三言》《二拍》中的俠女風貌〉,《木柵高工學報》第9期,(臺北:木柵高工,2005年4月),頁179-189。徐永斌〈凌濛初死事考辨〉《明清小說研究》79期(江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6年1月),頁102-109。
徐永斌:〈《二拍》與《太平廣記》淵源關係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0期(嘉義:中正大學,2008年12月),頁79-102。劉秋娟〈淺析唐代小說〈離魂記〉的重寫現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1期,(樂山:樂山師範學院,2011年1月),頁18-20。
四、網際網路資源
「中央大學圖書館」http://www.lib.ncu.edu.tw/(2013年4月)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http://www.sikuquanshu.com/(2013年4月)
「中國期刊網」http://caj.ncl.edu.tw/cnki-1.html(2013年4月)
「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