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1] 日笠端(1977),《都市計画》。東京:共立出版株式会社。
[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7),《德國空間策略規劃技術研討及培訓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3] 李公哲(1998),《永續發展導論》,臺北,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4] 林玉子著(1997),曾思瑜譯,《經營一輩子的家:人生八十的居住觀》,台北:胡氏圖書。
[5] 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6] 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 香港(1991),《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福利白皮書》,香港,政府印務局。
[8] 香港規劃署(2011),《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香港。
[9] 張偉斌(1998),《都市計劃學》,財團法人都市計劃文教基金會。
[10] 淺沼由紀 (2002),《高齢者複合施設》,東京都 : 市ケ谷出版社 。
[11] 淺見泰司(2001),《住環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2] 陳政雄(2006),《行動不便者與高齡者特性及相關設施規劃設計重點》,殘障聯盟無障礙推動委員會。
[13] 郭恩慈(2006),《從老當益壯到大器晚成-長者為本生活環境研究及設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用者為本設計實驗室。
[14] 黃國彥、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編印。
[15] 錢學陶(2007),《都市計畫學導論》,臺北,茂榮圖書公司。永續台灣的評量系統,國科會邀請整合型計畫。
[16] Chapin,F.S., & Kaiser,E.J.著,李瑞麟譯(1990)《都市土地使用規劃 》,臺北:茂榮圖書公司。
[17] Hildebrand Frey(2010),黃曉薇譯,《都市設計策略-邁向永續性的都市形態》,台北,六合出版社,p.36。
[18] Philip R.Berke,David R.Godschalk,Edward J.Kaiser,Daniel A.Rodrigez ,薩之平譯(2009),《都市土地使用規劃》,五南出版社。
[19] Walter Christaller(1998),常正文、王興中等譯,《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務印書館。
[20] Beisgen and Kraitchman(2003),《Senior Centers: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ful Aging》,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1] California Commossion on Aging (2009),《Senior Center Literature Review: Reflecting & Rsponding to Community Needs 》Teresa S. Dal Santo, PHD 。
[22] Chapin. F.S and Kaiser, E.J (1979),《Urban Land Use Planning.》Third Edi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3] Fabio Maria Ciuffini(1995),《The Sustainable city-A European tetralogy: Transport and public spaces: the connective tissue of the sustainable city》,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4] Hart, Maureen (1995),《Guide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Indicators》, Hart Environmental Data, North, Andover, USA.
[25] Iwarsson(2003),《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in housing - Construct valid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26] Kando, Thomas M.(1980),《Leisure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St.Louis》, C.V. Mosby Company
[27] Kaplan , M.(1975),《Leisure :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John Wiley
[28] Kaplan,M.(1960),《Leisure in America:A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Wiley.
[29] Krout, J.(1998)《Senior Centers in America》,3rd Ed.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30] Lynch,K.(1981),《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
[31] Stephen Carr(1968),《City Design,Where Learming Happens》.
[32] Udo Zohner(2000),《Die Lebenssituation alterer Menschenund ihr Verhalten als Besucher von Seniorenkreisen: Eine sozialgeographische Untersuchungin Braunschweig und Peine. aus Braunschweig Gottingen》。
學位論文
[33] 王志豪(2003),《「工作坊」在參與式規劃中角色功能之探討》,臺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34] 李國正(2000),《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35] 陳裕仁(2008),《休閒服務系統對高齡者休閒參與之影響-以臺北市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6] 黃珠茵(2005),《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37] 蔡淑瑩(2001),《台北市居家老人生活空間與環境體驗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38] 蔡馥竹(2000),《都市住宅鄰里服務設施便利性之調查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39] 鄭詩涵(2004),《社區老人生活與空間的研究-以嘉義縣民生社區為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40] 謝玉玲(2004),《文化展演設施建設需求評估指標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1] 羅佩如(2009),《都市社區高齡者是用公共設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以板橋市社後社區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Leest, L. (1995),《Senior Centers and life satisfaction》,Dissertation,New York, N.Y.:Yeshiva University.
期刊論文
[43] 小澤純一(2004),《高齢者の生活機能、障害と居住環境の関連性に関関連性にする調查研究-住生活に着目した居住環境評価尺度の発》,日本建築學會計劃系論文集,第586 號,p25-30。
[44] 林明禛(2004),《談老人社區照顧服務輸送品質》,社區發展季刊 106 期[45] 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民國95年第1卷第3期,122-137[46]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4,94-96。[47] 曾思瑜(2002),《北歐高齡者住宅、設施政策與體系建構之研究-以瑞典和丹麥為例》,建築學報。[48] 曾國雄等(1993),《都巿環境特性評估之比較研究---台北都會區、東京都與漢城巿為對象區域都市與計劃》,第20卷,第3期p.263-278。
[49]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30,30,5-12。[50] 黃耀榮(1997),《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報,第21期,p.01-17。[51] 黃耀榮(1997),《社區老人文康中心服務圈界定模式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報,第21期,p73-89。[52] 衛萬明、張紀涵(2003),《都市設計實質環境規劃之專家評估系統建立》,設計學報第8卷第2期。[53] 羅世齡、蔡淑瑩(2010),《影響高齡者參與活動中心活動之城鄉比較》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二十二屆第一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台北科技大學。
[54] Gelfand, D., Bechil, W., & Chester, R. (1991),《Core programs and services at senior cent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17(1/2),145-161.
[55] J F Sallis, M F Hovell, C R Hofstetter, J P Elder, M Hackley, C J Caspersen, and K E Powell,《Distance between homes and exercise facilities relatedto frequency of exercise among San Diego residents》,Public Health Rep. 1990 Mar–Apr; 105(2): 179–185。
[56] JoAnn Nolina、Sharon T. Wilburnb、Kenneth T. Wilburnc、Dax Weaverd(2006),《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needs of older adults:Implementing a community-based needs assessment》,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9 (2006) 217–226。
[57] Lee JS,、Kawakubo K、 Kohri S、 Tsujii H、 Mori K、Akabayashi A(2007),《Association between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he neighborhood''s environments and walking time in objectively different regions》. Environ Health Prev Med. 2007 Jan;12(1): p.3-10.
[58] Pardasani, M. (2004a), 《Senior centers: Focal points of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28(4), 27-44
[59] Young, T. (2006),《Centers (don''t say senior) look to get hip》,Where to retire, 15(1).
研討會論文
[60] 何東波(2004),《國土規劃空間結構形塑的議題與策略》,2004國土規劃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至3-18
[61] 李晶(2010),《高齡者休閒社會環境城鄉差異之研究》,國科會高齡社會研究成果發表會。
[62] 蔡淑瑩(2011),《台灣地區城鄉高齡者對社區公共設施之需求比較分析》,國科會高齡社會研究成果發表會。
研究報告
[63] 呂寶靜(2007),《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畫之研究」期末報告--子計畫二「因應我國邁入高齡社會對策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計畫。
[64] 李瑞金(1995),《台北市銀髮族社會參與需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台北市行天宮委託。
[65] 陳政雄(2005),《高齡社會之老人住宅》,行政院國科會。
[66] 黃定國(1997),《都市住宅社區公共設施調查與設置準則之研究:以臺北市及高雄巿住宅社區為例》,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67] 葉俊榮(1999),《永續台灣的評量系統》,國科會邀請整合型計畫。
其他
[68] 行政院經建會(2010),《2010年至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
[69]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5至140年人口推計》
[70] 日本國土交通省,《老人居住環境與行動》http://www.mlit.go.jp/crd/city/plan/ppg/koureisya.pdf
[71] 日本墨田区基本計画(2006),http://www.city.sumida.lg.jp/sumida_kihon/sin_kihonkeikaku/kihonkeikaku/index.html
[72]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1/today-taipei7.htm
[73]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http://www.sw.ntpc.gov.tw/web/SG?command=display&pageID=25257&page=view
[74] IISDnet. 2000. Measurement and Indicator for S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75] 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 (NCOA),http://www.ncoa.org/
[76] National Institute of Senior Centers (NISC),http://www.ncoa.org/content.cfm?sectionID=4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Online Document.