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得時相關著作
江夏生﹙即是黃得時﹚,〈晴園老人黃純青先生略傳〉,《臺灣文獻》10卷2期,1959年6月。
江寶釵主編,《黃得時全集》1-11冊,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2年。
黃得時,〈孔子的文學觀及其影響〉,《臺灣文藝》創刊號,1934年11月5日。
黃得時,〈鬼神的人格化--臺灣民間信仰之一大特徵〉,《考古人類學刊》27期,1966年5月。
二、專書
《民俗臺灣》日文版,臺北市:眾文出版社1941年7月至1945年1月,共43期。
《洛陽伽藍記.荊楚歲時記﹙全﹚》,臺北市:臺灣中華,1974年。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2卷第7號,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1984年。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片岡巖,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1990年。
王詩琅、王國璠主修,《臺北市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年。
朱自清,《中國歌謠》,臺北市:世界書局,1965年。
江寶釵,《《黃得時全集》整理編輯計畫》,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3年12月25日。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
吳密察,《帝國裡的「地方文化」》,臺北市:播種者,2008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市:眾文,1975年。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1991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1991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年。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1989年。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縣:威仕曼,2009年。
林川夫,《民俗臺灣》第一輯,臺北市:武陵,1990年。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臺南市:臺南市立圖書館,2002 年。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市:臺原,1993年。
林洋港等監修.高育仁等主修.梁在正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尾謄錄史前考古叢談中央駐臺機關名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林洋港等監修.高育仁等主修.梁在正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藝文志.藝術篇》卷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邱榮裕主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五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里仁,2010年。
胡萬川輯,《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化處,1998年。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爭論新探》,臺北市:五南,2007年。
高賢治、馮作民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1981年。
高賢治主編,《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第一輯——噶瑪蘭廳志》18,臺北市:博愛,1995年。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廖漢臣整修,《臺灣省通誌.學藝志.藝術篇》卷六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市:南天,1995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96年。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市:時報文化,2012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家年表六種》,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2006年。
連雅堂,《臺灣詩薈》﹙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連橫,《臺灣語典》,臺南:世峰,2001年。
陳少廷編撰,《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1977年。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臺北市:聯經,2011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05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08年。
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臺北:遠流,1991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市:前衛,1996年。
黃文車,《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臺北﹕文津,2008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正中書局,2006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臺北﹕前衛,1995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麥田,2007年。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英哲主編、葉蓁蓁譯,《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臺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楊家駱主編,《北齊書.慕容儼傳》,臺北市:鼎文,1987年。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時代意義》,臺北縣:稻香,200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市:春暉,201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1996年。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1989年。
廖漢臣,《臺灣的年節》,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2002年。
劉還月,《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市:常民文化,2000年。
劉還月,《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市:常民文化,2000年。
鄭志明,《台灣神明的由來》,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謝中憲,《台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臺北縣:稻鄉,2009年。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市:里仁,2006年。
簡上仁,《臺灣民謠》,臺北市﹕眾文,1992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市:群學,2010年。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
王淳美,〈台灣日據末期的現代戲劇活動﹙1937~1945﹚〉,《南台科技大學學報》30期,2005年12月。
王裕文,〈《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30期,2011年6月。
石婉舜,〈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市:聯經,2011年。
刊詞,《歌謠》周刊1號,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1922年12月17日。
白啟明,〈對「我對於研究歌謠發表一點意見」的商榷〉,《歌謠》周刊14號,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1923年4月15日。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0年10月。江錫賢,〈端午節探微〉,《臺灣文獻》卷2期,2001年6月。江寶釵,〈在葉子的喧聲裡肅穆站起一棵樹——黃得時拼貼〉,《台灣文學館通訊》2期,2003年12月。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義: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年9月。呂興昌,〈重新發現黃得時〉《文學臺灣》31期,1999年7月。
李明輝,〈儒家還有前途嗎?〉,《鵝湖》論壇,1988年8月。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十一歌謠〉﹙轉錄﹚,《歌謠》周刊16號,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1923年4月29日。
夜郎,〈讀〈第一線〉小感〉,《臺灣文藝》2卷2號,臺北:臺灣文藝聯盟,1935年2月。
奇,〈發刊詞〉,《南音》創刊號,1932年1月1日。
林巾力,〈向「民間」靠近——台灣三○年代民間文學論述及其文化意涵〉,《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3期,2011年10月。
林登昱,〈危機與變遷——民國四十年代的儒學傳播新主題〉,《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林瑛琪,〈黃得時翻譯《水滸傳》之時代背景與過程〉,《臺北文獻》176期,2011年6月。
邵純熙,〈我對於研究歌謠發表一點意見〉,《歌謠》周刊13號,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1923年4月8日。
金培懿,〈日據時代台灣儒學研究之類型〉,《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1997年6月。
施懿琳,〈記黃得時老師二、三事〉,《文訊》151期,1998年5月。
洪淑苓,〈楊雲萍的民俗文化觀與民俗特色之研究〉,《民間文學年刊》2﹙增刊﹚,2009年2月。洪淑苓,〈論黃得時先生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5期,2009年6月。
胡萬川,〈黃得時先生與民間文學〉,《文學臺灣》31期,1999年7月。
翁聖峯,〈試論連雅堂的「墨子觀」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獻》45卷3期,1994年3月。
翁聖峯,〈一九三○年台灣儒學、墨學之論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卷1期,2006年3月。
翁聖峯,〈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臺北文獻》直字166期,2008年12月。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6月。
許雪姬,〈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02期,1992年12月。
陳建忠,〈發現台灣:日據到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台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1期,2001年7月1日。
傅振倫,〈歌謠分類問題的我見〉,《歌謠》周刊84號,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1925年3月29日。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期,1986年8月。
發刊辭,《孔孟月刊》1卷1期,1962年9月28日。
黃馨儀,〈臺灣民間謎語研究〉,《臺灣民俗藝術彙刊》3期,2009年8月。楊宗翰,〈猶待兩岸倡「雙黃」文學史家黃人與黃得時〉,《國文天地》17卷7期,2002年2月。楊雲萍,〈漿糊、剪刀與臉皮——讀黃得時〈臺灣文學史序說〉〉,《文藝臺灣》6卷5號,1943年9月1日。
楊雲萍編輯,《臺灣文化》1卷1期,1946年9月15日。
楊雲萍,〈紀念魯迅〉,《臺灣文化》1卷2期,1946年11月1日。
蔡蕙如,〈從建構到評述——試論黃得時的歌謠觀〉,《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出版,2004年12月。
黎湘萍,〈解讀台灣──以兩岸知識者關於台灣文學史的敘事為例〉,《台灣文學評論》第1卷第2期,2004年4月。
戴寶村,〈臺北市發展史〉,《臺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0年。謝宗榮,〈台灣的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宗教大同》3期,2004年12月。蘇新﹙甦甡﹚,〈也漫談臺灣藝文壇〉,《臺灣文化》2卷1期,1947年1月。
四、學位論文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台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沈進禎,《楹聯功能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黄勉雄,《台北市指南宮(木柵仙公廟)之研究》,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彭雅芬,《黃純青及其著述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曾秋霞,《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趙函潔,《臺灣端午節起源與節日習俗研究》,國立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蔡美俐,《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蔡清義,《立石鐵臣的藝術創作研究--以《民俗臺灣》中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為主要分析範疇》,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10年。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 《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五、報紙及網路資料
﹙一¬﹚報紙
〈久彌宮殿下台覽布袋戲〉,《臺灣日日新報》第11944號8版,1933年7月7日,8版。
〈娛樂委員會〉,《臺灣日日新報》2版,1941年8月22日。
半新舊,〈「新文學之商榷」的商榷〉,《臺灣民報》3卷4號,1925年2月1日,頁8-9。
許秀湖,〈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臺灣民報》第4號,大正12年﹙1923年﹚7月15日。
連溫卿,〈言語之社會的性質〉,《臺灣民報》2卷19號,1924年10月1日,頁13-14。
悶葫蘆生,〈新文學之商榷〉,《臺灣日日新報》8854號,1925年1月5日,4版。
黃武忠,〈台灣文學活字典:懷念黃得時教授〉,聯合報副刊,1999年4月12日,第37版。
葉石濤,〈巨大的腳步──黃得時未完成的《臺灣文學史》〉,《臺灣日報》27版,1998年9月17日。
徵稿,《三六九小報》28號,1930年12月9日,頁4。
蔡孝乾,〈中國新文學概觀〉,《臺灣民報》3卷12-17號,1925年4月21日至6月11日。
蔡孝乾,〈為臺灣的文學界續哭〉,《臺灣民報》3卷5號,1925年2月11日,頁13。
醒民,〈整理「歌謠」的一個提議〉,《臺灣新民報》345號,1931年1月1日,頁18。
懺紅輯,〈黛山樵唱〉,《三六九小報》4號,1930年9月19日,頁4。
蘇維霖,〈二十年來的中國古文學及文學革命略述〉,《臺灣民報》2卷10號,大正13年﹙1924年﹚6月11日,第5版。
﹙¬二﹚網路資料
〈台灣民俗--除瘟袪疫的端午節〉,《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http://web.pu.edu.tw/~folktw/folklore/folklore_b07.htm,。
《行天宮五大志業網》,http://www.ht.org.tw/religion/re3_1_1.htm。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逍遙道壇》http://tw.myblog.yahoo.com/jw!2b8iWhuaEx2bCiWwGQoE/article?mid=17。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t/zhwh/09-004/1309732.html。
《臺灣慣習記事》http://stfb.ntl.edu.tw.eproxy.ptl.edu.tw:2048/cgi-bin/gs32/gsweb.cgi/ccd=0ii9IG/brwfull?filename=/99/0759-1/jpli2010-bk-sxt_0759_1_1902_0006-041000-i.pdf&dbid=jpli2010-bk-sxt_0759_1_1902_0006。
《豐年五十年》http://www.harvest.org.tw/public/Attachment/511248512771.pdf。
向陽,《台灣風土的刻繪者--立石鐵臣及其「台灣民俗圖繪」》, 1986年5月27日,http://home.educities.edu.tw/hylim/page1_1.htm。
翁聖峯〈一九三○年台灣儒學、墨學論戰之思維與詮釋〉,頁1, http://zhouyi.sdu.edu.cn/newsxitong/ry2005Ruxue/wengshengfeng.doc。
陳建忠撰,《臺北文物》,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1046.pdf。
陳穆如《嶺東情歌集》http://book.xuexi365.com/ebook/read_11335391.html。
維基百科,詞條﹙臺灣民報﹚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5%8F%B0%E7%81%A3%E6%B0%91%E5%A0%B1
劉錫誠,〈歌謠研究鄉土派及其歷史地位〉﹙上﹚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